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文化传统

东北大学校徽:白山黑水是校标的主题。校标的原设计是我国国徽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校标在此基础上做了个别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校歌资料:经考证歌词作者为中国近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半农38岁,他与胡适、陈寅恪、赵元任、林语堂等著名学者同时被聘为当时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活跃人物,是中国学术界和语言学界的闻名学者,他曾赴日本、朝鲜讲学游历,提出工程浩大的《编撰<中国大词典>计划概要》,他还曾同盗窃中国文物的美帝国主义分子安得思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1928年为了庆祝建校6周年拟创作校歌,当时东北大学的元老之一孙献先生亲赴北京恭请刘半农先生作词。

东北大学学术造诣深厚,开一代新诗风的刘半农,面对列强环伺,几欲吞并我东北山河的危急势态,深深的意识到为东北大学作校歌的深远意义和肩负的重大使命。怀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一腔心血,他不负众望写下了振聋发聩的《东北大学校歌》。而后,著名语言学家兼作曲家赵元任先生为歌词谱了曲。在东大六周年校庆时,张学良将军偕夫人于凤至女士进入会场并登台训话,随后由教育学院的潘美如指挥服装整洁列队于操场上的两千多学子齐唱《东北大学校歌》。歌声嘹亮,声震天外,表达了东大师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心声。《东北大学校歌》此前在刘半农的研究资料中未有任何记载。如今这段史料被挖掘出来,它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将作为东北大学珍贵的历史见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东北大学校歌(改良版):

词刘半农,曲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东北大学校歌(原版)

词 刘半农 曲 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三民主义之圣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

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其自迩以行远,其自卑以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分校信息

学校环境学校属于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与东北大学构成一体,统一著名“东北大学”。毕业证、学位证、学生档案等统一注明“东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保送攻读或推荐到其他985院校或著名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学生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学校占地总面积470542平方米,建筑面积268060平方米。校园内,林木花草,郁郁葱葱,楼群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优雅清新,文化氛围,浓厚和谐,生活设施,完善齐备,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具有比较雄厚和完整的本、硕、博培养和研究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755人,其中专任教师538人,专任教师中获博士、硕士学位者占93%,教授、副教授共150人(教授75人(含兼职2人),副教授7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5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3人,硕士生导师64人),院士5人,另还有外籍教师和专家学者、长江学者、工程师、实验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等若干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分院及6个学院。本科生近1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7人。31个本科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行政管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物联网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工业工程、英语、日语、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环境科学资源勘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

究生院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系统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科学技术哲学、材料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领域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享东北大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并统一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校全体师生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创造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累累硕果,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学校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厚基础、强专业、宽口径、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与东北大学(沈阳)一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在本科一级学科评估中,多个学科多次排名全国前位。控制科学与工程(2007)全国第二位(清华大学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全国第八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7)全国第九位、 矿业工程(2007)全国第四位、机械工程(2007)全国第十五位。

学校全体师生自强不息,发扬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累累硕果,并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与认可。学校治学严谨,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

至2008年为止,学校累计完成各类科研课题2486项,各类刊物发表教研成果、学术论文(篇)2335篇,发表专著、译著、教材151部,在发表学术论文刊物中,核心刊物(篇)1745篇,国家级刊物794篇,被ISTP、CSSCI、EI、SCI检索或收录725篇,至2008年止,在学术论文或专著中,获得省级以上奖69项,其中:国际级奖1项,国家级奖56项,省部级奖12项。至2008年为止,完成各类重要科研课题501项,其中: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90项、省部级科研果题58项,横向及其它科研课题163项。

在完成的科研课题中,获得国际级奖1项、各类国家级奖79项、省部级奖12项、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2003成都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获“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

