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北京
性质类别:语言类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 100083
联系电话: 010-82300521
电子邮箱: zhaoban@blc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blcu.edu.cn
学院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于1962年,当时校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6月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她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同时对中国学生进行外语、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教育,并承担着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以及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出国前的外语培训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建校40多年来,已经为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十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留学生。学校有专任教师800余人。
现在,学校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学科体系。从短期教育、速成教育、网络教育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学科层次齐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国内外普遍好评。
学校有11个学院(部),13个研究单位;共有教职工1425人,其中教学和科研人员829人,有高级职称的303人;有本科专业22个,硕士专业24个,博士专业9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目前,学校有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其中外国学生5000多名,中国学生6000多名。
北京语言大学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学校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广泛、密切,目前已和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学校在拓展办学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已在国内一些省市设立了联合办学点,还在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设立了办学机构,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办学奠定了基础。
学校编辑出版《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三种核心期刊。学校出版社迄今已出版各类教材1500余种,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有近百个国家的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校容校貌
景色优美,绿化面积高,是一所漂亮精致的国际型大学。
地处学院路,享受“学院路共同体”庞大的资源,可以在学院路16校(北航,北邮,北师,北科,北大医学院等)中相互选课以及辅修。
师资力量
学校有11个学院(部),13个研究单位;共有教职工1425人,其中教学和科研人员829人,有高级职称的303人;有本科专业22个,硕士专业24个,博士专业9个,其中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等专业历史悠久,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同类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据2009年最新数据表明,学校有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其中外国学生8000多名,中国学生3900多名。
学院所有9个语种专业都和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各种交流或合作关系:丹麦的 DIS 项目等;日语专业与日本的京都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外国语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杏林大学、关西外国语大学、帝京大学、北陆大学等。
学校标志
北京语言大学校徽校徽突出了北语的国际化特色。校微以地球为背景,中间为盾型;
盾型内是两个绿色字母“Y”,代表“语言”两字。整个设计寓意深刻;
北语素有“小联合国”的美称,地球正是北语国际化的象征,绿色则赋予了语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校庆标识
1.图案为数字“50”与校徽组合造型,线条有机地变化为飘扬的旗帜、火焰、凤凰、飞扬的飘带,形象地体现出了北京语言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传承、开拓、兼容”的主题。
2.图案右半部分是翱翔的凤凰,展现出北京语言大学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象征北京语言大学五十年风雨砥砺之后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隐喻北京语言大学学子展翅搏击、放飞梦想、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预示着北京语言大学师生将五十周年校庆作为崭新的起点,秉承传统,不断创新,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3.图案左半部分是迎风飘扬的旗帜,象征着北京语言大学在创建高水平国际型大学目标的指引下,以汉语国际推广为旗帜,不断拓新、奋勇前行。飘扬的旗帜又似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北京语言大学50年以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将薪火相继、代代相传。图案线条又似飞舞的彩带,象征着友谊和交流的纽带,把50年来培养的中外学子紧密连接在一起,为母校新的腾飞贡献力量。
整个“50”呈现一种向上的运动感,呈无限延展之势,着力表现北京语言大学厚积薄发的深厚底蕴,预示着北京语言大学正意气风发,阔步前行,向辉煌的明天迈进。
学校校歌
作词:阎纯德
作曲:吕远
跨过海浪云涛,为了梦中的寻找
五洲朋友相聚我们学校,漫天飘荡着美丽歌谣。
敬业簇拥鲜花,勤奋培育英豪
我们耕耘人类文明,文明把进步锻造。
啊,美丽的学校!啊,我们的骄傲!
不同的肤色,相同的声调,同声祝福世界美好!
跨过海浪云涛,为了梦中的寻找
四海学子相聚一个家园,理想编织着青春微笑。
语言牵手和平,文化搭起长桥
我们放飞人类希望,祈愿天下真情拥抱。
今天用爱心播种,明天鲜花开遍天涯海角!
不同的地区,相同的声调,同声祝福世界美好!
