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6个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封装技术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国家重点2个

通信工程 网络工程">网络工程

省部重点6个

信息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对抗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校园文化

校训校徽

校徽:见右图

校训:厚德求真,励学笃行

校徽

学校校风与宗旨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校风: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校歌

《与共和国同行》

星星之火,照耀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的忠诚。

红色电波,辉煌着我们,我们的传统。

肩负使命,千锤百炼,我们和共和国,我们和共和国同行。

西电校歌(4张)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厚德求真,力学笃行。

我们是光荣的西电科大人。

向着太阳拥抱光明,向着太阳拥抱光明,永远向着太阳。
艰苦奋斗,传承着我们,传承着我们的校风。

英才摇篮,奋发着我们,我们的豪情。

开拓创新,走向未来,我们和共和国,我们和共和国同行。

绿色校园,百年树人,时代青年,勇攀高峰。

我们是新世纪西电科大人。

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祖国强盛民族复兴,铸造祖国强盛。

杰出校友

以下仅列出截止2014年该校的部分杰出校友,资料来源于官方网站











王诤
中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5年开国中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
杨宏
神舟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
阴和俊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副总指挥、嫦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前中科院电子所所长
郑晓静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8年生,力学专家,2012年7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中林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佐治亚理工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纳米技术专家,其成果“纳米发电机”入选2006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
孙俊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工程专家,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
毕德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雷达工程系的创始人
罗沛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成立创议人之一),电子学家,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系创始人,主持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计算机研制
陈太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总工程师,中国信息论系的创始人,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会主任
保铮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84-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
王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统专家,前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防科工委顾问
郭桂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将,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前国防科技大学校长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运载器科学家,主持中国远程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中国级奖项
张锡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战专家,中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
张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台路由器、路由交换机发明者,历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南大学校长
于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专家,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总工程师
郭英杰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天线和无线电通信领域科学家,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宇宙学家,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首席科学家,被认为有希望夺取诺贝尔奖
段宝岩
中国工程院院士,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2002-2012),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柳传志
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联想集团创始人,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曹之江
联想集团创始人之一,董事会董事,前联想集团第一副总裁
龚国兴
联想电脑IT部总经理,柳传志先生夫人
谢兵
德州仪器中国区总裁
曾李青
腾讯公司五位创始人之一、首席营运官(COO)、市场总监、副总裁,腾讯终身荣誉顾问
辛非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执行董事
陈会荣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仇明
北京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王超
法国电信集团旗下企业电信服务机构Orange中国区总裁
崔威
华为西安研究所所长
王桂生
全球人力资源服务领航者任仕达集团中国区总裁
田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监事会5名成员之一,华为集团人力资源总裁
钟宏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申安秦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副总裁、总会计师
李长印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胡立教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顾委委员
钟夫翔
中国邮电部部长、党组书记,一机部副部长,三机部副部长,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创始人、首任校长
黄荣
广西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中纪委委员
刘澄清
中国邮电部副部长
王建章
信产部综合规划司司长
彭钢
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少将军衔,十四届、十五届中纪委常委
苟仲文
北京市副市长,前信息产业部副部长、中国电信产业研究院院长
肖贤法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
王宗金
四机部副部长
叶树亮
厦华电子公司董事长,厦门市副市长
景俊海
陕西省副省长,前中共西安市委常委,西安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刘佩智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林念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李白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1949年壮烈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
李涛
1955年开国上将,国防委员会委员,军委技术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政委
王诤
1955年开国中将,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
郭桂蓉
中将,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校长
欧阳文
1955年开国中将,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院长
江文
少将,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总参通信兵部主任
李贞
少将,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总政组织部顾问
彭钢
少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总政治部纪检部部长
魏斌
少将,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韩强
少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院长
常勇
少将,国防科工委政治部主任
袁光
少将,总政保卫部副部长
张衍
少将,哈军工政治部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大校长
周维
少将,军事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长
钱江
少将,军委技术部办公室主任
肖森
少将,总参三部二局局长、政委
李瑞
少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司令员
刘超
少将,41军副军长、广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钟道隆
少将,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总参通信设计院总工程师、科技局局长
黄萍
少将,通信兵部副主任,总参通信部副主任
杨千里
少将,总参通信部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副会长

凌力
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6届全委。
杨元惺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阿甘
内地著名导演
俞白眉
中国著名影视编剧

本科专业

理学7个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统计学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 应用化学">应用化学
应用物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工学27个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 信息安全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波传播与天线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封装技术 信息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文学2个