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次被SCI、EI索引,或获有关国际奖励。截止2011年,学生先后在电子设计、学术科技作品、数学建模、创业设计、英语辩论、英语演讲、市场规划设计、空间机臂、网智软件设计、车辆模型等国内外大型赛事中获得前三项奖励170项。毕业生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生获得国内外各种大赛奖项17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和国际级奖项96项、省部级奖项74项。2011年的一年中,学生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其中:在国外公开刊物上发表9篇、在国内公开刊物上表达20篇,学生自拟实验开出率100%,学生英语专业八级统考通过率达到89.23%,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2007年,学生为中美教育访问团的的英汉互译,达到非常完美。2010年学生为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国际会议英语志愿者服务,非常完美。

学校已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排名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5月7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员、SPIE/IEEE可视通信和图像处理会议主席拉希德·安萨里教授学术报告会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学会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拉希德·安萨里围绕“‘3+2’合作项目”等方面展开讲解。2013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合作办学项目本批学生将于2013年9月赴美国学习。面向未来,学校将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学校地址

沈阳总校区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秦皇岛分校地址

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孙家学

学校环境男,汉族,1955年12月生,辽宁庄河人,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东北工

学院采矿系矿山建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东北大学校党委书记。

校 长:丁烈云

丁烈云,男,1955年12月出生,1981年12月入党,1973年8月参加工作,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北大学校长。

学术委员会主任:柴天佑

党委副书记:熊晓梅

党委副书记:李文宪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明

副校长:刘积仁

副校长 :姜茂发

副校长 :左良

副校长:陈德祥

副校长:汪晋宽

副校长:王福利

副校长:张国臣

总会计师:芦延华

历任领导

王永江,1923年4月至1927年11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刘尚清,1927年11月至1928年8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张学良,1928年8月至1937年2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93年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张学良童年的生活环境是动荡不安的,家庭经济生活也不富裕,学生时代也未进过正式学校。6岁时其父张作霖特聘台安县举人崔骏声为其开蒙。13岁从师金梁学文。

张学良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难。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1928年8月,他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捐献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用于兴办东北大学以及一部分中小学,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挫败 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的阴谋。1930年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发表了拥护"中央"、维护"统一"、倡导"和平"的巧电,进行武装调停。避免了更大的内战,维护了国家的和平和统一。10月9日,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

此时,他提出"统一告成,建设开始"的号召,力主建设新东北,促成国家现代化,以消弭邻邦的野心。他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东北的夹缝与抗衡中,进行工业、农业、林业、商业、文化教育、铁路交通、航空运输等方面的建设,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可观的成效,为东北地方民族工业奠定了基础。

从1928年到1936年,不到10年间,张学良创造了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三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业绩。

李长春同志视察东北大学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蒋介石的软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4年之久。进入晚年时期的张学良,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期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他一直关心故乡的情况,关心他当年苦心兴办的东北大学,亲自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促成东北大学复校,并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校董会名誉主席。

公元2001年l0月15日,张学良先生与世长辞。张学良的一生的爱国与牺牲自该是密不可分的。"牺牲该自己和该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他可以不做大军统帅,可以不要优裕的生活,甚至不要家庭,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发动西安事变,并且送蒋回南京而被软禁54年无怨无悔。正像他在送给东北大学校友的诗中所说: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臧启芳,1937年2月至1947年4月任东北大学校长

刘树勋,1947年冬至1949年2月任东北大学校长

靳树梁,1950年9月至1964年7月任东北工学院院长

康敏庄,1977年11月至1981年5月任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81年6月至1983年3月专任党委书记

毕克桢,1981年5月至1984年1月任东北工学院院长

陆钟武,1984年1月至1991年1月任东北工学院院长

蒋仲乐,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93年任东北大学校长,1995年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赫冀成,1995年3月任东北大学校长

丁烈云,2011年1月任东北大学校长

学术研究

研究资源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

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轧制技术研究基地),计算机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自动化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EPM)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流程工业数字化仪表工程研究中心,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级技术分中心(2个)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太原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3个)

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嵌入式技术重点实验室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微流控芯片及流动分析实验室,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实验室