学校校训
校训:德行言语 敦睦天下
办学宗旨
坚持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不断发展以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为中心的教育事业,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和培养涉外人才的基地。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外语及对外汉语类优秀的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六。
北京语言大学在2009年12月9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中名列第七位。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书记:李宇明
男,汉族,1955年生于河南省泌阳县。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副校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语言文字应用》主编;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应用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经中国共产党教育部党组研究并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任命李宇明同志为中共北京语言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校长:崔希亮
崔希亮,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主任、校长助理、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等职。2005年6月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副校长:林国立
林国立,毕业于吉林大学外语系。硕士,副教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教研室主任、部主任、组织部长、校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等职,2000年3月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
副校长:霍明杰
霍明杰,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曾任吉林大学教务处干部、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副主任、处长等职。2001年2月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
副校长:韩经太
韩经太,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筹备委员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秘书长。曾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文学系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研究生部主任等职。2005年6月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
副书记:赵旻
赵旻,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研究员。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团委副书记、书记、学工部副部长(兼),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宣传部部长,人事处处长等职,兼任北京高校出国留学研究会理事长。2006年4月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历任领导
王亦山 党委书记兼院长(1962——1974) 苏 林 党委书记兼院长(1974——1979)
温建平党委书记兼院长(1979——1983) 唐腾义 党委书记(1983——1987)
吕必松院长(1983——1989) 屈 忠 党委书记(1987——1991)
杨庆华校长(1989——1999) 吴林祥 党委书记(1991——1995)
张晋峰党委书记(1995——1997) 曲德林校长(1999——2005)
崔希亮 校长(2005——?)
著名教授
(按姓氏笔画排序)
李铁城教授 王还教授 宁一中教授 刘克教授 华学诚教授 刘贵龙教授 李培元教授
李景蕙教授 宋柔教授 梁晓声教授 黄卓越教授 傅惟慈教授
院系介绍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辖对外汉语系、中文系、艺术系、社科教研部和教师研修部等教学系部,另设中华文化研究所、汉学研究所、汉字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等若干研究机构和《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人文学院不仅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体系,而且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已经拓展至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门类。招收本科生的专业现有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绘画(中国书画方向)、国际政治和新闻(国际新闻传播)等5个。
招收中外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现有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门史(中外文化交流)等11个。招收中外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现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7个。中国语言文学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北京市级重点学科。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国内外汉语教师专业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院,附设在人文学院。该院是国内办学时间最长、培训教师最多、国内外影响最大的汉语教师培训基地。
外国语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创于1964年,是我校中国学生院系中办学历史最长,力量最雄厚,影响也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英语系、亚欧语系和日语系。有英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韩国语方向)等七个专业。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1,600余人。
教师中有1992年由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方立),1995年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者1名(方立)。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王振亚、宁一中),荣获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者1名(盛成),荣获法国棕榈教育骑士勋章者3名(袁树仁、胡玉龙、刘和平),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的3名,(邱鸣,关立丹,罗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一项(李燕殊2004),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一项(王欣等5人),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4人、优秀班主任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6名,北京市社科理论基金出版资助评审专家2名,国家留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评估专家1人。英语系获北京市教育创新优秀集体称号(2005)。
学院现有教工8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副教授38名;教师队伍中50%具有博士学位;所有年轻教师都有硕士以上学历;90%以上的教师有过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历。从1964年建系至今,外国语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秀学术传统,盛成、袁树仁、李振中、傅惟慈、王得杏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教。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几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博士生导师方立、宁一中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已完成了数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有多项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外国语学院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2008年学院在已建7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又新建了翻译专业(英语、法语方向)、意大利语专业,并获得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英语笔译和法语口译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已顺利展开。外国语学院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截至2009年7月,学院已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及翻译专业(法语口译和英语笔译方向)硕士学位点。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的整体性、综合性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高级翻译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是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多语种高级翻译学院。学院下设口译系、笔译系、MTI教育与合作中心、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实习与就业指导中心。现有在编教师15名、特聘教授4名、客座教授6名、业内兼职导师20人,招收英、法方向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截至2011年,高级翻译学院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50人。
