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校容校貌

校徽

校徽整体呈圆形,白底蓝字。主体图案为西、南、大、学四个字的小篆体组成一口象形大钟。钟的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906”,代表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1906年创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圆环低端文字是西南大学的英文。

校徽钟型校徽的内涵是:钟通常放置于高处,且声音洪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且能传千里之遥。钟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有“黄钟大吕”之说,寓意西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也暗喻西南大学办学精神之源远流长。

校训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校训的内涵:“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师范学校源于我校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朝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著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精神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大学精神的内涵: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用为我校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我校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既蕴涵了我校时空特征、独特资源之实际,也规定了我校的发展路向和价值追求。

校歌

《西南大学校歌》

词:曹廷华(西南大学教授)、曲:刘青

缙云苍苍 嘉陵泱泱

山高水长 养育栋梁

代代薪火承传 处处桃李芬芳

西南大学 我的摇篮 我的殿堂

崇德尚善 创我荣光 创我荣光

岁月悠悠 学海茫茫

大成博雅 养育栋梁

志在五湖四海 铁肩炼而担当

西南大学 我的青春 我的启航

求实追梦 成就辉煌 成就辉煌

校花、校树

校花:玉兰

崇德湖校树:樟树

西南大学赋

缙云之麓,嘉陵之畔,山长水阔,大气自然。西南大学,于斯拔地而立;人才摇篮,而今更成大观。特色仍在,优势凸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洋洋乎江河行地,灿灿乎日月经天,壮西南地区瑰丽山水,雄重庆一方人文景观。

西南大学之兴也,社会发展使然,历史发展使然,创新发展使然,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之趋势,宜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之完善。西师西农,本为同根同源;分分合合,皆因历史变迁,百年风雨沧桑,半世毗邻为伴。自有光荣传承,自领行业风范,自相互助互动,自是血脉相连。人才辈出,名家卓然。吴宓先生学贯中西,乃学界泰斗,杏坛先贤;侯氏光炯精研土壤,是科学巨子,师德典范。两校校友,千千万万,遍布大江南北,扎根五岳三山,业绩卓著,众口称赞。合两校之学人为西南大学奠基,并两校之荣光为西南大学承传,续两校之情谊为西南大学催生,聚两校之精神为西南大学扬帆。西南大学,重塑一代风流,揭开历史新篇,师生鼓舞,员工开颜,沐新风而振奋,肩重任而道远,生气勃勃,彩霞满天。

西南大学,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错落有致而移步换景,高低起伏而精彩展现。其山也,古木苍苍,其水也,清波微澜,其道路林荫覆盖,其广地芳草绵绵,花开四时,香飘常年,鸟鸣丛中,蝶舞花间,天赐其山水草木,人造其艺术林园。宜教,宜学,宜居,宜安。教学楼掩映一片绿色,生机无限;宿舍楼深藏几多清雅,宁静致远。清风晨露之中,书声琅琅;日落月升之时,歌声婉转。入夜,图书馆大楼灯光灿烂,书山学海里,莘莘学子在与智者对话,在与先贤攀谈,用智慧浇灌心田,用胸怀规划明天。西南大学,翘楚西南,师范农学年年青春,桃李杏梅岁岁香甜,大学之道无尽,永远止于至善。

西南大学创新组建,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乘“211”之主流航船,通达学科建设之彼岸。优势整合,队伍精干,突出传统特色,全面协调发展。教师教育再上境界,打造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之航空母舰;农学研究再开新局,拓展生命科学奥秘世界之一片蓝天。文、理、经、政、农、工、艺、管,各显身手,各有不凡;研究生院,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文科、理科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知识,瞄准前沿,孵化成果,为国贡献。西南大学,启航扬帆,站在新的教育高地,谱写新的教育诗篇。

滔滔嘉陵江,巍巍缙云山,泱泱大学城,其名曰西南。金秋硕果里,风正好扬帆。直行大学道,功德摩云天!