日语 英语

经济学1个

金融学

管理学7个

工业工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艺术学1个

录音艺术

财经大类1个

电子商务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 高考派
  • 学术研究

    科研成就

    学校“十五计划”以来先后承担了“863”、“973”、创新工程等1600余项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级科技奖励12项。

    西电老校区主楼

    学校在密码学方面创立了“肖—梅西定理”,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ATM交换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个相控阵雷达系统,第一台雷达干扰机,第一套电磁孤立子实验系统,第一炉单晶锗以及中国解放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

    国防科研

    西电在国防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震动世界的标志性成果,例如被誉为“杀手锏武器”的新体制雷达、用于空警2000等预警机的 “空时二维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深空探测和主力战舰火控雷达的大型天线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等。

    百篇优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至2013年共诞生了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奖论文(另有11篇获提名奖),在国内电子信息类大学中稳居榜首,集中反映了西电出色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2年7月1日数据显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学(Engineering)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标志着该校这两个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据ESI统计,该校工程学学科近十年发表SCI论文总数为2033篇,总被引次数为6365次,篇均频次3.13;计算机科学学科近十年发表SCI论文数总为788篇,总被引次数为1090次,篇均频次1.38。在ESI评价的所有22个学科中,该校近十年共发表SCI论文4621篇,篇均被引频次2.62。这些数据反映出西电科大工学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建设成效显著,为该校进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期刊

    主要刊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电工程与自动控制、微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密码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有创见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刊物或数据库固定收录。

    科研平台

    名称具体项目
    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对抗攻防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

    软件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输入/输出重点实验室,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电子系统集成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通用电子仪器及测量重点实验室,新型激光器件与光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学建模重点实验室,微电路高可靠技术重点实验室,微波通信重点实验室,电子对抗重点实验室,电子机械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与传感器重点实验室,无线电物理重点实验室,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中心

    天线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陕西省大功率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无线通信创新技术研发与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国防科技工业环境试验与观测网西安电波观测站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
    联合实验室现代交换与网络编码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先进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先进雷达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111引智基地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宽禁带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创新引智基地,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2011协同创新中心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协同创新中心,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固态照明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资源

    截止2014年,该校图书馆馆藏文献614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34万册,电子文献380万册,中外文现刊1300种,拥有45种平台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共计120个。

    历史沿革

    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毛泽东曾先后两次为学校亲笔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1931年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

    1949年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改建为中央军委工程学校。

    1952年大连工学院电讯系、西南通信学校工程系并入,升格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毛主席亲笔题词(5张)

    1960年解放军通信兵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

    1966年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更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1988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西安市(副省级)三方签署共建西电协议。

    2004年,教育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签署共建西电协议。

    2008年,教育部、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三方签署共建西电协议,教育部积极支持学校整合国防特色优势平台,国防科工委积极支持学校承建国防科技中国实验室。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学院名称专业名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信息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教育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封装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电波传播天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工业工程、金融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哲学、政治学、中文、历史学、艺术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材料科学、工程和应用化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截止2014年8月,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拥有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8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国家特色专业。(截止2011年,国家特色专业每年所招收的学生数占学校全部招收学生数的三分之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一览表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军队指挥

    密码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物理学数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
    机械工程数 学物 理 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 件 工 程军队指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光 学 工 程
    机 械 工 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 理 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教育学
    统计学军队指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省部级重点学科
    应用数学无线电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电子工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密 码 学情 报 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军事通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电路与系统材料物理与化学
    思想政治教育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数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物理电子学
    软件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光 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设计及理论导航、制导与控制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汇总
    学科简介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全国排名参评总数相对位次覆盖学院
    信息领域四大主干学科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2743%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4508%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178320%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016%计算机学院
    信息领域小学科0803光学工程204050%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0835软件工程3412028%软件学院
    工科基础学科0802机械工程2910228%机电工程学院
    理科基础学科0701数学3610235%数学与统计学院
    0702物理328736%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管理学科1205情报学202871%经济管理学院