高级翻译学院本着挑战自我、服务他人、沟通世界的目的,以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为特色,是全国首家跨语种翻译专业(英、法等多语种),同时面向国内外招收本科生及硕士生,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招收翻译专业本科(法语方向)高起点学生,学生在大学期间出国深造一年。
高级翻译学院力求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高级翻译学院在教学中突出个人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学重点集中在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上。高级翻译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与众多企事业单位或私企签署了翻译教学实习基地、翻译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确保在校学生能够借助实践尽早了解翻译职业,做好入职准备。
2007年,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立。
2008年,翻译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英语和法语方向),其中法语方向是全国第一个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本科班。
2009年起,法语方向计划招收全国重点外国语学校高起点的优秀学生。
2009年2月20日,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正式成立,王路江书记为翻译系揭牌。
2011年5月20日,高级翻译学院正式成立,崔希亮校长为高级翻译学院揭牌。
信息科学学院
本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系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该专业的本科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原理、方法、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合格的毕业生授工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该专业的本科专门人才,使学生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具有管理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组织信息资源的规划、协调与控制的能力。合格的毕业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专业培养具熟悉计算机艺术设计和制作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好的计算机素养以及一定美术修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掌握媒体制作软件和媒体技术开发技巧,能够在教学、科研、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应用等工作,且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商学院
本院下设金融系、金融研究所、会计系、国际会计研究所、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以及商务培训中心,并拥有一个集演示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可容纳50个终端的实验中心,下设一个与路透社终端和世华财讯相联机的多媒体金融实验室和基于用友ERP软件为平台的会计多媒体实验室。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教学组织模式由中外学生分班授课向同堂上课过渡。
汉语学院
本院内设四个系:汉语系、经贸汉语系、文化系和双语翻译系,一个研究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汉语学院现有两个专业8个方向,分别是:汉语言专业汉语言方向、汉语言专业经贸汉语方向、汉语言专业汉英双语方向、汉语言专业汉日双语方向、汉语言专业日汉翻译方向、汉语言专业韩汉翻译方向、汉语言专业汉语教学方向和中国语言文化专业。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研究项目,出版了《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等重要成果。国家汉办制定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就是以上述几项成果为底本的。学院实行八学期制,每年春秋两季招生,相应的春秋两季都有学生毕业。
汉语进修学院
本学院主要承担来华留学生汉语言进修教育、汉语言专科教育、专业前汉语言预备教育(含理、工、农、医等)、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的汉语普通话培训,同时承担对外汉语非学历长期进修教育研究工作。通过汉语言长期进修教学,使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现状的了解,成为能够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熟练使用汉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现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初级汉语进修系、中高级汉语进修系、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研究所。
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院(简称继网院)全面依托北语的雄厚师资力量,开设了我校已有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应用型专业。继网院下设继续教育教学部、培训部、中国学生远程教学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部,通过面授、网络等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国内外学生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教育。继续教育教学部以开展面向中国学生的学历教育为主要任务,开设专业有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英语(综合应用方向、语言与文化方向、翻译方向、商务方向)、日语、金融(管理与实务方向)、美术。办学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本科。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宽松、灵活、弹性的学习环境。培训部以非学历培训为主,举办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短期培训班,英语等级证书考试辅导班、成人高考辅导班以及其他外语培训班等。中国学生远程教学部承担着北语网络教育学院的国内远程教育工作。开设的专业包括英语、日语、韩语、对外汉语、金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共八个专业,办学层次包括高起专、高起本、专生本共三个层次。采取网络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视频讲座、BBS答疑、专家巡回讲座等教学形式,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部主要负责汉语师资培训以及对外国人的远程汉语教学工作。“汉语网” 是一个面向全球对外国汉语学习者开展汉语远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专业教学网站,是中国境内唯一能够提供网上汉语学历认证的院校。该部同时开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考前辅导班、HSK考前辅导班以及来华短期非学历培训文化班的汉语教学工作,已为世界各国成功地培训了若干期学员。
本科专业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下设对外汉语系、中文系、艺术系、社科部和教师研修部等教学系部,另设中华文化研究所、汉学研究所、汉字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中华文化研究》编辑部。
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绘画(中国书画方向)和国际政治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教学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文献学、专门史(中外文化交流)、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等11个专业招收中外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等7个专业招收中外博士研究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学为北京市级重点学科。
对外汉语专业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教学及科研水平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在1981年率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教育部2003年批准我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可免试推荐优秀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实行本硕连读机制。对外汉语专业主要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储备师资,学生毕业后也可从事外交、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其他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对外汉语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头牌专业,全国第一。
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语用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形式逻辑、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纲、写作、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报刊、英语泛读、英语写作等。
