院系专业
总体介绍
上外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完备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下设有英语学院,国际经贸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法学院,东方语学院,西方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俄语系,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部,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等院系。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19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新闻学、欧洲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交学、翻译学),以及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俄语)和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全校共有研究生1100多名,本科生5300多名,专科生1000多名,留学生900多名。
上外的院系极富个性与特色。其中,英语学院承担了上海市多种英语考试的辅导和阅卷工作,以及上海市政府承办各种重大国际活动的部分会务、翻译工作。经管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过去四年中,有十五名学生赴瑞士圣伽伦参加世界大学生的经济论坛。新传学院院刊JCWIN杂志以及周报《新传快递》当属上外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学生刊物之一。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在国内同类专业和学科中,教学科研成果显著,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日语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西方语学院的希腊语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本科教学语种,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也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本科教学语种。总之,上外院系,风景这边独好!
二级学院
院系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 翻译学 · 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
俄语系俄语语言文学 · 乌克兰语语言文学
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 朝鲜语(韩语)语言文学 · 波斯语语言文学 · 泰语语言文学 · 越南语语言文学 · 希伯来语语言文学 · 土耳其语语言文学 · 印地语语言文学
法语系法语语言文学
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 · 瑞典语语言文学
西方语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 意大利语语言文学 · 葡萄牙语语言文学 · 希腊语语言文学 · 荷兰语语言文学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语言文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
新闻学院教育技术学 · 广告学 · 广播电视新闻学
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 · 英语(教育) · 商务英语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 金融学 · 会计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方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公共关系学(国际公关方向) · MBA(工商管理硕士)
法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 · 国际政治(国际事务方向)
高级翻译学院应用翻译系 · 专业硕士系 · 译学理论系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研究生院(筹)2个一级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7个一级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其他二级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海外合作学院 · 网络教育学院
基本简介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学校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于1949午12月正式成立,校名为上海俄文学校。最初校舍为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1950年2月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即现校址。
1950年,学校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1上外年4 月建立东方语文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该校。至1952午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英、 缅、越南、印尼5个语种, 1952午下半年,全国始行统一招生,同时开始院系凋整。根据教育部指令,该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9月,学校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11月,又改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为3年。10月,经过全国第一次统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正式入学。至1956午6月,学校先后招收7期学生共3998人,已毕业2087人,在校学生1900余名(含研究生),教师241名,其中苏侨教师90人,中国教师151人。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该校增设英、德、法语专业,学制定为4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57年,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该校学习。1958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外语院系调整方案, 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该校。同年,该校开办夜校部,设英、德、法、俄4个语种,第l批学员2200人入学。与此同时,该校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德、法、 日、阿拉伯、西班牙等6个语种。1961年初,上海外贸学院成立,该校外贸外语系6个语种的师生全部转入该院。1962年, 上海外贸学院停办,其外贸外语系师生并回该校,学校重新恢复外贸外语系建制。
1963年9月,国务院批准该校为全国重点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由该校和上海市教育局共建的附属外国语学校招生开学。1964年,增设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同年8月,上海外贸学院复办,该校外贸外语系再一次转回陔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该校被迫停课。1968年8月,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1970年开办试点班招收学员32名(设英、德两个语种)。1972年2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局决定,上海外贸学院并入该校。同年5月,学校恢复招生,学制3年,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新生入学,至1976年前后共收5批学生2542人。1972年10月,在该校设在安徽风阳县的“五七”干校开办外语培训班,设英、俄、德、法、日、阿拉伯、西班牙等7个语种,连续3年共收上海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600余名。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1977年恢复统考招生,11月,进驻学校的工、军宣队全部撤离。1978年,学制恢复为4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同时,上海外贸学院复校,有关人员转回该院工作。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1979年恢复出国培训部,成立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同年,该校和徐汇区区政府共同创办分校(今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
自80年代起,学校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在办学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总的目标是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外国语大学。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年,该校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基本概况
学校网址:http://www.shisu.edu.cn/
实用的三维地图及实景展示:http://shisu.6dxy.com/