    教学成果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15个,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精品课程5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1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1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评审时间课程负责人所属学院
    微波技术基础2003年梁昌洪电子工程学院
    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2004年孙万蓉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
    信号与系统2004年郭宝龙机电工程学院
    高等数学(高职)2004年王金金理学院
    模拟电子线路基础2004年傅丰林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通信原理2006年李建东通信工程学院
    微处理器类新技术实验2007年石光明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2008年王育民通信工程学院
    线性代数2009年刘三阳理学院
    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2009年丁振国网络教育学院
    高频电子线路2009年曾兴雯通信工程学院
    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2010年李晖通信工程学院
    预测与决策(网络教育)2010年李华经济管理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课程名评审时间课程负责人所属学院
    1通信原理2003年樊昌信/张辉通信工程学院
    2微波技术基础2003年梁昌洪电子工程学院
    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003年孙肖子电子工程学院
    4信号与系统2003年郭宝龙机电工程学院
    5大学物理2003年吴振森理学院
    6现代密码学2004年王育民通信工程学院
    7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2004年孙万蓉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
    8雷达对抗原理2004年赵国庆电子工程学院
    9数字信号处理2004年高新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10微机系统及应用2004年裘雪红/许录平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11电路分析基础2004年李小平机电工程学院
    12数学分析2004年刘三阳理学院
    13高等数学(高职)2004年王金金理学院
    14计算机导论2004年陈平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15编译原理2004年刘 坚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16信息与编码理论2005年王育民通信工程学院
    17通信网络基础2005年李建东通信工程学院
    18数字图象处理2005年许录平电子工程学院
    19数据库系统原理2005年徐学洲/王亚平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20光电子技术2005年安毓英技术物理学院
    21高等数学2005年王金金理学院
    22高频电子线路2005年曾兴雯通信工程学院
    23C++程序设计语言2006年陈平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
    24光学2006年韩一平理学院
    25计算机组成原理2006年裘雪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26自动测试技术2006年赵建机电工程学院
    27操作系统原理2006年方敏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28雷达原理2007年赵国庆电子工程学院
    29微处理器类实验2007年石光明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30固体物理2007年曹全喜技术物理学院
    31大学英语2007年杨跃人文学院外语系
    32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2007年石顺祥技术物理学院
    33随机信号分析2007年李兵兵通信工程学院
    34数据结构2007年霍红卫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35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2008年琚柏青机电工程学院
    36信息管理学2008年赵捧未经济管理学院
    37电磁学2008年郭立新理学院物理系
    38科技英语2008年秦荻辉人文学院外语系
    39固态电子器件2008年张鹤鸣/雷天明微电子学院/技术物理学院
    40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2008年李晖通信工程学院
    41线性代数2009年刘三阳理学院
    42预测与决策2009年李华经济管理学院
    43网络应用程序设计2009年方敏计算机学院
    44电子材料2009年雷天民技术物理学院
    45半导体物理2009年柴常春微电子学院
    46计算机图形学2010年田玉敏计算机学院
    47应用统计学2010年温小霓经济管理学院
    48管理经济学2010年赵文平经济管理学院
    49物理实验2010年李平舟理学院
    50现代电子技术实验2011年郭万有电子工程学院
    51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2011年焦李成、王爽电子工程学院
    52数学建模2011年杨有龙理学院
    53大学体育2011年徐国富体育部
    54纳米电子学2011年杜磊技术物理学院
    55计算机通信网2012年裴庆祺通信工程学院
    56信息安全数学基础2012年谢 敏通信工程学院
    57计算机与网络安全2012年李兴华计算机学院
    58计算机通信与网络2012年权义宁计算机学院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
    物理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学校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22人,硕士生导师759人。学校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0人。

    名称人数名单
    博士生导师222人
    硕士生导师759人
    两院院士(全职)4人保铮、郑晓静、段宝岩、郝跃
    两院院士(兼职、双聘)13人包为民、于全、张锡祥、沈绪榜、王小谟、武向平、孙玉、张光义、母国光、吕跃广、张明高、周寿桓、杨士中
    长江学者14人张贤达、田捷、李荐、周孟初、王龙、方玉光、李建东、杨伟豪、廖桂生、马建峰、夏香根、石光明、张青富、高新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郑晓静、田捷、魏志义、王龙、李建东、杨银堂、廖桂生、高新波、郭立新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段宝岩、郝跃、田捷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家8人沈八中、夏香根、郑喆坤、罗智泉、AlessandroGiua、屈嵘、WitoldPedrycz、陈渤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郑晓静、焦李成、郝跃、杨银堂、李建东、廖桂生、马建峰、高新波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4人保铮、郝跃、段宝岩、田捷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保铮、梁昌洪、吴顺君、郝跃、周渭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梁昌洪、孙肖子、傅丰林、刘三阳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李云松、邢孟道、杜兰、朱樟明、田聪、公茂果
    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公茂果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杨银堂、李赞、郭立新等
    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6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0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0人
    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
    陕西“百人计划”8人
    陕西“三秦学者”2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
    序号带头人团队名称学院入选时间
    1田捷智能信息处理电子工程学院2006
    2李建东宽带无线通信通信工程学院2008
    3廖桂生雷达信号处理电子工程学院2009
    4马建峰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学院2010
    5焦李成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电子工程学院2011
    6高新波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通信工程学院2013
    国家级教学名师
    序号姓 名职 称所在学院时 间届 数
    1梁昌洪教 授电子工程学院2003第一届
    2孙肖子教 授电子工程学院2006第二届
    3傅丰林教 授通信工程学院2007第三届
    4刘三阳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第四届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国家级教学团队
    序号
    团队名称带头人时 间
    1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孙肖子2007年
    2微波教学团队梁昌洪2007年
    3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傅丰林2008年
    4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陈 平2009年
    5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刘三阳2009年
    6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李 晖2010年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陈治亚校长:郑晓静
    党委副书记:龙建成蒋舜浩副校长:郝跃陈勇杨银堂张培营李建东
    纪委书记:蒋舜浩总会计师:刘延平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校长助理:高新波