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非煤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实验室

采矿工程实验室,硼资源生态化综合利用技术与硼材料重点实验室

晶功能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最早)。1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成立的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和安全评价中心,1个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委托建立了滤料检测研究中心。

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单位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科研成果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8469余项,获各类科技奖励325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5项,省部级一等奖33项,居高校前列;顺利完成军工科研生产资质认证,并作为课题首席单位,申请并获批军工973项目2项。获得国家专利755项,其中发明专利390项。建有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中法博士生学院中方高校联合体成员,亚洲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基地中方首席成员单位,并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与环境信息技术教席。

东北大学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优秀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获奖数量居高校前位。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200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国家首批15家大学科学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2009年,东北大学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学术交流

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美、日、英、德、法、意、以及台湾、香港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20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和合作科研,共聘请705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东北大学成为中法博士生学院中方高校联合体成员,亚洲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基地中方首席成员单位,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与环境信息技术教席,举办81次国际会议。先后选派教师50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牛津大学、法国Metz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香港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密苏里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等1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在逐步扩大学生的交流规模。

学校简介

学校环境东北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111计划”和“卓越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东大是首批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15所高校之一,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32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34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划线高校之一。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2年春,张作霖将军下命筹办东北大学。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将军担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年8月,留学归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这一时期,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英、法、美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纷至沓来,进驻东北大学讲学与交流。东北大学设立了26个学院98个系196个专业,良师荟萃,设备领先,学风淳穆,当时东北大学位居全国第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沈阳,1937年1月东北大学被迫迁到开封,同年5月改为国立东北大学,同年6月又迁回西安。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北大学被迫由陕入川。1938 年7 月,奉国民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1948年6月东北大学再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50年东北大学被列为首批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53年末东北大学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期刊《科学研究资料》。1955年初,东北大学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了学生科学报告会,产生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技术协会。1986年11月6日,李鹏副总理视察东北大学,并题词:“坚持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东北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93年3月8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1998年9月,东北大学成为首批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1988年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东北大学科学园,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企业——东软集团,并成为后来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大学企业。200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国家首批15家大学科学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2009年,东北大学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建有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成为中法博士生学院中方高校联合体成员。

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2.04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2.72亿元,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3.28亿元。“十一五”以来,科研经费总量在普通高校中始终处于前列。柴天佑教授当选《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学校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共获得5项课题级、13项专题级的研究项目。1999年,《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为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之一的EICompendex的核心期刊,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2000年起,被EI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名列全国高校学报前五位。学校主办的《控制与决策》杂志,在国内信息与系统科学领域的同类杂志中位居第2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形成了面向基础产业的特色优势学科(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学科(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科技哲学、管理、行政学等)协调发展的格局。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鹏、朱镕基、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校视察。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抓住机遇,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斗。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2年5月,东北大学在职教师3122人,在2463名专任教师中,共有教授42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另有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7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353人。校博士研究生3069人,硕士研究生5928人,普通本科生25793人(含秦皇岛分校本科生近1万人)。

两院院士:闻邦椿、张嗣瀛、陆钟武、柴天佑、王国栋。双聘院士:左铁镛、殷瑞钰、殷国茂、李正邦、刘炯天、余艾冰、胡壮麒、师昌绪、周廉、李培根、卢秉恒。

院系设置

学院

专业

学院专业
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功能材料工业设计
环境科学车辆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理学院材料物理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
冶金工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
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
市场营销应用化学
会计学应用物理学,(,光电子,科学与,传感技术,)
工业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科学与技术
金融学通信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软件工程(,国际班,(,日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软件工程(国际班(,英语,))自动化
数字媒体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信息安全文法学院法学
体育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德语行政管理
俄语经济学
日语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新闻学(,网络传媒,)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哲学
采矿工程艺术学院环境设计
测绘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城乡规划音乐表演
环境工程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
资源勘查工程通信工程
土木工程机械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土木工程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生物工程江河,建筑学,院建筑学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学校有181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7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经过国家“985工程”的建设,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学、采矿工程等1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组成的16大优势学科群,拥有42个辽宁省重点学科,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1个二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冶金工程(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

