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679 631 601 一批
2012 650 575 508 一批
2011 654 571 484 一批
2010 655 580 542 一批
2009 641 562 501 一批
2008 646 570 502 一批
2007 654 593 532 一批
2006 649 577 505 一批
2005 - 524 - 一批

知名校友

吴玉章、张澜、任鸿隽曾任校长,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吴宓、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等曾在川大传道授业,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学界

姓名

说明

宋永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前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卢欣

牛津大学临床医学系肿瘤遗传学教授,拉德维戈肿瘤研究所所长,世界肿瘤分子学领域著名科学家

何明跃

剑桥大学Babraham Institute研究室主任

王小勤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及神经科学系教授、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郑诣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研究员

张曙光

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

李其康

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高能量密度物理与惯性聚变研究部副主任APS Fellow

朱正亚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资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陈正一

哈佛大学医学院耳聋分子研究及再生研究实验室负责人,2005年最具成就的50名美国科学家之一

程震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肿瘤分子影像化学实验室负责人、助理教授

Jun Deng

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治疗系副教授

孙守恒

布朗大学化学系教授,“全球顶尖100化学家”第31位

王勇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环境与分子科学部首席科学家,美国绿色化学总统奖得主

阮勇斌

密歇根大学数学系教授,1998ICM 45分钟报告人

郁国梁

Vanderbilt大学数学系教授,2006ICM45分报告人

张跃宏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

冯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终身科学家,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杰出研究成效奖获得者

政界

姓名

说明

戴秉国

国务委员,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中共中央国安办主任,原对外联络部部长,原外交部党委书记、常务副部长

陈昌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

韩天石

原中央纪委书记

杨析综

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原四川省省长

王鸿举

原重庆市市长

王怀安

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功勋天平奖”获得者

黄小祥

四川省副省长

张晓兰

甘肃省副省长、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蒋先进

原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

李滨生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

宫蒲光民政部副部长
商界

姓名

说明

李锂

2010年内地首富,海普瑞公司董事长

陈斌

大陆希望集团总裁,

许志华

匹克集团CEO

卓朝阳

英国EDWARD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安琪儿医疗(中国)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李赛时

美国Spectrum-Prime Solutions公司总裁

余刚

香港财华社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总裁

李雪刚

香港招商局富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青松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蒋涛

CSDN创始人、总裁

张杰贤

中华英才网创始人,风尚紫页资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戴峰

深圳创道地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

诸蜀宁

渣打银行(中国)新资本协议总监

蔡明

深圳民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投资决策委员会主

石劲磊

八界网董事长兼CEO

李正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

王渝佳

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

李逸飞上海三七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联合创始人
文娱界

姓名

说明

流沙河

著名诗人、作家

冉云飞

作家、“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韩三平

著名导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影界“大佬”,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小丫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戴思杰

著名导演,著名作家

刘仪伟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原央视《天天饮食》主持人

张靓颖

内地著名女歌手

  •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4个,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

    实验室种类

    实验室名称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能源储备与CCUS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生物医用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九寨沟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口腔疾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2

    3

    4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

    科研成果

    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经费(单位:亿)

    2.2

    2.9

    4

    5.5

    7.01

    7.5

    8.6

    10.2

    12.1

    ——

    16.5

    SCI论文增长情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2013

    篇数

    ——

    293

    435

    772

    803

    1066

    1385

    1686

    2061

    2355

    2448

    29033118

    排名

    ——

    14

    12

    9

    14

    12

    8

    6

    5

    5

    5

    5 6
    国家科技奖

    年份

    奖励

    项目名称

    备注

    2005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

    第2完成单位

    2006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及其在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中的应用

    第4完成单位

    2006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于动力学研究的新型微波化学反应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2完成单位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及其元器件研究与开发

    第3完成单位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微创化保肛术与肿瘤微转移的临床应用研究

    第2完成单位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

    第2完成单位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川麦107及其慢条锈性研究

    第3完成单位

    2007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

    第4完成单位

    2007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

    第3完成单位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紊流模拟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第2完成单位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慢性肾脏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第3完成单位

    200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学及干预、控制研究

    第5完成单位

    2009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性能聚合物/超细无机粉体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

    第3完成单位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2完成单位

    2010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第3完成单位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第2完成单位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服务系统

    第7完成单位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水电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第2完成单位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混凝土坝整体稳定安全控制新理论及工程应用

    第3完成单位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

    第4完成单位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6完成单位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型糖尿病新治疗方案研究与临床应用

