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英文名称:Chongqing University
  办学宗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学校简介】
  重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闻名国内外。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新学科专业的崛起,加速了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进程。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31日,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奠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为建设好新重庆大学,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签署共建协议,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庆大学大力支持,使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2005年学校以“优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重庆大学现设有理、工、经、管、文、法、艺、教育等26个学院,还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以及独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2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6063人、本科生27600余人、高职学生近800人、留学生100余人,成教各类层次本专科学生12700余人。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另有自主增列二级学科博士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MBA、EMBA、MPA、工程硕士、会计学硕士、高校教师、风景园林、建筑学和法律硕士9种专业学位。本科专业82个,覆盖理、工、文、经、管、法、医、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5742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709余人,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含外聘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人,海外青年合作基金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高校优秀教师奖3人;博士生导师27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0余人,教授、副教授1530人。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700亩,分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8万多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有理工、建筑、应用技术、法学、人文艺术和虎溪新馆6个分馆,累计藏书327万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60余个,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08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16100种,建有5个现代化电子阅览室;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也设在本校。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0个,另有8个重庆市立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校级实验中心13个,院级中心实验室24个,其它各类专业实验室9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简称“111计划”)。建有远程教育中心、规模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外国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如西门子、微软、IBM、罗克韦尔、欧姆龙、法拉克等)。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等,学校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建有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973预研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00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含网络教育2门),市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市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2个。
  重庆大学与美、英、法、德、意、加、澳、荷、日、韩、俄等20个国家的40余所高校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派出近3000人次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考察等;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新西兰前总理莫尔、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美国商务部部长古特雷斯、著名大学校长等不少国家和地区政要和知名人士曾来校访问,杨振宁、李政道、田长霖、克莱茵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先后与德国Siemens、美国Rockwell自动化、IBM、Microsoft、ABB、利宝集团、纽约人寿国际公司、日本OMRON、FUNUC、电装株式会社,香港美视电力集团近20家境外公司或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目前已接受来自韩国、泰国、伊拉克、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越南、叙利亚、俄罗斯、哥伦比亚、也门等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006年重庆大学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标志着我校第一个海外办学点的诞生。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贾庆林、李岚清等曾到学校视察,关心学校的发展,对学校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重庆大学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特别是在重庆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誉满山城的“重庆速度”和堪称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优秀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四求”学风,塑造了重大师生“能吃苦、讲实干、求进取”的优秀品格和“有理想、重事业、敢创新”的时代精神。
  立足现实,前瞻未来,重庆大学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渝的重任。学校将坚持按照“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扎实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和部市共建,努力建设节约型、创新型、和谐校园,加速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
  校史回顾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 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
  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等。
  然而,就在重庆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政治却让重大成为牺牲品,沉积了近三十年的精髓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所剩无几:
  重大医学院分并入四川医学院,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大学
  重大商学院组成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
  重大法学院组成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
  重大地质系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
  重大体育系科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大农业系科并入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大化学化工系并入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
  还有N多的专业并入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等等。
  如果不是1952年得政治倾向,今天得重庆大学能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
  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聂荣臻、陆定一、吴玉章、蒋南翔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建国后至1978年期间,在校任教的知名学者有:我国白云鄂博大铁矿发现者、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衡教授;因在我国首次发现三亿年前的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而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的著名学者乐森寻教授;在我校研制出第一批五棓子棓酸的塑料、填补了我国塑料生产空白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中科院院士徐禧教授。
  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郭尚平研究员、王方定研究员等10余名两院院士以及著名词作家闫肃先生等。
  1978年以来重庆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改造了部分工科专业。学校由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工业大学发展成为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综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1992年通过教育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评估,1994年被教育部授予“文明校园”称号,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校之一,也是重庆市、三峡库区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校。2000年5月31日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分属于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建设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总公司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
  新重大扩大了规模效益,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参与国内外高校竞争的实力。为了建设好新重大,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间给新重大投入5.4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为此新重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高新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新重大制定了适应新形势的“十五”发展规划,重新调整了办学指导思想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网络学院和软件学院,2002年完成法学院和文学院的建设,同时加速筹建医学研究院,并计划在本科生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逐年增加一些新学科专业,使学科门类更全,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将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机遇,继续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团结拼搏,不断创新,把新重大建设成为全面适应我国特别是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在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管理机制等方面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国际知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原重庆建筑大学的前身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是1952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六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而成。1953年并入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1966年,全院共有4个系,15个专业。1978年被原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技术、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1983年集体转业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建校七十余年来,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国家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 。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岚清、方毅、钱伟长等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师资概况