机械设计及理论,科学技术哲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辽宁省重点学科

一级省重点学科(涵盖23个二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

冶金工程(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

矿业工程(采矿工程 , 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省重点学科(19个)

科学技术哲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化学工艺

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科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辽宁省本科重点建设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

相关新闻

“东大学猫读书图”走红网络

“东北大学学习气氛浓厚,连猫都被感染了。”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广泛转载,照片上一只黄白色的大花猫,旁若无人地蹲在东北大学教学楼内,而吸引它的不是鱼,竟是一本落在地上的书。大花猫深思苦读的样子,引来网友们的阵阵笑声,“东大学猫”的名字也由此产生。

历史沿革

筹备阶段

学校环境1905年,奉天师范学堂创建。

1909年,奉天师范学堂更名为奉天两级师范学校。

1910年,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创建。

1918年,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更名为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后东大理工科)。

1920年,奉天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更名为奉天公立国文专修学校(后东大文法科)。

成立初期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1929年,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并入东北大学,改建为东北大学(农学院)。

1933年,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

1937年,东北大学更名国立东北大学。

1938年,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即现西北工业大学

建国初期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文、法、商学院)并入(解放区)东北大学。

1950年,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业专科学校、鞍山工业专科学校并入东北大学。

1952年,山东大学(采矿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矿系冶金系)、大连理工大学(电机系)并入东北工学院。

1955年,国务院批准靳树梁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6年,东北工学院研制成功模拟电子计算机。

1960年10月22日,东北大学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

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分校区,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简称东北大学(秦皇岛)。

1995年,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1998年9月,东北大学进入第一批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东北大学软件园。

同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东北大学。

200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东北大学。

2001年5月,东北大学科技园被首批认定为“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1年7月26日,东北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001年10月12日,国家计委正式授牌东软集团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01年10月15日,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在夏威夷逝世,该校举行活动,沉痛悼念老校长。

2002年1月23日,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三方签订重点共建该校协议。

2002年,教育部将东北大学7个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6月14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总书记盛赞东大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表示曾在北大、清华提起过东北大学成功经验。

2002年,在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排名评估中,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荣登榜首。

2002年10月25日,东北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论证。

2003年6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东大。

2003年8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东大。

2003年9月21日,东北大学喜庆八十华诞,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等分别致信祝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校庆题词。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闻世震、时任辽宁省省长薄熙来以及辽宁省副省长刘国强、时任山西省省长刘振华等出席庆祝大会。

云涛日破(1923-1931)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日本将魔爪伸向东北,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2年春,张作霖命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原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并成立东北大学筹委会,次年4月19日,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告成立,王永江为首任校长。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开学。

严谨作风、学风、教风成为东北大学师生一贯的精神。“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成为东北大学的校训。重实验、重实践成为东北大学建工厂、参观考察的泉源。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形成南北两校区。1928年8月16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并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928年8月,留学归来的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50名女生进入东北大学,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男女同校之新纪元。1929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北大学破16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学校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学会迅速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英、法、美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纷至沓来,进驻东北大学讲学与交流。

1927年11月,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过两个多月,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采取了系列新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东北大学学堂,建筑宏伟、工精料美,样式新异,斜阳夕照,辉煌美丽,眩目夺神。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等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英才荟萃。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健儿破8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当时,东北大学设立了26个学院98个系共196个专业,良师荟萃、设备领先、学风淳穆,成为东北大学位居全国第五。

风雨载途(1931-1949)