    历任领导

    王诤 (1931年2月)冯文彬 (1931年2月)
    刘光甫 (1932年1月至1934年)杨兰史 (1932年1月至1933年3月)
    曾三 (1933年3月至1935年10月)吴泽光 (1935年11月至1942年3月)
    曾涌泉(1947年3月)杨村 (1948年)
    曹祥仁 (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李涛 (1950年4月至1952年5月)
    周维 (1952年8月至1958年4月)黎东汉 (1960年11月至1963年4月)
    王赤军 (1958年11月至1962年)欧阳文 (1962年至1964年8月)
    梁仁芥 (1963年7月至1964年12月)戴润生 (1964年8月)
    张衍 (1965年至1978年)吕白 (1978年至1982年)
    朱仕朴 (1978年至1982年)杜义龙 (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
    丁开政 (1982年9月至1988年)保铮 (1984年9月至1992年3月)
    吴海洋 (1986年至1996年4月)梁昌洪 (1992年4月至2002年4月)
    涂益杰 (1996年5月至2002年4月)李 立 (2002年5月至2008年6月)
    段宝岩(2002年4月至2012年7月)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校区简介

    学校建有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国家级西安高新科技开发区,学校的科研机构全部设立在此,教学方面以培养研究生为主。
    南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终南山脚下,主要从事本科生教育。

    北校区南校区
    地址:雁塔区太白南路2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校区足球场对面) 邮编:710071
    地址:长安区西沣路兴隆段266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
    邮编:710126

  • 特色专业

    软件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设2个建设点),是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本专业软件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标准为准则,采用“面向需求、突出特色、强调工程、分流培养”的培养模式,面向工程实践和技术前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及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和服务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密码学

    该学科为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在肖国镇、王育民、王新梅等老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结构合理稳定的研究队伍,共有专任研究人员2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9人(含跨学科和兼职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8人(含跨学科和兼职导师25人)。研究人员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6%。“十一五”期间,该学科承担了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预研项目29项,科研经费达到1570万元。发表三大索引论文350篇,被SCI检索96篇,EI检索320篇。出版专著著作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结合密码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开设了量子信息论、形式化逻辑等新课程。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密码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其中包括IDEA算法的发明人来学嘉教授、国家863信息安全主题专家组组长冯登国教授等。 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密码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整体水平处于中国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该学科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专任研究人员12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65人,博士生导师25人(含兼职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92人(含兼职导师8人)。在刘增基、王育民、王新梅、吴成柯等老专家带领下,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研究团队建设,在移动和宽带无线通信、信息传输、网络与交换、多媒体通信四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上,组建了多支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为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微电子学

    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学科,基础厚,口径宽,专业渗透力强,工作适应面广。本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学基本理论与原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熟悉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和相关新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新技术开发,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二个,有二个集成电路净化实验室和多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教学软硬件环境优越,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2003年有51%的应届毕业生考取(或保送)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100%。本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网络工程

    本专业属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培养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教育、企事业单位、国防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集成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642 601 561 一批
    2012 596 546 496 一批
    2011 592 540 506 一批
    2010 623 545 510 一批
    2009 626 549 504 一批
    2008 612 547 511 一批
    2007 625 570 515 一批
    2006 638 576 514 一批
    2005 - 523 - 一批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专业名称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生物医学工程 562 562 第一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71 575 第一批
    自动化 574 574 第一批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575 585 第一批
    软件工程 580 609 第一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84 587 第一批
    物联网工程 589 600 第一批
    智能科学与技术 589 606 第一批
    信息对抗技术 594 595 第一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595 603 第一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99 617 第一批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601 614 第一批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607 607 第一批
    信息安全 607 618 第一批
    电子科学与技术 612 621 第一批
    信息工程 619 628 第一批
    电子信息工程 626 638 第一批
    通信工程 626 642 第一批
  •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419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