作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曹廷华教授

学校建设

重点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态学、果树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有:31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学科类别

备注

1哲学101一级
2应用经济学202一级
3政治学302一级
4社会学303一级
5马克思主义理论305一级
6教育学401一级
7心理学402一级
8中国语言文学501一级
9外国语言文学502一级
10中国史602一级
11数学701一级
12物理学702一级
13化学703一级
14地理学705一级
15生物学710一级
16生态学713一级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12一级
18农业工程828一级
19环境科学与工程830一级
20食品科学与工程832一级
21作物学901一级
22园艺学902一级
23农业资源与环境903一级
24植物保护904一级
25畜牧学905一级
26水产908一级
27工商管理1202一级
28农林经济管理1203一级
29音乐与舞蹈学1302一级
30美术学1304一级
31设计学1305一级
32法学301一级立项建设
33体育学403一级立项建设
34新闻,传播学503一级立项建设
35统计学714一级立项建设
36兽医学906一级立项建设
37中药学1008一级立项建设

“211工程”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

1.昆虫基因组学与现代蚕丝学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心理学科创新建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

4.面向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生态学学科建设

5.山地农业特色学科创新建设

6.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与西南研究特色学科构建

“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

1.生物学与分子化学

2.教育与心理学科建设

3.农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1. “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 “现代农业科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重点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1.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淡水生物生殖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2南方山地园艺重点实验室

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4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5发光与实时分析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1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3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4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2.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引智基地

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

院部设置

学部设置

农学部: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三十三教学楼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西南大学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

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南大学培训学院(专任教师)

心理学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基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学院设置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南大学法学院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西南大学文学院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国立女师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大学民族学院)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西南大学软件学院)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药学院(西南大学中医药学院)

校区设置

西南大学共有三个校区,总在校生5万余人,全校占地总面积12700余亩,校园单体面积居全国之首。

校本部

又名为主校区或北碚校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这里住校本部

着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第一批及提前批次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和留学生,可划分为北区和南区,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200余人,本科学生30000余人),占地面积9630余亩,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

荣昌校区

荣昌校区前身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位于重庆市荣昌县,本科第二批次(含职教师范本科)学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该校区,在校生近4200人,占地面积52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江北校区

江北校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红石支路500号(龙溪街道),也就

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是西南大学应用技术技术学院,原名高职学院,这里住着本科第三批招收的学生。由于在江北交界线上,故又称为江北校区,是西南大学距离重庆市区最近的一个校区,仅在重庆招生,在校生约1500人,面积124亩。

学科排名

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西南大学共有49个学科参评,8个学科排在前10位,22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心理学排在第3位。

序号学科名称排名序号学科名称排名
1心理学326政治学23
2水产527艺术学,理论24
3教育学628哲学25
4农业资源与环境629体育学25
5畜牧学830统计学26
6农林经济管理931外国语言文学27
7民族学932社会学27
8植物保护1033数学28
9农,作物学1134化学29
10戏剧与影视学1235新闻,传播学30
11林学1436世界史32
12园艺学1437设计学35
13农业工程1538生物学42
14地质学1539理论经济学44
15兽医学1540应用经济学46
16食品科学与工程1641物理学47
17草学1642公共管理48
18地理学174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8
1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1744软件工程51
20美术学1745法学57
21风景园林学1946信息与通信工程67
22生态学2047环境科学与工程67
23音乐与舞蹈学2148材料科学与工程84
24中国史2249工商管理88
25中国语言文学22

科研教育

科研概况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0余人,拥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建有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百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10个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6个市级教学团队,11个重庆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社1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国百强大型出版社,十佳教育出版社),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亿元。优良的学术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西大人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西南大学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增强。

学校在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中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家蚕基因组研究、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西南适应性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标准研制、人类时间认知研究、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橘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学校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数百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计划

西南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有力举措。西南大学含弘学院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机构应运而生。

吴宓

含弘学院,其名出自西南大学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每年选拔组建大文科类“吴宓班”和理工农科类“袁隆平班”,入选学生需具备心智健全、智力超群、体能优异、外语水平高四个条件,录取比例控制在2%以内。含弘学院坚持“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学校已专门设立每年30万元的含弘奖学金和含弘助学金,每年还将为含弘学院投入100万元建设经费。