学校环境?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师生先后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1932年7月,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第10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33年,著名爱国人士冯庸创办的冯庸大学9个系全部并入东北大学。1935年12月9日,东北大学成为“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爱国运动走向新的历史时期。1936年初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筹资15万元,修建东北大学校舍,并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 “九一八” ,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1936年 “一二.九”运动周年之日,东北大学举行了 “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 等口号。1937年1月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改为国立东北大学。同年6月又迁回西安。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北大学被迫由陕入川。1938 年7 月, 奉国民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历史研究所。1942年,东北大学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北大学60位师生,被授予烈士称号。1946年东北大学迁返回沈阳。1948年6月东北大学再次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终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力耕躬学(1949-1978)

1950年4月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东北大学校长,学生12936人,教师2428人。1952年至1980年先后有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的学科和系,包括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筑系、市政类系(科)、外国语言系、金融系等并入东北大学。1953年末东北大学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期刊《科学研究资料》。1955年初,东北大学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了学生科学报告会,产生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技术协会。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东北大学谢绪恺教授的 《研究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在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获大奖,并被编入《一般力学》大学教材,被命名 “谢绪恺判据” 。1958年国庆前夕,东北大学创造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950年东北大学被列为首批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东北大学大学科研所被评为先进集体,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3项。1986年11月6日,李鹏副总理亲自视察东北大学,并题词:“坚持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1981年,美国阿巴拉契大学校长约翰·托马斯率代表团访问东北大学,次年9月毕可桢院长率团到美国匹茨堡大学和阿巴拉契大学交流仿问和考察。从此,东北大学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1978年东北大学成立研究生院。

知馨行远(1978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东北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并迅速得到发展,成为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毕业证、学生证和学生档案等统一著名“东北大学”。1996年东北大学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秦皇岛分校也随之进入211工程行列。1998年,东北大学进入首批985工程大学行业,并划入教育部直属,秦皇岛分校也同步划入教育部直属。2006年,秦皇岛分校开始承担“985工程”建设项目,并同步进入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东北大学科学园。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企业——东软集团,并成为后来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大学企业。1998年东北大学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确立了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目标。东北大学在巩固原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并发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群蓬勃发展。

200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自动控制学科名列第一,计算机应用学科名列第九。这两个学科还建成了国家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学科水平国内一流。钢铁冶金学科以生态化和信息化钢铁冶金为特色,为解决我国钢铁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采矿工程学科在岩石破坏的非线性理论与数值模拟及采矿技术和矿业信息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已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虚拟设计与网络化设计、系统概率风险分析、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建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在震动利用与控制、机械动力学及无级变速传动方面的研究国际领先,在重载齿轮传动及摩擦学方面也卓有建树。有色金属冶金学科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熔盐与熔体理论与技术、稀土增值冶金技术、特色资源综合提取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材料学科在保持金属材料优势领域的同时,正在向陶瓷材料和材料应用技术方面拓宽。在材料织构与晶界设计、合金相图与合金设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础性成果,基础研究逐渐与国际前沿接轨并同步发展。东大的整体学科水平大幅度提高,自1995年以来,国家重点学科增至7个;省级重点学科增至18个。学科门类增至8个、覆盖的一级学科由19个增至27个、博士后流动站增至15个。获国家各级科技成果奖626项,省部级以上一等奖77项。发明专利申请合计281项;发明专利授权合计176项。学校承担国家和企业科技制高点项目总计7454项,经费174233万元,科研经费总量在普通高校中始终处于前列。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1亿元以来,连年攀升。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2.04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2.7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19.22万元,是 “九五” 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3.28亿元,人均22.69万元。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上个世纪20年代,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海内外名师云集东大在当时传为佳话。建国之初,东大招聘各类专家堪称创新之举。改革开放后,东大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引进人才,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九五”末,生师比达到15:1;两院院士增至6人;4人被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00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约是95年的6.9倍,“九五” 期间博士学位授予数是82年至95年授予总数的2.5倍。1995年以来,学生累计6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100余人次在国际级大赛中取得名次,为国争光。