    第6完成单位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部盐矿采卤溶腔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3完成单位

    201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分级防冲防蚀成套技术第1完成单位
    201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有机反应研究第1完成单位
    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涎腺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第2完成单位
    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其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第1完成单位
    2013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无限维控制系统的结构理论第1完成单位
    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高端训练和体验的全景互动视觉合成技术与应用第2完成单位
    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生儿脑损伤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1完成单位
    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附注射液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第6完成单位
    人文社科主要成果

    成果

    完成人/单位

    说明

    《儒藏》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郭齐、舒大刚主编

    国家“211工程” “十五”建设标志性成果

    《全宋文》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 曾枣庄、刘琳主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中国道教思想史》

    卿希泰、詹石窗、郭 武、盖建民、张泽洪

    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

    《唐代白话诗派研究》

    项楚、张子开、谭伟、何剑平着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

    何剑平着

    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宏观与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

    廖君沛、张红伟、邓翔、杨艳、张蕊

    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

    徐玖平、胡知能、黄钢、刘英

    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学术资源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是由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57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核心期刊;并被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和引用,如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学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59年,原名《四川医学院学报》,1986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学术成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年度四川大学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3118篇,较2012年增长7.41%,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6位;EI收录论文1833篇,较2012年增长23.10%,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7位,较2012年上升1位;发表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Article和Review论文)2915篇,较2012年增长6.15%,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7位;MEDLINE收录论文2083篇,较2012年增长9.40%,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6位;川大作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Science、Cell上各发表论文一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5位。

    在专业领域科技论文方面,川大有4个学科SCI收录论文数量在中国机构排名中进入前20位:化学领域,第3位;医学领域,第5位;材料科学领域,第10位;生物学领域,第18位。

    同时,川大科技论文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被引用论文1076篇,较2012年增长17.85%,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8位;2004-2013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13845篇,共计125756次,篇数列全国高校第7位,次数列第10位;“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076篇,占全部论文的34.51%,较2012年上升10.53个百分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9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1位。华西口腔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口腔医学领域排名第1位。

    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15个

    经济学 英语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生物科学">生物科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
    环境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制药工程">制药工程
    轻化工程">轻化工程 临床医学 哲学

    国家重点12个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新闻学 广告学
    动画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化学
    建筑学 口腔医学 人力资源管理 法医学

    省部重点3个

    金融学 美术学 档案学

    特色专业

    文科

    四川大学的文科一直都非常强,有历史文献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众多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金字招牌,四川大学的文学院在西南地区一直都备受敬仰,新闻学为西部唯一的博士点。再加上宗教学的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也设置在这里,更为四川大学文科增添了几分色彩。

    理科

    四川大学的理科中数学学科的成绩是最明显的,数学、应用数学双双被入选为国家级特色学科,其中数学学科还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学学院的实力自然不必多言,物理学有原子与分子物理,生命科学方面有植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学院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参加了全国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学科的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六。

    工科

    四川大学最不发愁的一个学院是水利学院,这里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四川省重点学科“岩土工程”,而且是四川地区唯一在水利方面参加“211工程”重点学科和“985工程”的单位,如此雄厚的实力,西南地区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又怎么会没有该院毕业生的身影呢?材料工程学院也是四川大学的王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侧重加工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运用,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2003年学院组织材料学学科参加了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名列前茅。在2008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和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

    医学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是华西医科大学牙学院,建于1917年,是我国现代口腔医学高等教育发源地。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三位一体,也是国内口腔医学方面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基地,其下属的医学工程、基础医学2个专业还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遗传学、法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等专业属国家二级重点专业。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专业毕业的学生早就被各大医院“抢订一空”,有的毕业生甚至挂出牌子自己开起了私人诊所。此外,四川大学的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轻化工程、历史学等专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专业,它们也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校园环境

    学校建有四川大学图书馆,理工科图书馆和文科图书馆3个图书馆,藏书约484.73万册,总面积63100平方座位数9682个,设有6个多媒体阅览室和35个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学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千兆校园主干网、百兆到楼、十兆到桌面,11620个宽带接入点,三校区均设有无线网络覆盖区。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

    望江校区(20张)

    行政楼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设计,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建筑,现已成为川大的标志性建筑。东大门轴线为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之作。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华西校区(20张)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筑中西合璧,经历百年风云,见证了上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华西钟楼,又称为钟塔,是华西坝地标性建筑。钟楼上在重锤式机械芯如今已经持续运行了80个春秋。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以钟楼为原点,向南向北延伸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皆在东西方铺开,形成了大约为品字形的错落有致的格局。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总体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打破了以往

