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 、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项,承担“十一五”国家级教研项目4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5门,出版教材124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3项78人次,省级奖268项456人次。学校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如2006年6月1日至4日,电信工程学院4名教师和8名学生组成的兰州理工大学代表队参加了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组织的“华煤杯”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半自主型(3vs3)机器人足球比赛。该校代表队是首次组队参加这次比赛。参加这一项目的有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等十九支代表队。我校代表队在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充分发挥了水平,在总共进行的五场比赛中,取得了四胜一负的好成绩,最终获得了该项目的亚军。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甘肃高校第一,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12万余人
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学校与深圳华育昌教育投资公司合作,创办了股份制独立学院——技术工程学院,目前办学规模已达4000人;与浙江省温州市合作创办了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目前,学校与兰州市、中山市、温州市等16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20家,校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学校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在全国203所工科类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作为甘肃省省级科技园区(并成为兰州市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达20家。“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学校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30亩,校舍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266万册(件)。固定资产10.0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亿元。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
学校校训:奋进 求是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校训2000年学校将原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并在此基础上规划、筹建学校西校区。2003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西校区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条件。经过近9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具有完整的含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94.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177.36万册,数字资源10500GB;固定资产总值达14.67亿元。学校设有17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全校教职工总数为2308人,其中教师1506人,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等副高级以上职称698人。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22824人、研究生3816人、成人本专科生16143人。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权和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学校共有8个学科门类,其中研究生教育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本科教育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学校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8个工程硕士学位、MBA及MPAcc授权领域。开设本科专业55个,其中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1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省级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兰州军区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办公室设在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优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居甘肃省高校第一,学校多次被评为“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加强学研产合作,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发研究与成果推广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有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5个、校企校地合作技术工程中心22个、校内研究所(中心)34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83位,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73位。学报核心版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分别在全国工程与技术大学学报中排名29和23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美国、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等60余所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资格,在校留学生已初具规模。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秉承“奋进求是”的校训,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等殊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建设和谐发展的校园为依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升;立足甘肃,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学校确定了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其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学校更名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学校更名兰州理工大学。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是全国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是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是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
教学科研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16个二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代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工程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
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研究生、本科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本科生2万余人。另有在校继续教育学生2500余人。夜色理工
学校具有较高的学科层次。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肃第一个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企业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学院的结构工程;博士点9个: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等);硕士点73个: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9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本科专业5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校徽
兰州理工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UT))???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理工科大学。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经过90余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具有完整的含博士、硕士、学士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了“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着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投入4000余万元专项,推进“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实施“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资助计划),推行“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设立“四项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学科交叉基金),建设“两个团队”(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6人,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专家1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3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6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27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23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博士生导师66人,正高职191人,副高职472人。学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83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现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9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9门,出版教材138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3项98人次,省级奖308项636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甘肃高校第一,学校多次荣获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13万余人。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96.7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68.2万册,电子图书10200GB。固定资产13.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亿元。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内涵的“红柳精神”,努力推动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学高身正、教书育人”为主的教风建设,以“诚于态度、谨于理论、勤于实践、志于成才”为主的学风建设,以及以“勤政高效、文明和谐、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主的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殊荣。
学校确定了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3年,学校更名兰州理工大学。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是全国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是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是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
科技产业
甘肃工大舞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舞台机械设备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兰州理工大学合金材料总厂(铁、镍、钴基系列合金粉末、焊接系列特种材料)
甘肃工大数控技术开发中心(机床、工程机械、工业过程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显示系统及配套器件、机电产品等)
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兼营建筑材料、装饰)
甘肃工大弘文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宾馆服务、餐饮住宿、信息咨询)
甘肃工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技术防范设计、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
甘肃工大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电子产品开发研制)
兰州华陇理工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甘肃工大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控制、五金交电、金属材料、通用机械、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焦作市森格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研制高新技术产品(如单晶铜线材、新型复合材料)以及深加工技术)
兰州华世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列径向柱塞泵的生产、技术开发、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液压系统设备的维修改造、机电产品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的研制开发)
