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学校位于北京市南部大兴区,京开高速公路大兴段西侧,北京市五环路黄村(兴业路)出口南侧;市区有多条公交汽车到达学校周边,交通便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大厦)位于学校对面。

学校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培养了大批本科毕业生,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生参加北京市组织的数学、物理、英语和数学建模等基础课竞赛、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和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均取得好成绩;一批学生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等光荣称号,学生在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奋实干、自强不息”的精神,遵循“宁静致远,务本维新”的校训,紧抓发展机遇,勇于拼搏,开拓创新,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北京市产学研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抗击“非典”先进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北京市优秀教职工之家、首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和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此外,学校一方面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另一方面加入CDIO国际合作组织,成为CDIO国际合作组织正式成员(Collaborator),并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汕头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8所中国高校同属CDIO国际合作组织亚洲区域中心成员。这标志着学校不仅仅在国内越来越重要,同时逐渐与国际接轨,努力做到在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上共同进步。

历史沿革

1978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前身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创建,同时,兼办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

1985年,学校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

1987年12月29日,学校新校舍在大兴黄村奠基。

1990年学校由燕山整体搬迁到大兴新校址。

1992年11月2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1993年2月20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揭牌仪式。

2000年2月,学校划为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

2011年10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获批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两个领域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汇聚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其中有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校级教学名师。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23名。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3人。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另聘有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在校就读的全日制本科生800余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30余名。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侯祥麟奖学金、中石化英才奖学金、创杰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工程学院各专业就业率高,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15%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

实验室面积400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国家和企业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任晓光教授领衔的清洁燃料技术开发学术团队入选2005年度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挪威、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多所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及学者互访关系,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建设,化学工程学院已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以教学改革为引领、开展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突出工程实践育人特色。以培养面向国家和北京现代制造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化工与能源开发领域开展特色专业方向教育,以质量取胜,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原名化工机械系,成立于1978年,是该校最早的系部之一;1990年更名为机械工程系;2000年学校机构改革,定名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23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26人,硕士53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3人。

学院下设4个系(化工机械系、机电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环境工程系),2个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机械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有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基地、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及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七个专业,校学生1532人。同时本院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11位教师获得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到目前为止,机械工程学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29人,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4人。

学院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为中心,努力承担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和横向委托项目,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学院累计承担科研课题和委托项目80余项,科研合同额超过16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3部,编写教材6部。近五年学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8项,获准专利1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或转让5项,直接经济效益1920余万元。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人才和在职培养并重,通过培训、进修和出国深造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努力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结构合理、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全院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和育人的第一线,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骨干教师。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本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了CAD教学,使学生能具备较为熟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学生多次在北京市高校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得较高奖项,许多课程实现了计算机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居学院前列,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与科研并重、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办学活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学院广大师生员工正奋发图强,致力于把机械工程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是本校发展最快的二级学院之一。从1985年本校成立管理工程系到2000年在原经济管理系的基础上组建经济管理学院,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经济管理学院已建设成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重点二级学院。学院现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信息管理系、工商管理系和会计系四个系,另设有一个经济研究所和一个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在校本科生1700多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成教生500人。

经济管理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术领先、业务娴熟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60人,教辅人员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讲师34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在读博士8人。正副教授达到教师总数的43%。学院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出版学术著作多部,承担了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大量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院领导还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学习,已与美、日、法、韩、俄罗斯等国家的几十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互访。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并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经济管理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在商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广泛涉猎知识的机会,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再有,通过强化外语、计算机教学及实践环节,做到了外语、计算机教学四年不间断,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辛勤的汗水已结出丰硕的果实。部分学生获得全国、北京市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英语大赛等各种各类比赛的一、二等奖和优胜奖。由于专业设置上的不断改革,加之教学和科研的互连互动,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该们的学生竞争力依然强劲,纷纷被国内外著名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录用,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另外,每年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上其他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或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人文社科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最具人文特色的教学院,下设文化教研室、艺术教研室、公共管理系、旅游系、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中心五个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两个行政管理机构,拥有市级卓越工程师素质教育基地、市级服务管理与创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大兴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大兴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机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旅游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和服务管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三个院内研究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功底扎实、人文底蕴深厚、恪守师道、治学严谨、教风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30名专职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授、副教授占专职教师的40%左右。2009年以来,学院教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含中文统计源期刊CSSCI)论文、国际会议检索论文、海外期刊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近30余项,合同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出版教材专著(译著)10余部,小说诗歌4篇(首),音乐、舞蹈作品2部,多幅绘画作品在798等场所展出。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校内学生自主经营实训咖啡吧,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场景化模拟实习场所和条件。学院在大兴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俏江南餐饮集团、中旅集团、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东方君悦大酒店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德才兼修,知行并重”,人文社科学院将以鲜明的人文特色和实践育人特色,为培养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未来行业中坚力量而努力!