    江安校区(20张)

    校园轴线对称结构的模式,实行功能分区,将教学、实验、图书、管理类建筑集中在一条全长2.2公里、宽24米的环道内,成为校区的腹地。 一座中国高校最长的步行桥(418米)——长桥,横跨江安河和明远湖上,连接着知识广场和青春广场。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一览表
    姓名

    时间

    职务

    杨泉明

    2004年7月起

    校党委常委、书记

    谢和平

    2003年5月起

    校党委常委、校长

    罗中枢

    2004年7月起

    校党委常委、常务副书记

    李 虹

    2007年8月起

    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2007年8月起

    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魏于全

    2005年2月起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周学东

    2005年2月起

    校党委常委、副书记

    石 坚

    2005年2月起

    校党委常委、 副校长

    步 宏

    2005年2月起

    校党委常委、 副校长

    徐 兰

    2005年2月起

    校党委常委、 副书记、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书记

    李向成

    2010年7月起

    校党委常委、 副书记

    晏世经

    2011年12月起

    校党委常委、 副校长

    李旭峰2014年2月起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许唯临2014年2月起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历任校长一览表

    姓名

    任期

    说明

    何维棣

    1896-1897

    王荣懋

    1897-1898

    谷绮龄

    1899-1900

    李尚昆

    1901

    蔡德耀

    1902

    袁凯

    1902

    胡 峻

    1902-1909

    周 翔

    1909-1912

    骆成骧

    1912-1916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状元,曾任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

    周 翔

    1916-1918

    杨若笠

    1918-1919

    贺孝齐

    1919-1922

    吴玉章

    1922-1924

    杰出的革命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

    付振烈

    1924-1925

    蔡锡保

    1925-1926

    张 澜

    1926-1931

    曾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兆荣

    1932-1935

    任鸿隽

    1935-1937

    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 颐

    1937-1938

    中国首位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获得者、西洋古典哲学研究先驱

    程天放

    1938-1943

    国民党台湾政府首任教育部部长

    黄季陆

    1943-1949

    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

    谢文炳

    1950-1952

    周太玄

    1952-1953

    著名教育家、生物学家、翻译家、 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

    彭迪先

    1953-1958

    著名经济学家

    戴伯行

    1958-1962

    温建平

    1962-1977

    康乃尔

    1978-1981

    柯 召

    1981-1984

    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鄢国森

    1984-1989

    林理彬

    1989-1994

    陈君楷

    1994-1997

    卢铁城

    1997-2003

    谢和平

    2003-现今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

    国立四川大学

    原国立四川大学校门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主要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这是当时四川惟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学堂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五月初八)开堂。学堂设有英法文科、算学科,学制四年,采用西式教学法,分班上课,实行学分制,生员分“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生至少学12类26门内容深奥的课程,毕业后由川督分发新式中学堂任教,也有少数出洋留学。它与天津大学前身的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属同时期、同层次的近代新式高校。

    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

    1905年创办的四川师范学堂,以及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年)、四川农业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与四川高等学堂一起形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

    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师范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五大专门学堂分别改称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专门学校。

    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当时的全国六大高师之一,是当时西南学区最高学府。

    1926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开始分化,其中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又独立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师范部分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两个专修科。国立成都大学和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是当时西南地区仅有的两所(也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国立大学,其校址位于当时的成都皇城,即今天的成都天府广场。原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五大专门学校于1927年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设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19个系。四川公立高校形成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强鼎立的局面。

    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抗战期间,由于地处西南地区中心城市,而且地处抗战大后方,本来就作为国内最早国立大学之一的国立四川大学,群贤毕至,各类学科大师云集,学术繁荣,被誉为当时的“国立十大学府”之一。

    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

    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两个研究所。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13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5057人,占全省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20世纪50年代,国立四川大学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前,国立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大学科。按照调整方案,国立四川大学定位为文理综合大学,保留和加强文理学科,其余学科全部调出,四川大学院系调整情况如下:

    四川大学航空系,与清华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共同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国内高校唯一一架研习飞机,现世界仅存2架的“黑寡妇”,1952年随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一并划归北京航空学院)

    四川大学土建铁道专业调往参与组建中南土建学院,后中南土建学院分化为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工学院,分别为现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渊源之一。

    四川大学化工、农产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之一。

    四川大学工学院剩余部分独立,以其为主体组建成都工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八大主要工学院之一。