兰州西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状记忆合金等高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甘肃工大石化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设计;环保工程设备的制造开发;计算机图纸文档管理软件、城市建设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工程图纸CAD数据化专业输入;图文数据处理及管理服务)
甘肃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科技投资、咨询服务等)
甘肃工大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科技投资、咨询服务、农林种植、电器机械及器材的生产、批发零售等)
兰州三磊电子公司(工业无损检测高新技术和设备、产品、医疗设备、计算机测量、控制技术和设备、图象处理应用系统)
华育昌国际教科开发有限公司(科工贸一体高科技开发)
华博机械教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及开发)
科研机构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批准的研发机构
有色金属合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研究院(10个)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甘肃省机电新产品中试基地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
阳泉机械集团兰州理工大学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术转化中心田家炳实验楼
甘肃省工程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验站
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甘肃省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校企、校地合作技术工程中心(14个)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金川公司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长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联创信息工程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首钢岷山机械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涡旋压缩机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电子集团中兴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机电产品工程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青海重型机床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永靖铸钢厂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
校内研究所(中心)(34个) 图书馆
材料工程研究所 新材料研究所 金属强韧化工艺研究所 表面技术研究所
机械工程研究所 机电研究开发中心 自动化研究所 软件工程中心
电工技能鉴定所 计算机技能鉴定所 涡旋压缩机研究所 化工装备设计研究所
石油矿场机械研究所 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应用数学力学研究所
法律事务中心 区域经济与工商管理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 工模具研究所
四维焊接技术研究所 机电研究所 裂纹技术研究所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所
电气控制工程研究所 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研究中心
液压技术与气动研究所 人工环境保护研究所 兰州石油化工泵研究所
结构工程研究所 检测技术研究所 东方哲学研究所 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目前,全校教职工总数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8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6人,教授、副教授47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22人。
学校拥有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五个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现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落实“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发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干务实、水平较高、数量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2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0个,近3年累计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5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专利授权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进入全国高校60名。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18家,2006年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其中核心期刊论文、EI收录论文分列全国高校第100位和第75位,学校学报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和“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学生资格。 西区教学楼
学校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是甘肃第一所、全国第27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的地方高校,与温州市、青岛市、西宁市、金昌市等19家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在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69个教学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实施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制(修)订学术管理和决策机构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学术管理在学校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设置岗位津贴,实现了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高层次人才的倾斜;调整完善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管理岗位新增人员人事代理聘用制,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干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原则,推行任前公示制,加快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管理,推行任期制、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制,形成了干部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初步建立起 了有社会实体参与的、能够保障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后勤服务体系。校门
学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甘肃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称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十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着力创造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辉映的育人环境,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为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肩负起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对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教育创新,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按照“特色、氛围、机制、创新”和“科学、规范、节约、和谐”的方针,科学部署“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靠两个保证(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温馨工程)、抓好四项重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确了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 西区教学楼
中期奋斗目标。确定了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远期奋斗目标。网球场
历史沿革
一、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委任牛载坤为第一任校长。
二、1921年,为甘肃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水枏继任校长。
三、1924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四、1927年,为甘肃省立工科职业学校;
五、1929年,为甘肃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六、1936年,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
七、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3年8月~1945年7月由崔雨田任校长
●1945年7月~1946年3月由蒲敏政任校长
●1946年4月~1946年7月由胡嘉善代理校长
●1946年8月由王绍文任校长
□学校从创建起,校址即采取借用和租赁房屋的方式。
□1919年借甘肃教育会会址办了第一个班编毛科
□1927年租兴文社房屋一院。
□1936年,属于学校自己的校舍在萃英门举院(又称贡院,地处西关什字附近)终于落成,从此,结束了以借租房屋办学的窘况。 专业设置,基本上是“通才教育”,按照定例,以“科”为单位划分学业门类,安排教学。同时,也跟着产业的需求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年年有所增加和减少。
八、1949年8月26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8月由原校长王绍文为代理校长,又派王佑民担任副校长,吴濂为代教务主任。
●1950年12月,甘肃省委任命周笃彦为第一副校长,1956年1月,改任校长。
九、1952年11月26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
□1954年,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学校,关系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把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的、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修建了第一幢教学楼(即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
□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在选择校址时,学校曾勘察过三处地方,但上级领导难舍原甘肃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现在是学校的后家属院)撤销后的旧址,最终决定兰州工业学校仍在兰工坪建设。
□1952年,建校初期,学校组织教师2人,留校毕业生4人组成一个小组赴兰工坪,开始建校的起步工作。他们不分昼夜,自己动手测绘地形,草拟规划;雇马车拉水,请民工夯筑围墙;平场地,迁坟墓;验收沙石砖瓦建材,看一块块砖的四角是否完整,听一片片瓦的声音是否响亮。后来请建筑公司动工,这个组的工作重点又转向监工和验收隐蔽工程。这样,现2号楼及两幢食堂(原址距2号楼后30米左右,现已撤除)建筑如期完成,小组成员的吃苦和敬业精神可圈可点。
□1954年下半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贯彻政务院1952年3月《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精神,进行了专业调整合并工作。
□在1950年,电讯科已停办。
□1953年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
□1954年9月,宁夏工业学校机电科35名学生,也并入学校。至此,调整合并工作告一阶段。招生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学生来源经由两种渠道,一是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二是保送入校。
□1951年开始,实行统一招考制度。
□1953年,为保证生源,甘肃省教育部门规定,按指定地区进行,并参加普通高中的统一招生。
□1955年,省内招收初中毕业生发生困难,学校在河南等省招收了一部分学生。
十、195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学校改建为兰州工学院
十一、1958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56年,初中毕业生生源仍呈现出不足,后经中央教育部、高教部批准,将甘肃省内招生任务调配到外省,于是在辽宁、吉林等地招收了一批新生。
□1957年,甘肃省初中毕业生来源渐多,省上决定改变招生方式,不再采取统一招生,而实行同一地区的学校联合招生或单独招生的模式。
□1965年3月,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北京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的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整建制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
●1972年12月,马继孔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1978年9月,由李之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2年9月~1983年6月,由李频如担任党委书记
●1983年6月,由张德邻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5年10月,陈剑虹为校长,唐国选为党委副书记
●1992年6月,张弼任党委书记,陈剑虹连任校长
●1996年3月,刘秀芝任党委书记,洪毅任校长
●1999年5月,由王智平任校长
●2002年9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袁占亭任校长
●2003年9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李慧任校长
●2008年3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代校长
●2009年5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王晓明校长
十二、2003年4月,经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2005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现有两届8000余名本科学生在西校区学习、生活。
2009年,学校迎来兰州理工大学隆重举行建校90周年庆典大会
●2010年3月,举行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