知名校友

两院

闻邦椿

张嗣瀛

陆钟武

柴天佑

王国栋

王淀佐

左铁镛干勇孙传尧周廉于润沧张懿
刘宝琛钱鸣高黄崇祺刘炯天雒建斌徐德龙
窦士学逯高清余艾冰邱竹贤方肇伦钱临照
马在田徐旭常靳树梁张捷迁石志仁刘仙洲
刘承钊刘崇乐庄长恭肖公权纪育澧李先闻
杨荣国柳诒徽赵飞克黄文熙梁思成蔡方荫
傅鹰

党政

阎明复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陈雷

国家水利部部长

马培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李立国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陈光毅全国人大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武连元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树文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振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大发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王巨禄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黄晓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金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孙华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崔丽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刘国胜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政委陈海波辽宁省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阳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刘强辽宁省副省长
刘国强辽宁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李晓安鞍山市副市长
李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内蒙古党校校长刘玉浦深圳市委书记
企业何文波宝钢股份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晓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
朱继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焦开河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
王青海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才让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毕志超济南钢铁集团董事长陈向阳山东钢铁集团副总经理
关壮民宝钢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郭为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
赵周礼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昆宝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于天忱本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刘兴亮中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李海平宝钢集团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副总经理董林重庆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马鸿烈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国青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阿皮孜·尼牙孜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永光中国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蒋宏中钢集团副总裁颜学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
祝剑秋朝华科技总经理王秀峰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常委
刘载望江河集团总裁,董事长施设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敖宏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张程忠云铜集团公司董事,董事长
邵殿祥中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春龙包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东北大学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东侧(现省军区所在地)。1923年开始筹建,至1930年陆续建成。东北大学是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由奉天和黑龙江两省联合创办的高等学府,是20世纪初在东北地区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校舍暂用位于省城大南关的高校和文专两校旧校舍。后于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馆。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600万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东北大学当年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实行男女同校,增设学院,延聘教授,大力发展体育。著名学者如章士钊、梁思成等曾在此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四川等地。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和建设人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大学旧址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主要建筑各具特色,保存完好,为近代优秀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06月25日,东北大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特色专业

材料与冶金学院

是国家重点建设学院,设有轧钢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艺 3 个省级重点学科。

软件学院

设有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两个专业。一些信誉好的IT认证课程已纳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认证考试即可获得奖励学分,又可获得奖励补贴,真是两全其美呀!学院对学生的外语教育(英语、日语、俄语等)也是十分重视的,目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比例就已达到 60% 以上。

装备制造业

源自真空技术专业,涉及多种领域,在国内具有非凡影响,是优秀学生的首选。通过4年学习,学生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多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包括:航空、航天、原子能、材料冶金、化工、制药、石油、轻工、环保、食品等领域中真空技术和过程装备的设计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制造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对于立志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可谓是前方去路无忧了。

日语

在国内的教学水平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从对日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全面掌握,到熟悉日本文化、社会,当然对于中国汉语文化,及英语也是有所要求的。学生学起来也非得下一定工夫不成!毕业后,除了攻读研究生外,学生还可以到令人羡慕的外经贸部门与企业就职,多好!

矿工程专业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生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掌握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岩土工程、信息与决策、数值分析、计算机仿真、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成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中,采矿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作为该专业的毕业生,同样可在深造(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和就业(冶金、土木等行业和领域的设计研究单位、厂矿企业及政府机关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与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决策、管理及研究工作)两个方向上,根据自身条件加以选择。

冶金工程

在众多开设冶金工程专业的院校中,算是资历、实力最强的学校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要是成为该校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有获得“专业奖学金”的机会!同时品学兼优者可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就业方面,不用忧虑自己的未来去向,该专业每年的就业率很高,有的去了科学研究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的相关学术领域,有的去了相关外资企业的专业岗位;有的去了各类冶金企业的工程技术、科研、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和国际贸易岗位;还有的在机械、运输、军工、船舶、建筑、电力、化工、环保等行业所属的相近专业性质的岗位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