专业选修课:语音学、现代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语义学、汉语修辞学、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言应用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汉语言文字学系列专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专题、语言与文化专题、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论著导读、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化要籍导读、宗教与文化、英美文学、西方文明史、英语翻译、英语专题讨论、外贸英语、第二外语、社科文献检索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分设中文、新闻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文化、新闻、历史等学科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使用外语,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的技能,具备其他必要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文化、新闻出版、宣传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原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纲、中国文化要籍导读、形式逻辑、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
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专题、中国古代散文专题、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代话剧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选、美学专题、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文化艺术史专题、宗教与文化、新闻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广告学、新闻评论、英语新闻写作、世界名著导读、英语报刊英语翻译、英美文学、社科文献检索等。
国际政治专业
国际政治专业依托我校作为“小联合国”所具有的留学生众多、国际性色彩突出的独特人文环境,面向外交外事、新闻宣传、国际问题研究与教学等部门,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较强分析判断能力,掌握扎实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专业知识,精通英语,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概论、当代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对外关系、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外交决策分析、国际法、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概论、经济外交概论、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专业英语等。
专业选修课:中国政治经济概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文化概论、一国两制与台港澳问题、美国政治与外交、日本政治与外交、俄罗斯政治与外交、欧洲联盟概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外交学、国际关系中的民族与宗教、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新闻评论等。
绘画专业
绘画专业(中国书画方向)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旨在培养谙熟中国书画技法和中国文化艺术历史,并具备一定书画鉴赏能力的来华留学生;同时培养有志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具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了解西方艺术精髓,熟练掌握中国书画技法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有一定独立创作能力又能适应现代需求的中国本科生。本专业着重强调中国传统的书画同源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诗、书、画、印的交汇中感悟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为此,本专业将建立一套既适应时代需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课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设置:
素描、色彩、书法、篆刻、插图、工笔技法、写意技法、岩彩技法、平面构成、古代艺术考察、电脑制作、毕业创作、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中国书论、中国画论、中国美术鉴赏、中国书法史、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专业英语等。
新闻学专业
进入新世纪,中国日益与国际社会接轨,迫切需要大量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精通国际传媒运作规则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学专业(国际传播方向)依托北语独特的国际化环境,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开放的国际视野,通晓新闻传播理论,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掌握传播艺术和媒介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同时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胜任新闻传播、广告创意、公共关系以及涉外宣传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新闻学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中西新闻比较、跨文化传播学、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新闻摄影、现代传播技术、新闻专业英语等。
专业选修课:新闻伦理与法规、广播电视新闻概论、广告学、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学、编辑出版概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报刊平面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英语报刊选读、交谈演讲与说服(英文授课)等。
外国语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出国师资系,成立于1964年。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韩国语等七个专业。拥有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及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各专业的七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理论语言学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博士研究生。校本科生1362人;硕士研究生138人;博士研究生17人。
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数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有多项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学院按照学校的办学思路,不断从师资队伍、学生生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学生出口等方面实现“国际化、高水平”办学目标。
学院所有7个语种专业都和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各种交流或合作关系:如英语专业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纽卡索大学、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美国的德拉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厄湾)、俄亥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密西根大学;丹麦的DIS项目等;法语专业与法国的里昂三大、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拉罗歇尔大学、冈城大学、格勒诺布尔政治学院、里昂政治学院等;德语专业与德国的康斯坦茨工业大学等;日语专业与日本的北陆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外国语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帝京大学等。
英语系
英语语言文学方向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精读、泛读、语法、写作、听力、口语、演讲与辩论、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阅读、高级写作、英美文学史、语言学导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口译、第二外语(法语、日语)等。
专业选修课:英语语音、跨文化交际、英美报刊阅读、词汇学、语言的结构与意义、文体学、英语史、视听说、科技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美诗歌选读、西方文学批评、文学翻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西方文化入门、外事英语等。
翻译方向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精读、语法、写作、听力、英语语音、口语、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阅读、高级写作、英美文学史、语言学导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应用文体翻译、翻译理论入门、口译、高级口译、翻译坊等。
专业选修课:跨文化交际、英美报刊阅读、词汇学、语言的结构与意义、文体学、英语史、视听说、科技英语、英美小说选读、英美诗歌选读、英美戏剧选读、西方文化入门、外事英语等。