学校其他

图书馆图书馆

2005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二为一,组建成西南大学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发展,西南大学图书馆先后成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务院颁发“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

中心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舍面积6.2万余平方米(在建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荣昌校区图书馆目前有馆舍437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00万余册,电子文献累积726万余册;磁盘阵列达到 147TB,拥有IBM机架服务器19台。藏书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

西南大学图书馆拥有万方、CNKI、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等中外文数据库80多个;拥有终端检索机、查询计算机600余台,为读者提供网上浏览、查询及光盘检索;设立了信息咨询部、特藏部及科技查新工作站,使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更全面的发挥,使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深化;建立了经济管理分馆、竹园学生园区阅览室、师范教育阅览室等,扩大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新领域。

对外对内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澳、俄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与国外22所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在海外设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泰国孔敬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播种华夏文明,推广汉语文化。学校立于西南所创科研成果——家蚕基因框架图谱及其系列蚕桑配套技术和人才培养成果,铺就了新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型丝绸之路,使学校声誉远播欧美、日韩、东南亚。

校地合作

西南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科技教育优势,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任务等途径,造福桑梓,服务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学校与西南地区不少贫困县建立了长期的县校合作关系,其中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建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被誉为全国县校合作典范——"石柱模式";学校在重庆奉节县探索师范专业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经验已为教育部充分肯定,并正在西部贫困地区稳步推行。学校还与贵州贵阳、遵义、黄平,云南昭通、永德,四川万源、三台、凉山、阿坝若尔盖,广西自治区河池、宜州等县(市、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学校先后建立了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西南大学科教成果推广中心,成为重庆市和西南地区农林蚕桑科技原创基地及其成果孵化与示范推广基地。

历史沿革

两校渊源

该校前身为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

西大北大门原西南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为我国四大老牌师范学府之一,也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师范院校。

原西南农业大学是1978年国务院正式确定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为当时国家农牧渔业部(现国家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业大学,1979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系同源高校,组成两校的主体均为1906年创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以及建于1940年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川东师范学堂为西南地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式高等学府,首开西南新学之风,同时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独立的师范院校。

1950年,以川东师范学堂(后来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主体,同时合并其他院校系科,分别组建了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

1993年开始筹划重新合并事宜,2005年从一百多年前川东师范学堂(1906年)开宗明义,提出“培养改进乡村教育之基本人才”,到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提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从四川乡村建设学院(1933年)提出“ 培养乡村建设之热情与信仰、学识与技能、负责与创造精神、健康与耐劳之体格”,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1937年)时期“置民众教育与第一位,复兴民族之伟大使命”的呐喊;,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合并为西南大学。新成立的西南大学,已成为国家布局在西部高水平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办学水平及规模居西部高校前列。

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年)探索“主辅系制,二专业选修”,到晏阳初先生在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40年)提出“自主、自养、自治 、自强”的四自原则和“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知能、教育家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 宗教家的精神”六大训练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后,原两校几代人高举师范教育与农业教育两面旗帜的不懈奋斗,直到西南大学“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大学精神的进一步弘扬。百年办学的历史积淀,犹如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形成了今天西南大学厚重而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教育思想与办学传统。西南大学,自1906年创校以来,校址数迁、校名几易,虽历经变更,却薪火相传、不断壮大。从1906 年最早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开西南地区新学,历经1933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40年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直至1950年分别组建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同根同源的两校均发展成为一流的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最后在建校99周年(2005年)时,两校九九归一,重新合并为西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初的1950年组建时,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汇集了西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大部分院士学者和教授专家,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教授最多、师资力量最强的高等院校

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李岚清、贺国强、陈至立等党和国家历届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及社会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百年变迁

(一)川东师范学堂的变迁

2000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都举行过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

西南大学南校门

其实,无论是原西南师范大学,还是原西南农业大学,都不是1950年才创办的全新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其实同根同源,原本就是一所学校,均发轫于1906年创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1933年创办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简称川教院)和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简称女师院)。而川教院和女师院此前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这种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要追溯西南大学和以前的西师、西农的办学源头,就不能不去探究组成她们的学校中创办最早的学校。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种通例。

