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积极倡导教研结合,以研促教,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截止2011年底,学校拥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2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2011年,在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特等奖8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60项、鼓励奖7项,北京市竞赛奖励56项的好成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总计有1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2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12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266件,全国高校排位名列前茅。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201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发表SCI、EI等收录的国际论文1577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态与环境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学校在ESI所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也进入了全球科研机构前1%。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各项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度农大3号小型蛋鸡全年销售达8,000万只,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肉鸡健康养殖营养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累计在16个省应用39多亿羽;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59.47万亩;作物种子健康保护及良种包衣、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工业化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动植物、植物转基因新品种、超高压食品非热加工设备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共免疫技术”发明专利转让给美国VGX公司,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历届英才
宋平 |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
陈云林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
钮茂生 | 原水利部部长 |
杨子恒 |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
朱健康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任洪斌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 |
邵根伙 |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 |
王战 | 林学家,森林生态学家 |
王泽农 | 茶学,家,茶学教育家 |
张仲,葛 | 畜牧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 |
曲泽洲 | 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枣树,专家 |
朱先煌 | 养马学家,教育家,中国,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奠基人之一 |
唐川 | 佳木斯,农事试验场场长,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场长 |
孙政才 |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
孙伊萍 | 蒙牛,集团总裁 |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国农业大学校徽的色彩是植物的绿色,体现农业特点,象征生机勃勃蓄势待发。盾形代表坚固、稳重和持久;锹和犁的形态体现培养人才的治学理念。且从整体上表现“顶天立地”,上部象征进取和开放,下部表现面向社会的办学主旨。以手绘农科大校门和“1905”表示学校始源。以托举状的麦穗寓意托举农业未来的重任;麦穗和齿轮代表农科和工科;书本图案代表传播知识、培育英才,还象征翱翔的海鸥。
校歌
《金色的希望》
毕业证书石顺义词、张伟曲
歌词:
(女)戴上我们的校徽,就怀揣一片绿色的向往。
(男)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
(女)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
(男)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
(合)啊,燕山脚下,书声琅琅。啊,桃李满园,天高地广。
今天我们在这里奋发向上,
明天我们从这里铺开那万里春光。
校风
团结、朴实、求是、创新
释意:
“团结”原意主旨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的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这里主要是指学校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就是要通过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信念,在学校中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
“朴实”原意主旨为质朴诚实、纯真朴实。这里是寄寓中国农业大学学子继承民族优秀品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到朴实无华,体现出农大百年积淀的精神。
“求是”一语,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指人们在占有大量、全面、系统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进而发现其中包含的客观规律性。“求是”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尊重事实,真正把握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
“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它被称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教育的灵魂。
校训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释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业大学以农立校,国富民殷、强农为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气,恰切地表现了中国农业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性。
学校简介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
院系设置
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共覆盖了24个二级学科,2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3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学生概况
截至201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2510名,全日制研究生7039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307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732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7名。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型,37个专业学位领域;6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校容校貌
姜沛民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有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由东馆(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图书馆)和西馆(原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组成。根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料显示,合并后图书馆的总面积为21550平方米。其中东馆9550平方米;西馆1200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142万册,期刊2900种,电子资源20多种。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坐落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内,分为地上3层,地下1层。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共设设观众席约8500个,其中拥有固定座席约6000个,临时座席2500个。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现有75个学生社团,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弦乐组)、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和健美操队等,充分展现了学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现任领导
柯炳生党委书记:姜沛民
