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力量
院系设置
门类 | 部门 | ||
---|---|---|---|
综合 | 金陵女子学院 | 强化培养学院 | |
文科 | 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院 | 商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教育科学学院 | |
文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社会发展学院 | |
教师教育学院 | 心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理科 | 数学科学学院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学院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
工科 |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艺体 | 音乐学院 | 美术学院 | 体育科学学院 |
独立学院 | 泰州学院 | 中北学院 |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概况: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截至2012年底,学校拥有重点研究机构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7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
“211工程”: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211工程”建设的主导作用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龙头作用。截至2012年底,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0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覆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覆盖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20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本科专业8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学科已涉及文、史、哲、教、理、工、经、法、管、农、医、艺等门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动物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Y)、马克思主义理论(Y)、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Y)、地理学、生物学(Y)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门类 | 所在学院 | 审批时间 |
---|---|---|---|---|---|
1 | 0301 | 法学 | 法学 | 法学院 | 2006.01 |
2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法学 | 公管院 | 2006.01 |
3 | 0401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科院 | 2000.11 |
4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文学院 | 2000.11 |
5 | 0701 | 数学 | 理学 | 数科院 | 2006.01 |
6 | 0705 | 地理学 | 理学 | 地科院 | 2000.11 |
7 | 0710 | 生物学 | 理学 | 生科院 | 2006.01 |
8 | 0101 | 哲学 | 哲学 | 公管院 | 2010 |
9 | 0402 | 心理学 | 教育学 | 教科院 | 2010 |
10 | 0403 | 体育学 | 教育学 | 体科院 | 2010 |
11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外院 | 2010 |
12 | 0702 | 物理学 | 理学 | 物科院 | 2010 |
13 | 0703 | 化学 | 理学 | 化科院 | 2010 |
14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 管理学 | 商学院 | 2010 |
15 | 0601 | 考古学 | 历史学 | 社发院 | 201108 |
16 | 0602 | 中国史 | 历史学 | 社发院 | 201108 |
17 | 0713 | 生态学 | 理学 | 生科院 | 201108 |
18 | 0714 | 统计学 | 理学 | 数科院 | 201108 |
19 | 1302 | 音乐与,舞蹈学 | 艺术学 | 音乐学院 | 201108 |
20 | 1303 | 戏剧与影视学 | 艺术学 | 文学院 | 201108 |
21 | 1304 | 美术学 | 艺术学 | 美术学院 | 201108 |
22 | 1305 | 设计学 | 艺术学 | 美术学院 | 201108 |
资料来源于 |
硕士点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门类 | 所在学院 | 审批时间 |
---|---|---|---|---|---|
1 | 0301 | 法学 | 法学 | 法学院 | 2006.01 |
2 | 0302 | 政治学 | 法学 | 公管院 | 2006.01 |
3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法学 | 公管院 | 2006.01 |
4 | 0401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科院 | 2000.11 |
5 | 0402 | 心理学 | 教育学 | 心理学院 | 2006.01 |
6 | 0403 | 体育学 | 教育学 | 体科院 | 2006.01 |
7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文学院 | 2000.11 |
8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外院 | 2006.01 |
9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文学 | 新传院 | 2006.01 |
10 | 0701 | 数学 | 理学 | 数科院 | 2006.01 |
11 | 0702 | 物理学 | 理学 | 物科院 | 2006.01 |
12 | 0703 | 化学 | 理学 | 化科院 | 2006.01 |
13 | 0704 | 地理学 | 理学 | 地科院 | 2000.11 |
14 | 0710 | 生物学 | 理学 | 生科院 | 2006.01 |
15 | 0803 | 光学工程 | 工学 | 物科院 | 2006.01 |
16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物科院 | 2006.01 |
17 | 0908 | 水产 | 农学 | 生科院 | 2006.01 |
18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 | 计科院等 | 2006.01 |
19 | 1204 | 公共管理 | 管理学 | 公管院 | 2006.01 |
20 | 0101 | 哲学 | 哲学 | 公管院 | 2011.03 |
21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经济学 | 商学院 | 2011.03 |
22 | 0303 | 社会学 | 法学 | 社发院 | 2011.03 |
23 | 0807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 工学 | 能源学院 | 2011.03 |
24 | 0808 | 电气工程 | 工学 | 电院 | 2011.03 |
25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计科院 | 2011.03 |
26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地科院 | 2011.03 |
27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地科院 | 2011.03 |
28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金女院 | 2011.03 |
29 | 0601 | 考古学 | 历史学 | 社发院 | 2011.08 |
30 | 0602 | 中国史 | 历史学 | 社发院 | 2011.08 |
31 | 0603 | 世界史 | 历史学 | 社发院 | 2011.08 |
32 | 0713 | 生态学 | 理学 | 生科院 | 2011.08 |
33 | 0714 | 统计学 | 理学 | 数科院 | 2011.08 |
34 | 1302 | 音乐与舞蹈学 | 艺术学 | 音乐学院 | 2011.08 |
35 | 1303 | 戏剧与影视学 | 艺术学 | 文学院 | 2011.08 |
36 | 1304 | 美术学 | 艺术学 | 美术学院 | 2011.08 |
37 | 1305 | 设计学 | 艺术学 | 美术学院 | 2011.08 |
师资力量
据学校官网介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二级学院25个、独立学院2个。共有在职教职工325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43人,副高级职称902人;专任教师180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391人,博士研究生972人,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5418人,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3241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4905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1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12.2万册,电子数据库87个。
对外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之一,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等4个国际性人才培训基地和研究中心,与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的14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为101人,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1200人,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1600余人。截至2012年底,学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4项,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15所,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学建有孔子学院3个。