组成原西师、西农的川教院与女师院中,川教院建立更早;川教院与川东师范学堂又有颇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对西师、西农以至今天的西南大学的创办追本溯源,就必须把川东师范学堂如何演变为川教院的历史弄清楚。

川东师范学堂的创办与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清代的官办学校在京城有国子监、翰林院,在地方有府、州、县学。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即秀才(又称为诸生)。此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塾、书院等。生员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1901年清政府决心实行改革即清末新政,内容之一就是改革学制。

西南大学

1903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特别强调师范教育之重要性,要求各省办初级师范学堂以培养小学教师,优级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高等学堂教师。《学务纲要》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在省城应设五年制的完全科和一年制的简易科;在州县除办完全科外,为应急需,还应办师范传习所。在这次史称的“癸卯学制”改革中,师范教育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系统,不再附属于其他学堂之中。

为实施新学制,培养师资,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906年4月18日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大学的最早渊源。倡议者是川东道员张铎(字振兹),赞助者是绅士杜成章等,归川东道署管理。学堂监督

即校长是铜梁人杨霖。生源由川东道所辖36县选送,也同时招收一定数量的自费生。

1906年首次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科23名学生,1907开办完全五年制师范科及附属小学。至辛亥革命前,共有毕业生230余人。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师范教育令》称:“师范学校定为省立,由省行政长官规定地点及校数,报告教育总长分别设立。县因特别情事,依本令之规定,由省行政长官报经教育总长许可,得设立师范学校。两县以上联合设立师范学校者,亦须依前项之规定。”据此,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在民国三年即1914年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学校管理的最高机关是维持会,由川东道尹任会长,学校校长(时为铜梁人邱兆熊)任副会长,由36县教育行政长官为成员。1928年,维持会改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

辛亥革命后,由频仍,川东师范学堂常被军队占驻,学校不得不多次往返迁徙 。1916年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当年秋迁回原址.1917年秋迁住巴县文庙,1920年再次迁回原址,因变买旧址,拟建新校.1930年春租住曾家岩巴县农中校旧址及龙泉观作临时校舍,1930年末迁至石马岗,即今文化宫。其时,因为战乱,四川实行防区制,政出多门,办学经费不能如数、按时征集;校长频频更换,民国十一、十二年间,曾五易其人,最短的任期不足两个月。民国十六年周天治任校长时,情况更为严重,周因经费困难于任职之次年辞职,另委任之校长徐天权也因学校经费之窘迫而坚辞不就,学校无人负责。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

川东师范濒临绝境之时,正值刘湘主政重庆。刘曾决定将该校停办,遂指派刚接任川东道尹的甘绩镛到校办理结束事宜,但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热心教育事业的甘绩镛审度形势,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校董会一致推举甘绩镛为校长,川东师范得以保留。甘绩镛接任校长后,募集资金,整顿解款,偿还旧债,使校务出现转机。民国十八年,甘绩镛提出将已不适用的旧校址出卖,觅地另建新校,得到校董会同意后,遂在通远门外石马岗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并于1930年末迁入。

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在甘绩镛任校长期间(1928--1935),加强了川东师范的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学风,严格选聘教师,筹措办学经费,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生活设施,并设立“典夔奖学金”,提高了川东师范的办学水平。在此期间(1928年)甘绩镛校长提出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

1935年,刘湘任主席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即宣布废除防区制,实现川政统一。甘绩镛升任民政厅长。是年7月13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成都,甘绩镛亦随之去成都,不再兼任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校长,遂由南京大学外文系毕业的聂荣藻接任。在聂任校长期间,学校进一步发展。

1939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期间,川东师范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1946年5月迁回石马岗。

大约在1934年末或1935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曾奉令改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1940年8月,又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重庆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毛雍如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1950年9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改名为“重庆市立第一师范学校”。