    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发展为后来的中科院、国家教委(今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与重庆大学法学院共同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

    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四个系的教师26人,学生165人于1952年调整到西南农学院。调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驹、张文湘、李隆术、刘佩英、刘明钊,赵烈、王道容等。并从西南农学院、云大农学院等调入小部分师生。西南农学院后为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高校共有3个首批博士点,其中之一是西农土壤学博士点,领军人物就是当时从川大调过去的侯光炯院士。

    四川大学农学院剩余部分独立建院,全迁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刘运筹、王善佺、陈朝玉、杨允奎、杨凤、杨志农、周开达、颜济、夏定友、荣廷昭、郭万柱等川农的顶梁柱级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农学院时期。人才济济的川大农学院时期为后来的四川农业大学在国家科技奖励等科研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本科部分调往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的主要优势学科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大多都来自当时的实力雄厚的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如普施泽、张敷荣 、叶麟、何其恺、张增杰等。

    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专科部分调往当时的四川师院,后该校又分化为四川师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和南充师专(今西华师范大学)。先后担任四川大学教育系主任及教务长的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刘绍禹教授(创建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心理实验室),于50年代调任四川师院院长。

    四川大学地质系调往重庆大学,而后重庆大学地质系全部调出,参与组建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地理系,与浙江大学地理组,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共同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四川大学经济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为四川财经学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创办了四川财经学院(之后又调回了川大),1951年10月,刘诗白、柴咏、何高着、高成庄、罗经先、税显光和归润章等一批教授随彭迪先教授从四川大学来到了光华园,协助创建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1952~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由当时西南地区17所学校的财经系科合并成立。

    此外,还有一些个别系科从川大调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机构。一些本应加强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和师资外调。至此,川大自身只剩下了文、理两大学科,并接收来自重庆大学和华西大学的文理学科,遂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归教育部直属。1960年,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成都科技大学

    1954年,以四川大学工学院(此时,工学院的航空、土建铁道、地质、化工等系已调出)为主体,保留了大部分学科(如机电、化工、水利、材料等)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题)

    ,但也再迁出了一些学科,比如植物造纸迁往天津大学,糖品物工学迁往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整迁至重庆交通学院(今重庆交通大学),并接收西南地区部分高校的科系,建立成都工学院。同年,四川化工学院并入成都工学院,仍名成都工学院。(1952年,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等校的化工系合并成立四川化工学院,它与上海的华东化工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2所化工专门学校,1954年,四川化工学院并入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是当时全国主要工学院之一,是西南地区侧重建设之工学院,设有机电、土建、化工、材料、水利等多个工学科系,拥有1956年全国首批国家二级教授8人(在当时全国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学和工学院中处于前列,也是西南地区第1名),其中2人于1959年升为国家一级教授。

    1978年,在标志着“科学春天”到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成都工学院在科学大会奖励中排名全国理工类高校第9名。同年,成都工学院转归中国科学院,并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直属的3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成都科技大学有着比较综合而强大的工科,是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在科技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上更是一直位居国立高校最前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获得了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重要的科研指标均在当时处于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也居于前10位。在与四川大学重新合并之前,成都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科研经费等重要指标,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是一所工科实力相当显著的全国重点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原华西协和大学校门

    1910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5个基督教会在成都“南门外二里许、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选择了据传为古‘中园’旧址的风景清幽之地”创建华西协和大学。采用当时牛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办学模式,目标是建立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

    华西协和大学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设有文、理、医、牙等各大类学科,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开端。1924年 开始招收女学生,成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也率先在西部实现了男女合校。

    抗战时期,华西协和大学与内迁华西坝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办学,华西钟楼

    联合办医,是时名师名医云集,群英荟萃。华西坝,也成为了抗战时期的全国三大高教阵地之一,更是保存、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命脉的圣地之一。

    华西协和大学是中国牙科学的发源地,享有牙医学“远东第一”的美誉,国内各大学的著名口腔医学院,最初大多是由华西人所创建。华西协和大学的文理哲等各科,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是处于顶端的位置。

    1949年,华西协合大学已是1所包括文、理、 医、牙4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设有26个系和2个专修科,7 所附属医院。其中创刊于1946年的《华大牙医学杂志》已发展成国际一流水准的口腔医学杂志。