学院愿景: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素质、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服务管理人才!

材料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为加强该校材料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促进该校材料学科成为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原材料与化工学院所属材料工程系与机械工程学院所属纳米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校级直属教学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思想过硬、教学严谨、业务素质较高、技术职称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共有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拥有环境材料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中心和纳米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多个实验室,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能充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开设了功能材料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自1994年创建至今,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现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均超过100人/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近四年考研率均居全校各专业前列。近几年与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22名,博士3名。

信息工程学院

2000年,学校在原自动化系的基础上组建了信息工程学院,现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五个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教育部机电类回归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试点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博士44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在校本科生1551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40人。

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验中心等2个实验中心和5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实验室总面积约7000m2,实验设备总值约4000万元。

外语系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是一个勤勉奋进的集体,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让她绽放出蓬勃的生机。外语系由公共外语和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两部分组成,承担着全校外语教学任务。外语系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以科研教改指导教学实践,积极建设和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专业英语设置以商贸英语为主,立足培养具有良好外语技能和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系还面向全校开设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选修课。

外语系拥有一支以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余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9名。他们大多毕业于北外等国内外名牌外语学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他们参与了教育部外语系列课程改革以及全国外语研究会的教改项目,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外语系教学设备先进,现拥有语言教学实验室12个,音像图书资料室1个,数码音像编辑工作站1个。所有设备面向全校,用于视、听、说等各类语言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外语系全体师生员工在师德建设、业务比拼以及各级各类竞赛中共同创造了无数璀璨的瞬间。他们当中有:北京市级创新标兵、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奖者、北京市级师德标兵、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者、“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讲演比赛获奖者、“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写作大赛获奖者、“21世纪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讲演大赛获奖者等。这累累硕果正是外语系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勤奋耕耘的收获。

重点专业

学校建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和“光机电一体化”两个北京市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化学工艺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工艺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材料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办学规模

该校在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开办了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和英语等2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环境工程4个专业是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和科研兴校战略,以能源科技创新为主线,在清洁能源化工、能源工程装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相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等领域集聚优势,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较高的科研产出。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973计划、863技术项目等50余项。在海洋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我国海洋石油、核电等行业的技术垄断;特种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奥运鸟巢和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建设,并入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永久展示;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和生物质资源化工技术链;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成果为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和能源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

学校秉承校企协同、产学结合的实践育人传统,致力于具有校本特色的工程教育改革,造就了一大批职业素养优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与燕山石化等12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首个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市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清源、康庄、燕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49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3亿元,图书馆藏书169万册。学校是市级文明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多次荣获首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美丽校园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确立了打造北京市属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新目标,致力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新兴能源产业和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797人,其中,专任教师484人,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占88%。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市拔尖创新人才7人,市教学名师4人,入选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5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8人,市科技创新团队13个。两院院士闵恩泽是学校终身教授,唐本忠院士为学校讲座教授。

奖励资助

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可获得奖学金。学校建立了由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保险等构成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行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助学金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44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米,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并与26所高校实现馆际资源共享,馆藏纸质图书100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学校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清源北路19号。

学院架构

学校领导

高锦宏(党委书记)

郭文莉(院长)

刘仲仁(党委副书记)

周海(副院长)

赵盛伟(副院长)

焦向东(副院长)

韩占生(副院长)

王林川(副院长)

张肃建(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领导致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高锦宏教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也跨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抚今追昔,三十年的历史,孕育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奋实干,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积淀了“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实践育人特色,综合实力正在稳步攀升。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愿以她“宁静致远、务本维新”的传统,宽阔开放的胸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将在新的时期为培养国家世纪英才抢抓机遇,勇于探索。同时,诚邀全国的知名学者加入到该们的师资队伍中来,携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共创该们美好的未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院长:郭文莉教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年青而又志存高远的大学。该们希望:有理想,有抱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报考本校;情操高尚,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教师来校任教;由高水平的老师和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共同打造一所开放型的、充满进取精神的高等学府。精心安排的培养计划,高水平的系列课程,一流的教学与实验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前沿的科学研究,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有这一切既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未来,更是该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永远的追求。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826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