(二)从乡村师专到省立教院

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办起了乡村师范专修科。创办过程也颇多曲折和艰辛。

接任川东师范校长的甘绩镛,对加强师资之培养以振兴四川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向校董会提出了将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校董会采纳了甘氏建议,组织了筹备会,正式启动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筹备工作,并将此呈报四川省教育厅。省教厅以改办高师与现行学制不合为由,指令停止筹备。而川东师范筹办高师诸君却认为,此举并无不是,继续其筹备工作,只不过在形式和步骤上略作变通。在21军(刘湘任军长)和社会知名人士支持下,校董会决议,于1932年秋,在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聘请四川石?d人、曾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导师的张知任科主任。“开办之初,以经费基础未固,规模又只一班,乃由政府划归川东师范学校办理,而附设其中焉”。专修科“以研究乡村问题、培养中级乡村师范之健全师资为宗旨”,每年招收一个班40名学生。凡高中、后期师范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19至30岁之间、经学校录取者,即可入学学习。学生分两部分:一为川东各县申送者,均为官费;一为川东以外县分备资申送者,为自费。而后者名额不得超过总数的十分之二。是年8月,专修科先后两次招生,9月1日正式开学。首届共招生29人,农场也设在校内。

1933年2月,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后,班次增加,规模扩大,但仍由川东师范学校派教师到该处上课。可见,不仅初办时的乡师专科属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的一部分(该科成立一年时的《报告书》说:“本科系川师校的一部分,经费收支亦完全由川师校事务处负责”),而且迁至磁器口时,该科仍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甘绩镛在给校董会的报告中说:“其产生之初,则全系本校之力”,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1933年7月,四川省政府颁发《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法及组织大纲》,并拨款4万元,正式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甘绩镛仍任该院院长。8月,学院开学行课。此时,学院仅设乡村社会系和农业系。加上专修科学生,共有100余人。1935年初,乡建院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1人,讲师10人。甘绩镛任四川省民政厅长后,21军派政务处副处长高显鉴接任院长。

由于乡建院之名与当时学制不合,四川省教育厅于1936年8月训令将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委任高显鉴为院长。次年2月,教育部批准省教厅的决定,准予设立。此后,系科逐渐调整或增加。至1946年,全院已有7个系446名学生、133名教职员工(包括附属农场、附中、附小教职员在内)。到重庆解放时,川教院共有教育、国文、数学、英文、史地、博物、农艺、农制、园艺等9 个系,已经具备大学的规模。

(三)强强联合

教学楼

新中国成立前,重庆除川教院外,尚有重庆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高校。女师院创办于1940年9月,谢循初为院长,校址在江津白沙镇新桥。抗战胜利后,经过整顿,由江津迁至重庆黄桷坪,于1946年9月在重庆招生。女师院设置的系科前后变化不大,共有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家政8系和体育专修科。

重庆解放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拟筹建两所新的学院,一是将川教院的教育、国文、数学、英文、史地、博物等6系与女师院合并,筹建西南师范学院;一是以川教院的农艺、农制、园艺3系为主干,筹建西南农学院。经过两个月的筹备,1950年10月12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更名西南师范学院”。二校合并后,女师院教职工即从黄桷坪迁至磁器口原川教院内。1952年院系调整,西师从磁器口和沙坪坝迁到北碚校址。1985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将西南师范学院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在筹建西南师范大学的同时,西南农业大学也在紧张筹备之中。1950年11月27日,川教院农科3系与华西大学、相辉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其再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科院柑橘研究所合并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经过数年酝酿,几经周折,终于在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一些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一流。整体优势凸显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师资现状

绿化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2700人,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系列)18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在职两院院士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袁道先),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向仲怀,曾苏民),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1人(李长明),资深教授1人(黄希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千人计划”专家2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2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5人,重庆市“百人计划”9人;“两江学者”(重庆市“院士工程”)首期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有40余名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和委员,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37人,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专家及人才”112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三级杰出人才11人;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16人,享受国务院和重庆市特殊津贴专家2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3人),重庆市教学名师8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2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56人、后备人选95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6人。