姜沛民同志,1959年4月出生,江苏沛县人,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6月参加工作,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教育部研究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基础教育司司长、副总督学兼基础教育一司司长、人事司司长,2011年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2013年7月起担任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
校长:柯炳生,男,满族,辽宁凤城人。1955年5月出生,1984年12月参加工作,1981年1月入党,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研究生毕业,博士、教授。2008.01 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副校长:傅泽田,郭 大,张建华,王 涛,李召虎,龚元石
党委副书记:张东军,秦世成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翟志席
历史沿革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
师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楼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17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含研究员)40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1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man Borlaug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48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5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6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5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262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35093名。
发展目标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农大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大保持着农业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址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地图东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东校区交通信息:26、85、628、913、419、运通110。静淑苑(农大西门):419、398、运通103、609等
邮编:100083
西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西校区交通信息:333、438、476、509、512、562、575、628、651、952、957快2、968、996、特4、特6、运通114,站点名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邮编:100193
烟台校区: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06号
邮编:264670
领导关怀
胡锦涛主席参观学校科研成果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
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
2009 年 5 月 2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
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
201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王兆国、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何勇、令 ? 计划、韩启德等领导同志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特色成果
国际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科特迪瓦、几内亚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178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与美国的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3个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度大学、伊利诺依(香槟)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办学特色
理科试验班
中国农业大学理想与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致力于为国家未来培养高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厚实的基础教育,而且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这种理念,试验班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调动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高年级在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本思路,造就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学习与研究方法先进、人文修养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他们在完成本科教育后能继续深造进而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理科试验班分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个方向,分别挂靠在生物学院和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在培养模式上,实施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课的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实施导师制和弹性学习年限。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修读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强化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课程,配备优秀师资,单独授课。
在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自主选择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进入各学院相关专业学习;进入不同专业学习的学生,直接修读所选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
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按照专业要求自主选课,插入普通班学习。
学校排名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四,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三。在武书连主持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中,综合排名第十八名。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1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于“2011世界五百强大学”中国8-12名,世界301-400名。武书连2012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共19所)中,位于第十四位。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中,位于第二十六位。2013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排名第28位。
院系学科
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2门,在教育部发布的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农业大学共有15个学科参评,10个学科排在前5位,13个学科排在前10位,其中,农业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6个学科均排在第1位。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代码 | 学科名称 | 排名 | 代码 | 学科名称 | 排名 |
0828 | 农业工程 | 1 | 0902 | 园艺学 | 3 |
0901 | 作物学 | 1 | 1203 | 农林经济管理 | 4 |
090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 0815 | 水利工程 | 7 |
0904 | 植物保护 | 1 | 0710 | 生物学 | 8 |
0905 | 畜牧学 | 1 | 0713 | 生态学 | 10 |
0906 | 兽医学 | 1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36 |
0909 | 草学 | 2 | 0301 | 法学 | 72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 |