英文名称: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多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具有严谨的校风、教风、学风,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校现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环境优雅。松江校区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800多亩,环境优美。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校拥有完备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设有34个本科专业(英语、翻译(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越南语、印尼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英语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公共关系、会计学),19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新闻学、欧洲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交学、翻译学),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国际关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 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俄语),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目前,全校共有研究生1100多名,本科生5300多名,专科生1000多名,留学生900多名。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在国家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种有影响的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行。
学校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专业结构设计总体分为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三大类。本科生设立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和主副修制。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先后来该校访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该校兼职教授。每年还派遣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学校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应用专业人才,遍布世界五大洲。进入新世纪,上海外国语大学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学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二。
历任领导
姜椿芳 1949.12-1951.5
涂 峰 1953.1-1958.3
张培成 1958.3-1960.1
陈准堤 1960.1-1967.1
韩宗琦 1972.9-1984.2
张显崇 1984.3-1986.12
朱丽云 1986.12-1995.5
戴炜栋 1995.5-2004.7
吴友富 2004.7-
校长
姜椿芳 1949.12-1952.3
涂 峰(代) 1952.3-1957.3
张培成(代) 1958.4-1964.10
王季愚 1964.10-1981.5
胡孟浩 1982.9-1990.3
戴炜栋 1990.3-2006.1
曹德明 2006.1-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在国家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种有影响的刊物在国内发行。
学校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专业结构设计总体分为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三大类。本科生设立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
学术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先后来该校访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每年还派遣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办学特色
学校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应用专业人才,遍布世界五大洲。进入新世纪,上海外国语大学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研究教学型的外国语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知名校友
政治外交界
王冶坪: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夫人
李钟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
王国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上外李进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顾锦屏: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特邀顾问、原常务副局长
赵章云: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外交官,联合国难民署项目执行官
张亚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刘贵今: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曾任商务部副部长
郭晓勇:中国外文局党委书记、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国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总领事
张建敏: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英语翻译
蒋妙瑞:中国驻美公使级文化参赞、教育部原国际合作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凌桂如: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
刘振元:上海市前副市长
张伊兴: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邵慧翔: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傅继红: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汪小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外交部西欧司参赞
朱裕华: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
教育学术界
鲍世修: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翻译家
荣如德:著名翻译家,译有《道连·格雷的画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肖章: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编导,作品包括电影《好兵帅克》、《英俊少年》等
汪榕培: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大连外国语学院前院长
戴际安: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蒲宁文集》等
郭振宗: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普希金文集》等
张风波: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专家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陈准民: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现任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教育组组长
曹中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党委书记
传媒出版界
周锡生:新华网总裁、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
周树春: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马胜荣:前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何崇元:《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黄庆:《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杨德炎: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
莫邦富:旅日华人作家、经济评论家,东京都会电视台(MXTV)节目审议会委员
盛亦来: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主任
江和平: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主任兼体育频道总监、高级编辑
冯存礼: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教育专题部主任
夏吉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副台长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顾源:Channel [V](中国)总经理
杜平: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
杨锐: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节目主持人
李逸:上海外语频道(ICS)副总监
袁鸣:上海东方卫视、上海外语频道(ICS)节目主持人