    1951年10月6日人民政府正式收回华西张澜校长在开国大典

    协合大学,学校定名华西大学,刘承钊出任校长,其后,经过院系调整和发展,华西大学仅保留医科,其余学科调出。

    1953年,华西大学仅剩余医学类学科,同时,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浙江医学院卫生专业及1946年华西教授支援创建的重庆大学医学类专业(重大医学院于1946年由陈教授带领的一批华西协和大学教授支援创建,短短几年后又应院系调整回到了华西),调入华西大学,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于80年代重新使用“华西”二字,更名“华西医科大学”,成为专门的医科类大学。1978年,四川医学院是全国6所医学类国家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华西医大成为卫生部3所医学类211大学之一。

    三校合一

    1994年,原同属国家教历史沿革

    委的两所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完成强强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仍归国家教委直属。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原属卫生部的国家重点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成为新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中心。

    文化传统

    四川大学校名

    校名

    四川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四川大学”,中文名简称“川大”;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的标准字体是AdobeHebrew-Bold字体。

    校徽

    四川大学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以锦绣红为标准色。双圆之间上方是邓小平同志校名题字“四川大学”、下方是学校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体)。内圆正中是“凤钟楼”图像标志,该图像标志下方是“1896”字样,代表学校最初创建年份。

    凤钟楼图像标志是根据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作为百年老校象征的原川大、成都科大、华西医大古建筑意象与凤凰涅槃图腾创意而来。钟的两侧是一对相向高歌的凤凰。双凤之间形成“川U”两字,U表示“University”,与负形形成的“川”字一起意指“川大”。同时,“川”字三笔画像三条水脉,向上延伸,交汇一点,并形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其中下端是“Men”的缩写M。一对凤凰、三条水脉、“川U”之形,且人立其中,整体有机融构成钟的图像,同时又酷似一座蓄势向上、顶天立地的学术殿堂,既隐含川大海纳百川并最终两次强强合并、三水融一的发展历史及革新精神,又寓意由三所重点高校合并一体的新川大,百年涅槃,不断升华,旨在弘扬百年传统,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用钟声敲开学校百年树人、作育英才的新纪元。

    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李岚清为川大校庆篆刻的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它不仅蕴含着多种精神之内涵,并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标识色

    四川大学标识色为锦绣红(C:12 M:92 Y:95 K:20)和优雅灰(C:47 M:37 Y:37 K:0)。

    红檐青砖是四川大学老建筑的形象特征。这些老建筑承载着四川大学百年的文化传统,见证着四川大学百年的砥砺奋进,昭示着四川大学今天的豪迈气度。作为四川大学标准色的锦绣红和优雅灰萃取于这些老建筑的色彩运用元素,既是对学校百年人文底蕴的形象化昭显,也寓意着对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

    锦绣红,具有阳光和朝霞的气质,既给人以激情热烈、朝气蓬勃的活力,又不乏典雅沉稳、古色古香的朴实,透露出中国名校当有的文化气质。

    优雅灰,具有青砖与银色的品格,既给人严谨沉稳、求真务实的传统韵味,又因其坚毅执着、洗尽铅华的特质,寓意着百年老校坚守的文化追求。

    校旗

    四川大学校旗为红、灰双色旗帜。

    根据旗帜对色质运用的特定要求,四川大学校旗采用了学校标识色锦绣红的衍伸色中国红(C:0 M:10

    校旗(2张)

    0 Y:100 K:10)与标识色优雅灰搭配,中国红在上,优雅灰在下,其高度比为71:29。旗帜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中文名字体为邓小平同志题名书体;英文名字体为AdobeHebrew-Bold体)均以白色印制。

    四川大学校旗上,“四川大学”中英文校名标准字样和校徽标识居中,合理分布于具有川大标识特征的中国红与优雅灰色块上。旗面热烈庄重、典雅朴实、简洁大方,昭显著四川大学立足中华、放眼世界,既求真务实、严谨沉稳,又不断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和永远朝气蓬勃、如锦如绣的灿烂前程。

    校歌

    校歌五线谱、简谱(2张)

    《四川大学校歌》采自于学校历史上张澜担任校长期间的校歌。

    作词:张澜

    作曲:佚名

    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

    聚精会神生大禹,近揆文教远奋武。

    桓桓熊罴起西土,锵锵鸣凤叶东鲁。

    和神人,歌且舞,领袖群英吾与汝。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从1997年底起,学校望江、华西校区新建房总建筑面积685083

    四川大学(5张)