院系详解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作物生理学,果树 学,园蔬菜学观赏园艺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生态健康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艺 。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畜牧生物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公共管理,法学,科学技术史,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科学技术哲学,英语语言文学,传播学。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质工程,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减灾,环境工程,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城镇管理与区域规划,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史,企业管理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机械设计及理论,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水动力学与水力机械,城镇管理与区域规划,流体机械及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生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农药学,化学,农产品安全,生物物理学,运筹与管理,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液体力学,工程力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装备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传播学。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公共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楼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已经有102年的历史。1949年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相关院系合并组建为北京农业大学农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和园艺学系,并设置相应的本科专业。1952年,随着全国性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将原来的系和专业调整为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园艺系(设果树蔬菜、造园2专业)、植物保护系(设植物保护专业)。1958年,学校进行系和专业调整,调整为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农业植物生理及生物化学专业、作物遗传选种及良种繁育专业),园艺系(设果树园林专业、蔬菜栽培专业),植物保护与农业微生物学系(设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农业微生物专业)。
1986年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设农学系(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园艺系(果树专业、蔬菜专业、观赏园艺专业),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1995年学校将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合并为植物科技学院,按照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果树专业、蔬菜专业、观赏园艺专业等专业招生培养。1999年,学校又将原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分别调整为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分别按照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和园艺专业招生和培养,但具体按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保与植物检疫、果树学、蔬菜学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2001年园艺学院新增园林专业、2002年作物学院新增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2年,学校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将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合并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举全院力量按照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与培养(表1)。多年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已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各层次的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和种子科学工程等高级人才。近三年,培养博士生20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目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普通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520人,硕士生752人,博士生360人,外国留学生16人。
学院现设有农学系、植物遗传育种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系、果树学系、蔬菜学系、种子科学系和观赏园艺与园林系等9个教学机构。现有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教育部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分子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玉米育种工程中心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果树学、蔬菜学、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种子科学、作物生理学等10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和果树学等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6年的部分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参评的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均被评为第一名。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等二级学科被评为第一名。通过“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上述各学科点继续保持国内的领先地位,在一些领域,如玉米育种、作物节水栽培技术、杂种优势机理、害虫生物防治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同时,蔬菜与设施园艺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和植物检疫学等新兴学科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截至2007年6月,学院共有在岗教师225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教授77人、副教授88人,讲师36人, 35岁以下教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占83.7%。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这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正日渐成长为在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群体。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十五”期间,学院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达18224万元。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等五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03篇;授权专利19项,育成新品种24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7项;成果转让金额超过1000万元。目前,学院承担各类课题200余项。2006年科研经费达7000万元,获得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发表SCI论文153篇。
随着本科专业的拓展,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该校名列前茅,学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生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由原农学、兽医、植保、气象、畜牧等5个系的生物学相关教研组和专业组建而成,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系和1个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与动物医学院共建)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利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院也是我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部分科研设施已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2人,副教授5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2个。