相关专业选修课:国际贸易、金融学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新闻概论、新闻编译、当代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外交等。
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
日语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基础日语、高级日语、听力、口语、日语写作、高级语法、日本文学史、高级口译、汉日互译、日语报刊、日语概论、日本概况、日本经济、二年级开始辅修英语。
专业选修课:科技日语、报刊阅读、日本文学选读、经贸日语、高级视听说等。
亚欧语系
该系开设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韩国语、阿拉伯语五个专业。
法语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基础法语、高级法语、听力、口语、法语写作、语法、视听说、口译、汉法互译、法国文学、欧洲文学史、法国概况、二年级开始辅修英语。
专业选修课:法国文学史、法语语言学、经贸法语、法语报刊等。
德语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综合德语、泛读、听力、口语、写作、视听说、德国概况、语法等;
专业选修课:高级德语、写作、语言学导论、欧洲文学史、文学选读、专题讨论、二外、笔译(汉译德、德译汉)、高级口译(汉译德、德译汉)、报刊阅读、德国文化史。
西班牙语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基础西班牙语、高级西班牙语、听力、口语、西班牙语写作、西班牙语语法、视听说、口译、汉西互译、西班牙与拉美文学、二年级开始辅修英语。
专业选修课:经贸西班牙语、西语报刊、专题讨论、高级阅读与写作等。
韩国语系
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综合韩国语、泛读、听力、口语、视听说、概况、语法、商务韩语、应用写作、韩语笔译等;
专业选修课:写作、韩中文化比较、专题讨论、二外、翻译(汉译韩、韩译汉)、文学选读,另外,还开设报刊阅读选修课程。
阿拉伯语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阿拉伯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阿拉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外交选读、科技文化文献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写作、高级笔译、口译、语言与文化等
专业选修课:阿拉伯文化简史、报刊阅读、商贸阿语、中东热点问题、论文写作、高级视听说、网络阿拉伯语。另外,还开设报刊阅读选修课程。
亚欧语系各专业公共选修课同英语专业公共选修课。
翻译专业
2008年新设翻译专业,招收英语和法语两个语种的学生,其中法语翻译为全国首家本科专业。
经过专业训练,翻译专业学生应具有坚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初步了解所学外语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基本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了解经济、外贸、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翻译技能意识和相应的翻译技能,能翻译初级或(和)中级水平的汉外文本。笔译达到300-400字词/小时,内容涉及中等难度的文化交流、商务、新闻等实用类文章,交替传译做到能借助笔记连续翻译2-5分钟、语速为120-140字词/分钟的叙述类、论述类或描述类讲话。
翻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阅读与写作(含语法)、视听说(含语音)、外国文化通论、公众演讲、专题讨论、中国文化通论(英/汉)、现代汉语与写作、笔译技能训练入门、口译技能训练入门、高级阅读与写作、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翻译理论入门(英/汉)、中国文化外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新闻编译、口译实践入门、口译实务、专题口译、翻译实践、二外等。
专业选修课:词汇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中西文化对比、汉外语言对比、翻译史(英/汉)、翻译名著赏析、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外事翻译、法律翻译、在华企业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机对话等。
专业任选课:语言学导论、外国文学选读、外国文学史、西方文明史、国际新闻概论、中国古代文学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当代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外交、国际贸易、金融学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主要机构概况、交际原理与艺术等。
注:英、法两个语种合上。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教学组织模式已由中外学生分班授课向同堂上课过渡。国际商学院现已发展成为兼具金融、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多学科、兼收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兼顾国际惯例和国情特色的院级教学独立单位。
国际商学院下设金融系、金融研究所、会计系、国际会计研究所、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以及商务培训中心,并拥有一个与路透社终端和世华财讯相联机的多媒体金融实验室和基于用友ERP软件为平台的会计多媒体实验室。
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办学特色,并将其作为学院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学院将教学目标逐渐定位于培养“专业领先、外语突出、面向国际、协调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力求在国内将“1+1”,即“专业+英语”这一先进办学模式,以中外学生同堂上课为趋向,办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掌握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基本分析方法,胜任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掌握外汇、证券和期货投资的专门知识与方法,能够对汇市、股市和期货交易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为中外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期货贸易、保险行业以及各类外企公司)培养出能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门人才。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财政学★、经济法★、金融分析、保险学★、公司理财★、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实证金融、投资银行学★、统计学原理★、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计算机原理、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等。
专业选修课:金融英语阅读★、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金融信托与租赁★、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创新★、外国银行制度★、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项目评估与管理、投资学★、管理会计★、发展经济学、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基础、电子商务、二外等。注:加“★”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用双语授课。
注:加“★”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用双语授课。
会计学专业
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能够把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精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及审计学专业知识;熟知国内外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从事涉外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持续的发展潜力;成为具有国际通行的会计专业职业资格的实用型高级人才。能够胜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国际会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涉外、境外组织和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工作。
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本科生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经济学★、管理学概论★、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税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编制★◎、财务报告分析★◎、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国际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计算机原理、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等。
专业选修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商法★、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证券分析、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资产评估★、税务会计、金融会计★、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注:加“★”课程采用双语授课。
加“◎”课程按国际准则编写。