    平方米,其中,新建和在建教学科研用房16栋,共176535平方米;教工宿舍4557套,共360317平方米;学生宿舍17栋,115031 平方米;建成千兆校园主干网、百兆到楼、十兆到桌面,11620个宽带接入点,网络用户3万余户(1998年初全校仅300余户);新增、改造景区景点92个,面积24.71万平方米,新增、改造草坪绿化11.18万平方米。

    学校有多个计算机中心,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中心内学习、上网等。川大有完善的体育设施,篮球场、 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全年开放的游泳池,另外还有一个大型的体育中心,中心内有各种健身设施和娱乐设施,如真冰场、健身房等。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31万册,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5.4万余套(8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4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5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等,主办有49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院系设置

    院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

    数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纺与食品学院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药学院

    附属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 、华西第四医院

    独立学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底,有专任教师488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37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2人(含“青年项目”14人,“外专项目”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和讲座教授10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原A类),“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21人(2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含原省“百人计划”)入选者47人。

    师资力量一览表

    荣誉

    人数

    名单

    院士

    14+1

    中国科学院:徐僖(2013.3已逝世)、朱清时、刘应明、侯朝焕、赵尔宓、魏于全、李安民、涂铭旌、冯小明[13-14]

    中国工程院: 涂铭旌、高洁、林祥棣、谢和平、周寿桓、张兴栋、石碧

    外籍院士: 张慕圣(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高端外籍教师

    15

    David A. Weitz(美国两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

    Leonard W. J. van der Kuijp(哈佛教授)

    Phil Coates(英皇工程院院士)

    藤井明(东京大学教授)

    Max Dohmann(RWTH Aachen教授)

    木田建次(熊本大学教授)

    ”千人计划“入选教授

    35

    名单不详

    杰出教授

    6

    项楚、卿希泰、游志胜、罗志田、曹顺庆、钟本和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10人1项

    谢和平(2次)、魏于全(2次)、顾忠伟(2次)

    、李玉宝、肖波、田卫东、肖智雄、黄卡玛、

    教育部长江学者

    33

    王琪、李安民、魏于全、石碧、罗懋康、许唯临、阮勇斌

    周总光、傅强、曹顺庆、冯小明、辛洪波、王玉忠、林鹏智、徐寅峰、
    黄卡玛、陈谦明、秦勇、余孝其、徐玖平、胡静、褚良银、霍巍
    蒲林、张曙光、孙晓峰、赵越、董崇英、郭鸿、何佳、 梁旭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1(A类)

    A类:谢和平、刘进、唐承薇、魏于全、丘小庆、傅强、周总光

    张志荣、邓金根、黄卡玛、罗懋康 周桥、 李涛、冯小明、石碧、
    彭联刚、许唯临、毕锋、唐红、徐玖平、 文富强、黄熙、林鹏智、
    王玉忠、 张旭、徐寅峰、龚启勇、 陈谦明、余孝其、秦勇、张伟年、 褚良银、胡静、
    母得志、刘永胜、李忠明、王清远、游劲松、陈应春、赵长生、王琼华、黄灿华
    B类(海外青年学者基金):阮勇斌-李安民、祝京旭-石炎福
    王鲁闽-林理彬、万大庆-孙琦、蒲林-余孝其、李晓榕-朱允民、吕克宁-张伟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6

    谢和平、魏于全、冯小明、傅强、李安民、陈谦明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20

    李刚、曹顺庆、罗懋康、龚敏、冯小明、陈放、谢和平、傅强

    朱世富、许唯临、朱家骅、石 碧、李玉宝、鲍朗、魏于全、陈谦明
    周学东、张志荣、 刘应明(委员)、朱清时(委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首席专家

    21

    邓玲、张衔、蒋永穆、李天德、左卫民 姜生、段玉明、白彬、赵毅衡、阿来、里赞、徐玖平、刘亚丁、霍巍、徐新建、赵昌文、石硕、舒大刚、罗中枢、詹石窗、蒋晓丽

    教育部创新团队

    14

    王琪、李幼平、石碧、陈谦明、许唯临、罗懋康

    冯小明、李涛、母得志、王玉忠、王清远、褚良银 、龚启勇 张旭

    国家教学名师

    11

    欧阳钦、顾 宜、李甘地、王喜忠、 侯一平 、曹顺庆

    陈武勇、周学东、陈放 、陈谦明、胡常伟

    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

    1

    周应德

    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2

    顾培东、左卫民

    全职外籍教师

    54

    名单不详

    学科建设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1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4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3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 ,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4项。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达20.15亿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7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国家重点学科

    门类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46个)