学院具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7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教学设有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650余人,博士研究生360余人。目前在校本科生473人,硕士研究生95人,博士研究生和直博生628人,已成为我校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理科基础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973项目”6项,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200项,年到位科研经费近4000万。建院以来共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30项,其中陈文新院士等完成的“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宁教授等完成的“猪高产仔数FSHβ基因的发现及其应用研究” 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还在Cell,Nature,PNAS和Plant Cell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研究论文。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与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如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a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Texas 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农业大学校门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由原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于1995年合并而成,2002年7月前学院一直分东西两个教学科研区,2002年7月实现实质性融合,学院全部迁往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并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四个系和六个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四个系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生物技术系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葡萄酒学院;六个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中日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学院现有14000平米的实验办公大楼,除各教授实验室外,还有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资料室、开放实验室等硬件设备。
学院共有11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87人,包括教授26人、副教授39人,正副教授占教师人数75%,教师中有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荷兰、美国等国和国内培养的博士63人,占教师人数72%。
目前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7个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一,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个,此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学院(系)院长(主任)联谊会、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中国园艺学会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分会和葡萄酒分会均挂靠在我院。
学院现在已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系,研究领域涉及畜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果蔬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理论与技术,粮油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和品质检测技术,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功能食品和新食品资源开发,现代农产品流通理论与产业发展战略;转基因食品的理论方法、检测技术和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活性成分的分离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果蔬食品的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学院的宗旨就是立足于解决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要,倡导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为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业和食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学院现招收食品科学专业、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的工学博士生、硕博连读生和硕士生;招收水产品加工专业工学博士生和硕博连读生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医学硕士生。招收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工程方向、葡萄与葡萄酒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现在校研究生人数451名,其中硕士309名,博士142名,本科生800名。另外学院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150人左右。
学院承担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部“948”引进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资助的科研项目。另外还承担着企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课题和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目前与中粮集团、汇源集团、今麦郎、爱普公司、雨润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雀巢、卡夫、联合利华、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食品综合研究所、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保持着经常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楼 是中国农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历史悠久,始于195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决定开办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50余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具备电气工程、电子技术应用、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完整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群。目前,拥有四个系,三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和七个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授23名,副教授63名。各类在校生31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多名、本科生2000多名,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0多名。
学院拥有全国唯一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最早开设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第一个获得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和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在农业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拥有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遥感培训与应用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农电新技术培训中心,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农村电力和新能源发电研究中心等。
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2001-2004年,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发表论文35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获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审批专利19项,年均科技推广产值1500多万元。学院与美、德、日、俄等国有长期合作关系,正在进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学院每年设有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学生创新三项基金,有大学生专用开放实验室。学生科技作品2003年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组,三等奖1组,屡获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奖。两支队伍在“200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每年一届的“信电学院学生科技文化周”在全校产生很大影响。