名师荟萃

吴宓(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老师),国学大学、著名红学家、中国比较文学先驱,曾在学校执教达二十八年之久(直至逝世),先生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通古硕今的文化精神正在这所校园无声的延续,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素质教育“雨僧讲坛”和文化素质教育期刊“雨声刊物”等等,正是吴宓先生博雅教育思想在西南大学的生根发芽。

侯光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土壤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这所大学,养育出这方校园里深厚的精神土壤,“精心教书,诚心育人”既是侯老光辉一生的传神写照,也是今天的西南大学教师的默默追求,以侯老名字命名的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 正激励着年轻学子劝课农桑而造福黎民百姓。

化学教育家郑兰华,当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方敬,国画家苏葆桢,数学家李孝传,我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张敷荣,我国著名现代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等等,是这所学校学高身正的楷模。植物病理学家何文俊,鱼类生物学家施白南,首创水稻性状遗传方面之研究的水稻育种科学家管相桓(也是我校杰出校友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老师 ),植物生理学家陈兆畦,我国近代蚕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蚕遗传及动物遗传学界泰斗、家蚕遗传生物学家蒋同庆,园艺学家陈世儒等等,一大批名家学者奠定了西南大学雄厚的教学基石。他们不仅是各门学科的开拓者,更是延续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文化和精神品格,确立和标注了这所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风范,为今天的发展、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一流的师资力量,为今天的教育和培养一流学生提供了坚强的保证。除学校历史上众多大家名师学者外,今天的西南大学,有国际知名蚕学育种专家、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的绘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有国际著名岩溶地质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教授、有著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105颗上天卫星、近100架波音飞机材料研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教授,有长期致力于先进材料和新能源的原摩托罗拉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教授,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世界人类时间认知研究创始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卓越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大师。

部分名师一览: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

“千人计划”学者:

李长明、刘一军、三田和英、五十岚泰夫、章乐

长江学者:

夏庆友、廖晓峰、张高勇、李子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黄承志、罗凌飞、刘一军

学科实力

教学楼综合实力:该校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2年中国大学100强排名中位列第43名,西部地区第7名,西南地区第4名。在14大学科门类排名中,西南大学有9大门类获得A等(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教育学获得A++等,理学获得A+等,社会科学获得A+等;有3大门类获得B等(经济学、历史学和工学),其中历史学获得B+等,工学获得B+等;有2大门类获得C+等(哲学和医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版的全球大学排名中西南大学位列全球第786名。在2007年美国对中国大陆大学的排名中,西南师范大学列第30名,西南农业大学列第36名,这个排名未对合并后的西南大学总体实力进行评价。西南大学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50强。

社会科学实力:社会科学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7个学科的统称,也称作文科。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2年中国大学社会科学排名中获得A+等级.

哲学:西南大学哲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学科评价中获得D+等级。

经济学:西南大学经济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学科评价中获得B等。

法学:西南大学法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学科评价中获得A等,尤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强势,全国前列。

教育学:西南大学教育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2年中国教育学最强高校排名中名列第3名,A++等级,连续10年保持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名的名次,成为中国教育学最优秀大学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教育学的领头高校。尤其是教育学下的一级学科心理学,全国闻名,被誉为心理学的“巴蜀巨擘”和“西部巨擘”。

文学:西南大学文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学科评价中获得A等,连续数年列中国西部地区文学第2名。文学中的汉语言学,电影传媒,艺术等实力雄厚。

历史学:西南大学历史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学科评价中获得B等级。尤以历史地理学排名全国前列,有较大影响力。

管理学:西南大学管理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中获得A等。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力强劲。

艺术学:西南大学艺术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获得A等。

自然科学实力:自然科学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的统称,也称作理科。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2年中国大学自然科学排名中获得A等级。

理学:西南大学理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2012年中国理学最强高校排名中获得A+等。西南大学的理学尤以生物(生命科学)、化学等为强势,全国前列。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西南大学充分利用西南之独特自然人文资源, 经百年发展,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并以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为主要特色。学校校本部设有31个学院,专业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55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十二五”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个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项目,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校共有107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9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精品课程18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学校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教育学、心理学、农学居全国先进水平,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优势明显,社会科学、文学、理学实力雄厚。