    中国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政治经济学、文艺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宗教学

    数学

    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遗传学,植物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核技术及应用、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固体力学、化学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

    口腔医学

    法医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剂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门类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英语、动画

    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土木工程

    临床医学、法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

    门类

    一级学科排名

    中国语言文学(5)历史学(10)理论经济学(11)新闻传播学(13)法学(14)公共管理(14)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0)

    数学(11)物理学(11)化学(15)生物(14)

    生物医学工程(3)核科学与核技术(5)水利工程(7)化学工程(10)材料科学与工程(12)航空与宇航科学(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8)轻工技术与工程(2)纺织科学与工程(5)冶金工程(9)光学工程(10)环境科学与工程(17)力学(19)建筑学(20)

    口腔医学(1)临床医学(5)基础医学(5)中西医结合(3)药学(6)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

    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参评的56个学科中,排位百分位前5%的学科有1个,为口腔医学,第三次获得全国同类排名的第一位;排位百分位前10%的学科有 3 个,除口腔外,分别为护理学、数学 ;排位百分位前15%的学科有 17 个,除上述学科外,分别为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化学、化工、艺术学理论、生物学、法学、软件工程、中西医结合。相比上轮评估结果中四川大学前15%只有2个学科,本轮四川大学前15%的学科增加到了17个,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门类学科排名门类学科排名

    理学

    数学

    9

    人文社会科学

    考古学

    5

    化学

    12

    新闻传播学

    5

    生物学

    15

    中国史

    9

    生态学

    20

    法学

    13

    统计学

    20

    哲学

    13

    物理学

    21

    理论经济学

    16

    工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3

    外国语言文学

    17

    核科学与技术

    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7

    生物医学工程

    5

    世界史

    19

    水利工程

    6

    体育学

    35

    纺织科学与工程

    8

    应用经济学

    36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0

    管理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9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

    公共管理学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

    12

    管理科学与工程

    19

    光学

    15

    工商管理

    24

    软件工程

    16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5

    城乡规划学

    19

    美术学

    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

    设计学

    18

    力学

    21

    医学

    口腔医学

    1

    仪器科学与技术

    23

    护理学

    2

    环境科学与工程

    26

    临床医学

    4

    信息与通信工程

    26

    中西医结合

    6

    电气工程

    27

    药学

    7

    食品科学与工程

    2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8

    土木工程

    31

    基础医学

    13

    风景园林学

    33

    农学

    林学

    18

    建筑学

    36

    农业工程

    20

    机械工程

    43


    办学成果

    四川大学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战略,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本科

    学校以"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校内主要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优秀课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以提高国际化教育的程度来提升人才培养,鼓励各个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一系列特殊举措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及举办创新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本科生获奖情况

    口译大赛

    第一届“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英语)交替传译全国总决赛:全部两个二等奖+三等奖1项;同声传译邀请赛: 二等奖1项

    第二届“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英语) 交替传译全国总决赛:唯一一个一等奖;同声传译邀请赛: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

    英语演讲大赛

    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亚军

    电子设计

    2008年、2010年、2012年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项赛(嵌入式、信息安全)15人二等奖

    2008-2012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6人一等奖 24人二等奖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2007年、2012年 6人二等奖

    数学建模

    200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特等奖

    201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

    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化工

    2012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金奖(第一名)

    城市规划

    2012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竞赛 一等奖

    挑战杯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 2006年:赛金奖1项、银奖2项,2008年:金奖2项、银奖1项

    工商管理

    本科生获2004年全国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二等奖

    2005年获英国ACCA《人力资源管理》统考全球第一

    《管理财务系统》统考中国大陆第一

    2003年MBA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球总冠军

    模拟联合国大会

    2009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大会代表队最高奖“Best Delegation Award”(最佳代表队奖),领队黄燕老师荣获“Faculty Advisor Award”(指导老师奖),黄山同学荣获“Leadership Award”(最佳领导力奖)。

    第七届(2010)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 获大会最高奖项Best Delegate

    研究生

    四川大学实施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力度,鼓励导师和学生跨专业招生和报考,鼓励相关学院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允许高水平科研基地根据需要独立招收研究生;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压缩课时数,增加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和学分;研究生培养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2013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近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情况