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农业科技革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凝练方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引领优势学科,提升相关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源于1927年国立京师大学校成立的农业经济系。1949年原燕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同时下设农业经济系。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从全国抽调的一批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壮大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85年扩建为农业经济管理学院,1993年扩建为经济管理学院。2002年6月经济管理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现在的经济管理学院。原管理工程学院创立于1995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原乡镇企业与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工程教研室、系统工程教研室及农业经济教研室合并而成。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单位,是国家教委首批颁布的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权的学科点,可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位。学院还提供MBA、MPA和农业推广等三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MBA教育重点培养期货、食品与农业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产品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等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才,MPA教育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 学院设有六个系:农业经济系、国际贸易系、工商管理系、财务与会计系、财政金融系、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两个教育中心: MBA教育中心和MPA教育中心;八个研究机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经济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乡镇企业研究所;一个管理科学实验室。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先进的网络计算机室和藏书8万多册的资料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5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30%具有硕士学位,6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粮食经济、畜牧经济、农村金融、合作经济、项目评估、乡镇企业及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运筹方法与管理系统优化、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美国福特基金会、澳大利亚ACIAR等多项国内外研究课题。“九五”期间共进行118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达1200余万元。目前在研项目42个,其中国际合作项目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个,在研经费750余万元。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广泛的海外联系,每年接待100多人次的海外专家学者。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20余所大学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USDA)、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经济研究所、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发展协会(Winrock International)、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局(ABARE)、美国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等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训、留学生培养和承担科研项目上进行广泛合作。
学院出版学术刊物《中国农业经济评论》(季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发表原创性的中文或英文研究文章,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为国内外农业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 Civil Engineering)是在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建于1958年10月。1987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94年撤系建院,1995年随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简称水院。
学院下设四个系、三个研究中心、一个国际培训中心、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二个科研技开发实体。四个系分别是:水利工程系、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系、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三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际培训中心是: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培训中心;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农业部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二个科技开发实体分别是:北京市富通环境工程公司、北京市先飞农业工程高技术公司。
2002年,面积7000平方米的学院科研实验大楼在学校各学院拟建与在建的实验大楼中率先投入使用,学院还拥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和会议室等。
学院共有89名教职工,其中教师69人,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14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博士学位者占教师人数的52%。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水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流体机械及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结构工程。其中,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是农业部和北京市的重点学科。同时还在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城镇管理与区域规划等专业培养硕士和博士生。从1998年起,还招收包括工程硕士、推广硕士在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院现招收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全貌 现有在校研究生302人,其中博士52人,硕士250人,工程硕士103人,在校本科生1298人,学生总数达1600人。另外,学院现招有成人教育函授生(包括专升本学生)337人。四十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包括部长、省长在内的大批人才。因良好的的培养质量和极大的社会需求,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五年来,学生毕业一次就业率一直居学校前列,每年均在90%以上。2004年,水院各专业的一次就业率超95%。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方向)的一次就业率一直居中国农业大学各专业之首,每年都达到或接近100%。
学院始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科研领域涉及节水、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力机械、农业生物环境、城镇规划、农村能源工程、土木建筑等,参与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获得国家、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教材奖60余项,获国家专利32项。目前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62项。仅2002年,进入学院的纵向科研经费达575万元,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76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9篇。