学位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

序号

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1哲学0101哲学
2教育学0401教育学
3教育学0402心理学
4文学0501中国语言文学
5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
6历史学0602中国史
7理学0701数学
8理学0703化学
9理学0710生物学
10理学0713生态学
11理学0714统计学
12工学0828农业工程
13工学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14农学0901作物学
15农学0902园艺学
16农学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17农学0904植物保护
18农学0905畜牧学
19管理学1203农林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

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1哲学0101哲学
2经济学0202应用经济学
3法学0302政治学
4法学0303社会学
5法学0304民族学
6法学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7教育学0401教育学
8教育学0402心理学
9教育学0403体育学
10文学0501中国语言文学
11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
12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
13历史学0602中国史
14历史学0603世界史
15理学0701数学
16理学0702物理学
17理学0703化学
18理学0705地理学
19理学0710生物学
20理学0713生态学
21理学0714统计学
22工学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3工学0828农业工程
24工学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25工学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26工学0834风景园,林学
27工学0835软件工程
28农学0901作物学
29农学0902园艺学
30农学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31农学0904植物保护
32农学0905畜牧学
33农学0906兽医学
34农学0907林学
35农学0909草学
36医学1008中药学
37管理学1202工商管理
38管理学1203农林经济管理
39管理学1204公共管理
40艺术学1301艺术学理论
41艺术学1302音乐与舞蹈学
42艺术学1303戏剧与舞蹈学
43艺术学1304美术学
44艺术学1305设计学

教学楼博士专业学位点

教育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点

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林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

硬件设施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南麓,嘉陵江北岸。学校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国家级园林绿化单位,学校占地总面积12700余亩(三大校区总面积,其中校本部面积9630亩),校园单体面积居全国高校之首。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运动场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5个塑胶田径运动场,3个综合类体育馆。

学校领导

历任校长

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时期历任校长:

任数

姓名

任期

第一任校长杨霖1906年-1911年
第二任校长冉献琛1911年4月-1913年2月
第三任校长童宪章1913年2月-1913年8月
第四任校长刘德华1913年8月-1913年12月
第五任校长邱兆熊1913年12月-1915年3月
第六任校长杨霖1915年3月-1915年8月
第七任校长龚炳全1915年8月-1918年10月
第八任校长文伯鲁1918年10月-1921年7月
第九任校长张明刚1921年7月-1922年8月
第十任校长曾熔1922年8月-1922年9月
第十一任校长李孝,泌1922年9月-1923年1月
第十二任校长龚春岩1923年1月-1923年4月
第十三任校长黄吉元1923年4月-1924年1月
第十四任校长黄远诚1924年1月-1925年3月
第十五任校长萧树尚1925年3月-1925年6月
第十六任校长黄秉衡1925年6月-1925年7月
第十七任校长龚守贤1925年7月-1927年4月
第十八任校长孟学孔1927年4月-1927年6月
第十九任校长陈孔荐1927年6月-1928年2月
第二十任校长周天治1928年2月-1928年6月
第二十一任校长周欲平不详
第二十二任校长张方谷不详
第二十三任校长黄子裳不详
第二十四任校长肖仲文不详
第二十五任校长甘绩镛1928年-1935年
第二十六任校长聂荣藻1935年-1949年5月
第二十七任校长蔡天亲1949年5月-1949年12月
第二十八任校长黄继武1950年-1951年

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学院)历任校长(院长):

任数

姓名

任期

第一任院长谢立惠1951年-1954年
第二任院长张永青1954年-1964年
第三任院长徐方庭1965年-1966年
校方被,红卫兵,夺权空缺1967年-1976年
第五任院长张永青1977年-1983年
第六任院长陈重穆1984年-1985年
第一任校长陈重穆1985年-1986年
第二任校长钟章成1986年-1993年
第三任校长邱玉辉1994年-2002年
第四任校长宋乃庆2002年-2005年

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农学院)历任校长(院长):