  现有院士10人(外聘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7人,国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1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1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5个。
  全校共有教师2595人,教授(级)437人,副教授(级)1012人,博士生导师22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269人,占教师总数的48.9%,另有19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20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全校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997人,占教师总数的38.42%,40岁以下的教师1630人,占教师总数的62.81%,45岁以下的教师1997人,占教师总数的76.95%。博士后流动站15个,已成为我校高层次师资补充和培养的重要基地。自流动站设立以来,留校工作或学校教师进站做博士后人员68人。
  通过执行《重庆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对紧俏热门专业的师资采取特殊措施,改善了这些专业骨干师资补充状况。为了稳定和吸引骨干教师队伍,拟实行《重庆大学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进一步深化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学者、企业家400人(其中院士29人)为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认真贯彻《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校教师(1948年元月1日以后出生的)已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并取得合 格证书的有1857人;首批457人已取得(1950年及以后出生的)计算机培训合格成绩;首批96人(1954年及以后出生的)已分别取得高、中、初级听说能力培训合格成绩。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欧可平
  校长 李晓红
  党委常务副书记 赵修渝
  常务副校长 张四平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姚木远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舒立春
  副校长 陈德敏
  副校长 张卫国
  副校长 杨天怡
  副校长 黄宗明
  副校长 张宗益
  副校长 杨 丹
  学科建设
  ★ 1.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3个)
  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17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学
  工程热物理
  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岩土工程
  采矿工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
  注:*: 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 2.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
  ·光电技术及系统
  ·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工程
  ·现代技术经济及管理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受信息传输技术
  ·生物信息与生命工程新技术
  ·复合共生矿冶金科学及高值新材料制备
  ·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
  ·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
  ·山区岩土工程与现代结构工程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与工程技术
  ·先进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
  ★ 3.省部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9个一级学科共覆盖72个二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
  物理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矿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16个,重点二级学科数共计86个,另立项建设中有2个)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设计艺术学
  计算数学
  植物学
  电路与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软件工程
  科学技术哲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应用数学
  物理化学
  化学工程
  药物分析
  ★ 此外重庆大学建设有“985”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基地8个
  “985”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及其涉及学科如下:
  1.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2.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3.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4.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
  5.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设计艺术学、地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
  6.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生态重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7.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生物流变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电子电工理论医学应用、生物材料、化工热力学与动力学、生物控制理论及人工生命、精密仪器制造及MEMS
  8.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
  重庆大学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1个)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
  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
  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设)
  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
  制造系统工程实验室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冶金工程实验室
  电工新技术实验室
  软件工程实验室
  能矿资源开发及三峡库区环境损伤工程灾害实验室
  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热工实验室
  岩土工程实验室
  材料物理实验室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中心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技术实验室
  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实验室
  污染防止与废物资源化实验室
  建筑技术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结构工程实验室
  重庆市轻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网络化制造工程技术中心
  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微光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与生态环境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杀虫真菌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特种摩擦副与传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轻金属材料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功能基因及调控技术实验室
  研究中心/平台(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创新平台)(8个)
  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
  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
  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
  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生态重建
  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
  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特色专业
  ★国家级(11个)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建筑学
  市场营销
  采矿工程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
  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
  生物工程
  ★重庆市级(13个)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建筑学
  土木工程
  信息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市场营销
  采矿工程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与计算科学
  英语
  ★校级(22个)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工程管理
  应用化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
  给水排水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热能与动力工程
  英 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
  土木工程
  软件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生物工程
  学院设置
  贸易与行政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美视电影学院
  数理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光电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法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
  城市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城市科技学院
  虎溪校区
  为实现重庆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在教育部和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04年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程。新校区位于重庆市规划中的西部新城的重要区域――重庆大学城内,因选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故名虎溪校区(以下简称虎溪校区)。虎溪校区离位于沙坪坝正街的老校区约20公里,车程30分钟。
  虎溪校区占地3670亩,其中,教学用地2628亩,教职工住宅用地和发展用地1042亩。校区浅丘地形,视线开阔,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虎溪河沿校区南边界蜿蜒流过,自然环境良好。
  虎溪校区于2004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修建,计划分三期实施,到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高标准、园林式、现代化的一流校园。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成近40万平方米的建筑及配套设施,2005年10月,首批7000名学生入住,2006年9月,第二批7000名学生入住,2007年9月,第三批7000多名学生入住,而05届的师兄师姐们搬回位于市区的老校区。目前,共计14000名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在此学习、生活。虎溪校区环境优美,校内花木繁茂,山林湖泊点缀其间,各类教学、生活、体育运动设施先进齐全,已成为一个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5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