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院教师中半数以上曾在日本、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俄罗斯等国长期工作、学习或讲学。伴随着中国农业大学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迈进,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正以崭新姿态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人文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首批设置的四大学院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人文学院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师资力量和雄厚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建立起了基本的教育教学体系。2006年首次招收法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2007年招收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本、专科生,目前,本专、科在校生314人。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目前已形成了合正规教育、培训和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有着广泛的国际交流、长期的对外合作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潜力无限。学院设有中荷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本科、本硕联读和国际农业工商管理硕士)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项目,还附设有国际农村发展中心、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农民问题研究中心、推广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农业遗产与农业文明研究中心、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现代农业教育技术中心、中国当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咨询机构。学院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发展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理论与运用,社会发展理论,农村社会保障,环境经济与农村资源管理,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村法制与政策,农村技术发展、推广与传播,全球化与农村发展战略与政策,农史与农业科学技术史、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教学与研究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农学、管理学七个一级学科门类,囊括了对中国未来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几乎所有的前沿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人文学院现有在编人员35人,其中专职教师31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 60%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首批成立的四个学院之一,学院依托北京校区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资源优势和 师资力量,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教育教学体系,2005年首次招收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近1100人,2006年招收7个专业本专科生600余人,是烟台研究院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
北京校区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单位,可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位。学院还提供MBA、MPA和农业推广等三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学院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5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30%具有硕士学位,6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粮食经济、畜牧经济、农村金融、合作经济、项目评估、乡镇企业及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校徽 商学院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副教授13人,讲师3人,30%具有硕士学位。学院拥有设施先进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将秉承中国农业大学“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商学院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食品与葡萄酒学院
成立于2006年8月。下设8个教研室: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葡萄与葡萄酒教研室、水产养殖
教研室、果树教研室、蔬菜教研室、园林花卉教研室、植物保护教研室、动物科学教研室。已招生的专业有园艺、园林、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水产养殖等。已建10个实验室:食品营养分析实验室、贮藏加工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2个)、果树实验室、蔬菜实验室、昆虫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动物病理实验室。在建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葡萄酒酿造工艺实验室、葡萄酒理化分析实验室、葡萄酒感观分析实验室、水产基础生物学实验室、水产生物教学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室等。
学院共有33名教职工,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7人,占教师人数57.6%,教师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9人,在读研究生10人。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院有"葡萄酒协会"、"食品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学院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目前已与莱阳龙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市喜旺食品有限公司、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益生集团、蓬莱园艺场等国内知名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携手并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食品、葡萄酒、水产养殖建成学院的特色专业,把学院建成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的特色学院,把学校建成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而努力奋斗。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理工学院
2006年8月由原烟台农校农学与生物系、电子信息系和基础部的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组建而成,是集理、工、管理于一体的多学科的学院。学院目前设置5个专业,分别为环境科学专业、土地管理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技术。
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生,现有环境科学类专业4个班、土地管理专业2个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 个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个班,在校生人数达390多人。学院拥有一批知识渊博、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优秀教育人才。学院现有博士(后)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讲师)25人、讲师10人。
学院拥有各类实验室40多个,并且将随着学校发展不断新建各类基础类及专业类实验室以满足学院的教学及科研要求。
历任领导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 监督 | 罗振玉 | 1909.04-1912.02 |
监督 | 叶可梁 | 1912,02-1912,05 | |
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 | 学长 | 叶可梁 | 1912,05-1913,01 |
学长 | 吴宗栻 | 1913,01-1914,02 |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 校长 | 路孝植 | 1914,02-1917,07 |
校长 | 金邦正 | 1917,07-1920,09 | |
校长 | 吴宗栻 | 1920,09-1922,11 | |
代理校长 | 许璇 | 1922,11-1922,12 | |
校长 | 章士钊 | 1922,12-1923,03 |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 校长 | 章士钊 | 1923,03-1924,04 |
校长 | 沈步洲 | 1924,04-1924,08 | |
代理校长 | 廖训矩 | 1924,08-1924,11 | |
校长 | 许璇 | 1924,11-1925,04 | |
校长(未就职) | 张明纶 | 1925,04-1925,05 | |
校长(兼) | 章士钊 | 1925,05-1926,01 | |
校长(未就职) | 李石,曾 | 1926,01-1926,07 | |
代理校长 | 许璇 | 1926,07-1926,11 | |
校长 | 许璇 | 1926,11-1927,08 | |
国立京师大学校农科 | 代理学长 | 路孝植 | 1927,08-1928,08 |
代理院长 | 董时进 | 1928,11-1929,03 | |