    年份

    学科

    一级学科名称

    作者

    论文题目

    指导老师

    2002

    医学

    口腔医学

    杨西川

    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王大章

    2003

    历史学

    历史学

    杨天宏

    口岸开放与会社变革

    罗志田

    2003

    医学

    药学

    陈巧鸿

    紫杉醇类似物的合成研究.v.去甲二萜生物碱转化成紫杉烷类化合物中关键反应的研究

    王锋鹏

    2005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冯波

    表面氧化钛膜、含钙和含磷的钛表面表征与钛生物活性

    张兴栋

    2006

    医学

    药学

    张 彦

    基于扩散、膨胀和渗透泵机理的定时脉冲给药系统研究

    张志荣

    2006

    工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廖学品

    基于皮胶原纤维的吸附材料制备及吸附特性研究

    石 碧

    2007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李伟昉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

    曹顺庆

    2007

    历史学

    历史学

    孙大权

    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

    陈廷湘

    2007

    理学

    数学

    徐晓泉

    完备格的关系表示理论及其应用

    刘应明

    2007

    医学

    临床医学

    王存

    直肠癌系膜区域转移与微转移的研究

    周总光

    2008

    医学

    口腔医学

    林云锋

    脂肪基质细胞多向分化能力及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

    田卫东

    2009

    工学

    水利工程

    杨克君

    复式河槽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特性研究

    曹叔尤

    2009

    医学

    临床医学

    李征宇

    人子宫内膜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癌相关蛋白Cyclophilin A的表达

    赵 霞

    2009

    医学

    口腔医学

    王 智

    口腔黏膜癌变相关分子蛋白组学分析及RACK1蛋白表达验证和功能研究

    陈谦明

    2010

    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巨晓洁

    温敏及离子响应型智能材料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

    褚良银

    2010

    医学

    口腔医学

    刘钧

    压应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早期阶段成骨和破骨生成能力的影响

    赵志河

    2010

    医学

    药学

    杨俊

    (±)-Communesin F 的全合成

    秦勇

    2011

    理学

    数学

    付晓玉

    分布参数系统能控能观性问题的统一处理

    张旭

    2011

    理学

    化学

    汪君

    碳氧(C=O)、碳氮(C=N)和碳碳(C=C)双键的催化不对称氰基化反应研究

    冯小明

    2011

    医学

    口腔医学

    高莺

    改善骨质疏松状态下植入体稳定性及骨代谢的实验研究

    胡静

    2012

    理学

    数学

    沈晓静

    多传感器分布式检测和估计融合

    朱允民

    2012

    工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吴昊

    多酚接枝胶原纤维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特性研究

    石碧

    2012

    医学

    临床医学

    苟马玲

    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在抗癌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魏于全

    本科专业

    理学4个

    生物科学类 化学类 物理学类 数学类

    哲学1个

    哲学

    法学2个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 法学

    工学27个

    生物工程 建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轻化工程
    纺织工程">纺织工程 制药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 水利类
    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自动化 医学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

    医学7个

    护理学 法医学 临床药学">临床药学 预防医学
    口腔医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文学6个

    日语 西班牙语 法语 俄语
    英语 汉语言文学

    管理学8个

    工业工程 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学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类 工程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科学

    艺术学6个

    绘画 美术学 动画 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 音乐学

    经济学1个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经大类1个

    电子商务

    历史学类1个

    历史学

    医药卫生大类1个

    药学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 高考派
  •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专业名称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603 603 第一批
    工程力学 605 607 第一批
    纺织工程 606 609 第一批
    软件工程 608 610 第一批
    化学工程与工艺 608 618 第一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10 616 第一批
    法学 611 611 第一批
    轻化工程 612 625 第一批
    测控技术与仪器 613 619 第一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15 620 第一批
    法医学 617 626 第一批
    通信工程 619 620 第一批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622 628 第一批
    卫生检验与检疫 622 636 第一批
    核工程与核技术 623 644 第一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 623 664 第一批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24 667 第一批
    工程管理 624 666 第一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25 630 第一批
    工业设计 625 642 第一批
    工业工程 625 631 第一批
    英语 627 636 第一批
    自动化 627 669 第一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30 666 第一批
    物联网工程 630 660 第一批
    基础医学 630 636 第一批
    临床药学 631 651 第一批
    国际经济与贸易 633 637 第一批
    西班牙语 633 679 第一批
    预防医学 635 658 第一批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637 665 第一批
    药学 638 667 第一批
    管理科学 641 663 第一批
    环境工程 642 661 第一批
    信息安全 644 663 第一批
    口腔医学 649 656 第一批
    数学与应用数学 650 679 第一批
    建筑学 650 669 第一批
    临床医学 661 670 第一批
  •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3841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