西南农学院临时工作委员会陈让卿主持院务1950年11月-1951年11月
西南农学院院务委员会何文俊,副主任委员1950年11月-1953年10月
西南农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何文俊(毛泽东任命)1953年10月-1967年
西南农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一夫1954年2月-1989年10月
西南农学院第一院长李世俊1957年10月-1962年11月
西南农学院第二任党委书记李世俊1962年7月-1962年11月
西南农学院第三任党委书记李兰1973年12月-1984年4月
西南农学院第二任院长刘明钊1979年2月-1984年4月
西南农业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张郁1984年4月-1999年
西南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刘鸿仁1984,-1996年
西南农业大学第二任党委书记戴思锐1999年-2001年
西南农业大学第二任校长向仲怀1997年-2003年
西南农业大学第三任党委书记华鹏2001年-2005年
西南农业大学第三任校长王小佳2003年-2005年

西南大学时期:

西南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黄蓉生2005年7月-

西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小佳2005年7月-2011年5月

西南大学第二任校长 张卫国 2011年5月-

现任领导

川东师范学堂党委书记: 黄蓉生

党委常委、校长: 张卫国

党委副书记: 张跃光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徐晓黎

党委副书记: 安春元

副校长: 李明

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时见

党委常委、副校长: 丁忠民

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永才

党委常委、副校长: 周常勇

党委常委、副校长: 靳玉乐

党委常委、副校长: 崔延强

学校简介

西大北校门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校。学校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办学历史已逾百年。在西南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及其办学特色。承川东师范学堂及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发展时期张振兹、甘绩镛等深厚积淀;继抗战时期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陈望道、老舍、于右任、梁实秋、郭沫若、周谷城、吴继刚、竺可桢、马寅初等在北碚兴学育人、弘文励教。此后,吴宓、侯光炯、郑兰华、方敬、苏葆桢、李孝传、张敷荣、刘兆吉等在此跋涉耕耘,西南大学浸润精英文化、滋养大师精神,奠定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养基础。

鸟瞰西大一号门

西南大学的办学历史起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高校,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四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学校还是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知名人物

院士校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

各行业优秀校友

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孟杰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罗泽伟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尧德中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马正强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紫光英力公司董事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尹应武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姚建宗

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

原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杜宜谨

国际化学工业协会董事长蒋理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启璪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国有主要骨干企业巡视组组长滕久明

教学楼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温思美

原水利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敬正书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现任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

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陈晓华

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冯海发

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世群

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人大副主任肖祖修

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童小平

重庆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欧顺清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李兵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海清

原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林季周

原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铮友

中国驻圭亚那大使张君高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丹阳

国家一级编剧、重庆电视台编导张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钱永华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原一川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綦好东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简大钧

原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贾本乾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傅世放

原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饶宁华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

绵阳师范学院首任党委书记、校长苏智先

原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校长谭辉旭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季军张亚雯

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女子双人三米板冠军、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上海世界锦标赛女子一米板冠军施廷懋

第22届世界大学生 ? 运动会田径女子接力冠军陈丽莎

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光友粉丝”创始人邹光友

重庆市党代会代表;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

特色专业

教育学

隶属于教育学院由复旦大学相辉学院教育系、四川大学教育系、重庆大学教育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省立教育系、川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和公民训育系、华西医科大学家政系、昆明师范学院教育系、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等9个单位合并而成。学科实力很强,并且教育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确定的第一批特色专业点。本科专业按照教育学大类招生,分设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教育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

心理学

西南大学的心理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叶麟、何其恺、张增杰、刘兆吉等一批心理学家曾执教于此。现在该学科建设以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希庭教授作为学科领头人,其学术能力和名气不亚于北师大的心理学。本学科分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师范类专业,后者是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农学

一提起西南大学,就不得不提到西南大学的农学,因为他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即使你不知道,但是一提起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大家该不会陌生了吧,他就是西南大学农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而且该学科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农业部的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水稻、油菜、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还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所以,这里绝对是农学学科的优等学府!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学

隶属于西南大学的蚕桑丝绸学院,该学院是西南大学最具特色的学院,另外还设有纺织工程、丝绸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学)专业为农业部级重点学科。其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创造了自然免耕法等领先技术。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410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