院长 | 董时进 | 1929,03-1929,09 | |
院长 | 萧瑜 | 1929,09-1930,07 | |
代理院长(未就职) | 刘拓 | 1930,07-1931,04 | |
院长 | 许璇 | 1931,04-1931,10 | |
代理院长 | 董时进 | 1931,10-1931,12 | |
代理院长 | 虞振镛 | 1931,12-1932,01 | |
院长(兼) | 沈尹默 | 1932,01-1932,05 | |
院长 | 曾济宽 | 1932,05-1932,10 | |
院长 | 刘运筹 | 1932,10-1937,01 | |
代理院长(兼) | 徐诵明 | 1937,01-1937,05 | |
院长 | 周建侯 | 1937,05-1937,09 | |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周建侯 | 1937,09-1938,04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周建侯 | 1938,04-1938,07 |
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俞大绂 | 1946,07-1949,09 |
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汤佩松 | 1946,05-1949,09 |
北方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乐天宇 | 1947,03-1948,11 |
华北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乐天宇 | 1948,11-1949,09 |
沦陷区日伪“北京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庞敦敏 | 1938,02-1942,-- |
院长(兼) | 钱稻孙 | 1942,---1943,07 | |
院长 | 蒋丙然 | 1943,07-1945,08 | |
北京农业大学 | 校长(主任委员) | 乐天宇 | 1949,12-1951,03 |
校长 | 孙晓,村 | 1951,03-1960,01 | |
校长 | 陈漫远 | 1960,01-1963,11 | |
校长 | 王观澜 | 1964,06-1967,06 | |
(革委会主任) | 冯兴旺(学生) | 1967,06-1970,01 | |
校长(革委会负责人) | 张维城 | 1970,09-1971,09 | |
延安大学 | 校长(合校领导小组组长) | 张维城 | 1971,09-1972,05 |
校长(革委会,核心小组,组长) | 张维城 | 1972,05-1973,04 | |
华北,农业大学 | 校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3,04-1978,11 |
北京农业大学 | 校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8,11-1980,01 |
校长 | 俞大绂 | 1980,01-1982,12 | |
校长 | 安 民 | 1982,12-1987,05 | |
校长 | 石元春 | 1987,05-1995,08 |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 校长 | 张省三(兼) | 1952,10-1952,12 |
校长 | 徐觉非 | 1952,12-------- |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校长 | 徐觉非 | --------1959,09 |
校长 | 李菁,玉 | 1959,09-1961,09 | |
校长 | 王更生(代) | 1961,09-1963,06 | |
校长 | 佟磊 | 1963,06-1966,05 | |
北京市,八机部,工作组组长 | 宋敏,之 | 1966,05-1966,07 | |
临时革委会主任 | 董荣臣 | 1966,07-1966,10 | |
军训团团长 | 周放 | 1967,03-1967,08 | |
四川农机,学院 |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 | 宋连山 | 1968,03-1970,09 |
革委会主任 | 肖泽西 | 1972,06-------- | |
重庆农业机械化学院 | 革委会主任 | 肖泽西 | --------1978,11 |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 校长 | 张纪光 | 1978,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校长 | 张纪光 | --------1982,06 |
校长 | 郑定立 | 1982,06-1984,08 | |
校长 | 翁之馨 | 1984,08-------- | |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 校长 | 翁之馨 | --------1995,09 |
中国农业大学 | 校长 | 毛达如 | 1995,08-1998,09 |
校长 | 江树人 | 1998,09-2002,04 | |
校长 | 陈章良 | 2002,04-2007,01 |
北京农业大学 | 总支书记 | 乐天宇 | 1949.12-1951.03 |
总支书记 | 郝文 | 1951,04-1951,11 | |
总支书记 | 李开鼎 | 1951,11-1953,02 | |
总支书记 | 周大澄 | 1953,03-1955,04 | |
总支书记 | 吴汝焯 | 1955,04-1956,05 | |
书记 | 施平 | 1956,05-1960,01 | |
书记 | 陈漫远 | 1960,01-1963,11 | |
代理书记 | 高鹏先 | 1963,12-1964,04 | |
书记 | 王观澜 | 1964,04-1967,06 | |
延安大学 | 核心小组组长 | 张维城 | 1972,05-1973,04 |
华北农业大学 | 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3,04-1978,11 |
北京农业大学 | 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8,11-1980,01 |
临时党委 | 李广文 | 1980,01-1982,12 | |
临时党委 | 朱荣,(兼) | 1982,12-1985,05 | |
书记 | 周鹏程 | 1985,05-1995,09 |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 书记 | 高峻岳 | 1952,09-1953,01 |
书记 | 孙景鲁 | 1953,01-------- |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书记 | 孙景鲁 | --------1954,11 |
书记 | 徐香圃 | 1954,11-1957,03 | |
书记 | 孙景鲁 | 1957,03-1958,05 | |
书记 | 徐觉非 | 1958,05-1959,09 | |
书记 | 李菁玉 | 1959,09-1960,09 | |
书记 | 王更生 | 1960,09-1966,05 | |
书记 | 宋敏之 | 1966,05-1966,07 | |
临时党委书记 | 王厚 | 1966,07-1966,10 | |
四川农机学院 | 核心组组长(军宣队) | 李伯顺 | 1970,10-1973,04 |
临时党委书记 | 肖泽西 | 1972,06-------- | |
重庆农业机械化学院 | 临时党委书记 | 肖泽西 | --------1978,12 |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 书记 | 张纪光 | 1978,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书记 | 张纪光 | --------1982,11 |
书记 | 郑定立 | 1982,11-1984,08 | |
书记 | 艾荫谦 | 1984,08-------- | |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 书记 | 艾荫谦 | --------1995,09 |
中国农业大学 | 书记 | 艾荫谦 | 1995,09-1998,09 |
书记 | 李晶宜 | 1998,09-2002,04 |
特色专业
农学和生物技术
学院涵盖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和果树学,并且这5个学科已基本建成功能较齐全、设备先进、研究条件良好的开放性实验室,规模宏大,总建设面积达到6500平方米。
生物
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的生命科学实验班,是农大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主要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个班的成员是每年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经过严格的包括身体素质、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的考核等层层选拔出来的,任何一个人、一个学期内同时有两门专业不及格就失去了在实验班继续学习的资格,将被迁送回原专业,竞争十分激烈。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
学院的葡萄酒专业是这个学院的特色专业,这个专业除了学习与食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葡萄酒相关的知识,包括从种葡萄到葡萄酒生产的全过程。学院还有自己的酿酒厂,而且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动物科学院和动物医学院
主要致力于牲畜以及禽类研究,下设基础医学系、预防医学系、临床医学系和继续教育系,好多研究都已获得丰硕成果,如:稻谷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及装置的研制与开发、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治疗新制剂的研究、禽白血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等。
人文学
农大的文科专业——人文与发展学院,立足农业阵地,在农村发展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农村社会保障、环境经济与农村资源管理、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村法制与政策方面都做得非常不错。以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为例,这个专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因为需要经常下乡调研,贴近农民,甚至走到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大江南北走上一遭,也会得到一种小小的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