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的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经济学★、管理学概论★、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统计学原理★、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计算机原理、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等。
专业选修课:国际贸易地理、 外贸会计★、 外经贸英文阅读★、跨文化交流★ 、网络应用基础、 财务管理★ 、二外、 国际结算★国际税收★、投资学★、国际商务谈判★ 、外贸应用文写作★ 、电子商务★ 、计量经济学初步、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 海关实务★ 外贸制单★
注:加“★”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用双语授课。
信息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系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在北语环境下培养具有出色外语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并开展信息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语言工程”方向的博士。
教学特色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计算机应用水平高,同时英语能力强的复合型性人才。
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始建于1987年,是中国第一个以汉语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研究所的宗旨是:面向实际应用,研究计算语言学理论和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语言理论,发展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和知识库,开发相应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本体研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部委和公司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多项技术和软件系统被国内外知名公司和研究机构所采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所招收具有计算机应用和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接受国内外高级进修生,培养掌握自然语言处理理论和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主要课程设置:
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学、金融学、信息经济学、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运筹学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数字媒体基础、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素描、色彩构成、平面构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电脑游戏动画创作、三维图形设计、脚本创作基础、经典数字艺术作品赏析、人物与图案设计等。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 ||||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工学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数字媒体技术 | 本科 |
文学类 | 对外汉语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阿拉伯语 | 本科 | 法语 | 本科 | |
日语 | 本科 | 英语 | 本科 | |
德语 | 本科 | 翻译 | 本科 | |
西班牙语 | 本科 | 朝鲜语 | 本科 | |
新闻学 | 本科 | 文科试验班类 | 本科 | |
意大利语 | 本科 | |||
法学类 | 国际政治 | 本科 | ||
理学类 | 理科试验班类 | 本科 | ||
管理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本科 | 会计学 | 本科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经济学 | 本科 |
网络教育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语言大学对中国学生进行外语、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教育,并承担着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以及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出国前的外语培训等工作。并于2000年成立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称北语网校)。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主要定位于在职人士,招收专本科新生。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2013年春季重点招生专业有:对外汉语、日语、英语、汉语言文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学院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品牌和语言教学优势,开展国内学生语言类及特色学科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同时,不断规范办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开发了大量面向外国学生的网络课程,对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2013年春季招生对象:各类从业在职、非在职人员等均可报考。报考高起专者须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及同等学历毕业证书;报考专起本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报读高中起点层次的学生,报读时年龄需年满18周岁;报读专科起点本科的学生,报读时年龄需年满21周岁。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2013年春季招生时间:即日起即可报名,报名截止至2013年2月28日。报名时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免试入学。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2013年春季学生一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学习环节主要有:“课本自学+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讨论+模拟试题自测+学习中心辅导+集中考试+毕业论文”,学生在课件和书本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同老师、同学进行学习答疑、讨论、提交作业、课程辅导等,最后参加当地集中进行的课程考试。
对于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绩合格者,达到教学计划的最低毕业学分和给类学分要求,本科生还需通过网络教育公共课统考及毕业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承认、教育部批准统一电子注册的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会写有“网络教育”字样),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将被授予北京语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
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成立数十载,两院合署办公。学院秉承学校鲜明的本校特色,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学资源,立足各个行业,面向社会开展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
学院一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坚持把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积极进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借鉴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成人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积极调动一切优质资源,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保证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范管理,稳步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积极、扎实、稳妥地开展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收费标准
我校2012级中国本科生学费标准为:外语、翻译专业6000元/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5500元/年;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国际政治、新闻学、国际文化交流、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5000元/年,绘画专业10000元/年。如果国家调整学费标准,学校将按照新标准收取学费。
我校中国本科学生住宿标准为1050元/人、年。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称“北语网院”)于2000年成立。经教育部批准,北语网院自主确定本、专科教育入学标准和考试、录取方式,对达到要求的学生颁发国家承认的文凭和授予学位。从2001年开始,北语网院充分利用校内外中外优秀的师资、丰富的学习资源,逐步开展网上对外汉语、英语、金融学、日语等专业的学历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北语网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规范管理、强调服务、注重质量、培养能力。加强体制管理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助学服务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得到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