陈辰:上海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王东:上海外语频道(ICS)节目主持人
朱静:上海电视台原《英语新闻》节目主持人
黄昱宁:知名出版人、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文化艺术界
陈冲:美籍华裔著名女演员、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1987年)主演、制片人、作家
张傲嘉:“中国音乐剧女王”影子,主演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等
工商企业界
杨超: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周中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裁
仇振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
王晓波:昂立英语创始人之一,政府与跨国企业交流口译与同声传译
魏蔚:俏江南总裁、原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田仁灿:海富通基金有限公司总裁
张骏:信诺传播顾问集团副总经理
仓之毅:罗客就业中心创始人
# | 期刊名称 | 创刊时间 | 主编 | 备注 |
---|---|---|---|---|
1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78年 | 束定芳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2 | 《,外语界,》 | 1980年 | 吴友富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3 | 《,外语电化教学,》 | 1979年 | 吴友富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4 | 《,中国比较文学,》 | 1984年 | 谢天振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5 | 《,国际观察,》 | 1993年 | 胡礼忠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6 | 《,阿拉伯世界研究,》 | 1978年 | 朱威烈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7 | 《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 | 2007年 | Anchi,Hoh | 海外期刊 |
8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00年 | 李维屏 | 中文核心集刊,CSSCI |
9 | 《,东方翻译,》 | 2009年 | 张慈赟 | |
10 | 《,外语测试与教学,》 | 1979年 | 曹德明 | |
11 | 《外语战略动态》 | 2009年 | 许余龙 |
# | 期刊名称 | 创刊时间 | 主编 | 备注 |
---|---|---|---|---|
1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78年 | 束定芳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2 | 《,外语界,》 | 1980年 | 吴友富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3 | 《,外语电化教学,》 | 1979年 | 吴友富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4 | 《,中国比较文学,》 | 1984年 | 谢天振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5 | 《,国际观察,》 | 1993年 | 胡礼忠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6 | 《,阿拉伯世界研究,》 | 1978年 | 朱威烈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7 | 《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 | 2007年 | Anchi,Hoh | 海外期刊 |
8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00年 | 李维屏 | 中文核心集刊,CSSCI |
9 | 《,东方翻译,》 | 2009年 | 张慈赟 | |
10 | 《,外语测试与教学,》 | 1979年 | 曹德明 | |
11 | 《外语战略动态》 | 2009年 | 许余龙 |
# | 期刊名称 | 创刊时间 | 主编 | 备注 |
---|---|---|---|---|
1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78年 | 束定芳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2 | 《,外语界,》 | 1980年 | 吴友富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3 | 《,外语电化教学,》 | 1979年 | 吴友富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4 | 《,中国比较文学,》 | 1984年 | 谢天振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5 | 《,国际观察,》 | 1993年 | 胡礼忠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6 | 《,阿拉伯世界研究,》 | 1978年 | 朱威烈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
7 | 《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 | 2007年 | Anchi,Hoh | 海外期刊 |
8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00年 | 李维屏 | 中文核心集刊,CSSCI |
9 | 《,东方翻译,》 | 2009年 | 张慈赟 | |
10 | 《,外语测试与教学,》 | 1979年 | 曹德明 | |
11 | 《外语战略动态》 | 2009年 | 许余龙 |
特色专业
英语
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牌专业,也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英语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英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学生有很多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如参加APEC会议、国际艺术节、福布斯论坛、世界银行扶贫大会等重大活动的部分会务、翻译等工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俄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的前身是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创建于1949年。俄语系的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两级重点学科,是全国第一个获得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3)的学科点,也是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的发起单位之一和首届会长单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7年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俄语语言文学唯一的重点学科,2001年被上海市教委评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学科设有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基地和教育部直属俄语中心,拥有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其中4人获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颁发的普希金奖章),学科实力雄厚,国内领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同俄罗斯高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拥有我国和俄罗斯两国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俄语中心,在俄罗斯的教育界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日语
专业建立于1959年,196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是上海高校日语专业中唯一的市教委重点学科。学校致力为学生成才和成长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学院对外联系与交流活动,已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法政大学、爱知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北陆大学、活水女子大学等多所大学保持有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都派遣多名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赴日本大学进行半年至一年的留学进修。
阿拉伯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60年,学科的综合教学科研水平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处领先水平,全国性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主要学术机构均由本学科带头人担任。学科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学术性和前瞻性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居一流水平,积极为国家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国情咨询报告和建议,保持并不断扩大学科在国内外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