联合培养
南京师范大学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
2006年以南京师范大学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江苏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形式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四年制本科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承担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任务和提供教学、生活条件保障,南京师范大学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学位课程考试、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以及毕业文凭、学士学位和工作派遣证发放等工作。学生完成全部学业,符合毕业条件者,颁发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文凭,并注明两校联合培养。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三区七馆的分布格局:随园校区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和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紫金校区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总馆)、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数理化图书馆和生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敬文图书馆(总馆)
仙林校区的敬文图书馆得益于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慷慨捐助,并以已故著名教育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该馆建成于2001年4月,位居校园的中轴线上,背倚青山,遥对校门,占地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是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中心馆。敬文图书馆的布局和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方便读者的理念,实行书刊开架借阅、藏书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部分楼层和阅览室还设置了休息讨论区域,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文献收藏的重点是为教学服务的文理科中外文书刊、工具书,社科和理科中文样本图书、教学参考书和本校教师著作等。
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
随园图书馆位于随园校区西山上,馆舍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随园图书馆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提供所需的中外文书刊,收藏的重点以文史为主,有古籍、工具书、文科期刊样本、文革前及民国期间出版的文献、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等。
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
华夏图书馆位于随园校区大草坪旁,馆舍建于1933年,建筑面积1732.7平方米,原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1988年5月得益于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捐助,建成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图书馆。经过文献布局的调整,该馆收藏中文人文样本图书、港台版图书等,是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教育学文献中心。
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
位于紫金校区的紫金图书馆前身为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000年院校合并后成为南师大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馆舍建成于1988年,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馆藏以工科为主,同时藏有《中国国家标准》、《中国专利文献》等文献资料。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文理科中文图书采编中心设在该馆。
生地图书馆
生地图书馆位于仙林校区北区行远楼西侧,建成于2006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我校第一座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主要收藏生物、地理类中外文书刊资料,现有中外文书刊4.5万册,中外文现刊392种。
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
社科图书馆位于仙林校区行敏楼一楼南侧,建设面积1100平方米,2009年9月1日对全校师生实行试开放,重点面向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馆内设有温馨休闲读者交流空间,小型课题研究室6间,多功能研讨室2间,多媒体培训室1间,检索机4台,多媒体电脑12台,提供读者自带计算机设备的接入信息点约200个,阅览座位约250个。现有中外文书刊4.2万多册,中外文现刊175种。
数理化图书馆
数理化图书馆位于仙林校区行健楼二楼北侧,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2009年9月1日对全校师生实行试开放,重点面向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馆内设有温馨休闲读者交流空间,小型课题研究室7间,多功能研讨室1间,多媒体培训室1间,检索机4台,多媒体电脑12台,信息点约272个,阅览座位约270个。现有中外文书刊5万册,中外文现刊350种。
内设机构
☆党政部门
党委办公室 改革与发展研究室 校长办公室 组织部
宣传部 统战部 纪委办公室 教务处 科技处
社会科学处 研究生部 人事处 国际交流处 学生工作处
财务处 审计处 保卫处 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校园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资产管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产业管理处 离退休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教辅单位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档案馆 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学报编辑部 分析测试中心 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出版社 信息网络中心 图书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截至2014年1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领导有:
党委书记、校长 | 宋永忠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林慧 |
党委副书记 | 王建 |
副校长,党委常委 | 华桂宏,潘百齐,陈国祥,田立新,傅康生,唐万宏 |
副校长 | 朱晓进,缪建东 |
历任领导
☆院系调整前教育(师范)科历任负责人
李瑞清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兼长教育 | 1905- |
江谦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长教育 | 1914- |
陶行知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 1917-1923 |
徐养秋 |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 1923-1927 |
郑宗海 | 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27-1928 |
韦悫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28-1929 |
孟宪承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0-1931 |
程其保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1-1932 |
黄建中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2-1933 |
艾伟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3-1934 |
常导之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5-1936 |
艾伟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7-1938 |
邵鹤亭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8-1939 |
孙本文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 | 1939-1946 |
罗炳之 |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 1946-1947 |
徐养秋 |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 1947-1949 |
陈鹤琴 |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 1949-1952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独立建校后历任校长
南京师范学院 | ||
陈鹤琴 | 院长 | 1952年11月—1963年 |
华诚一 | 院长 | 1963年—1978年5月 |
杨巩 | 院长 | 1978年5月—1983年8月 |
归鸿 | 院长 | 1983年11月—1984年2月 |
南京师范大学 | ||
归鸿 | 校长 | 1984年2月—1991年6月 |
谈凤梁 | 校长 | 1991年6月—1996年7月 |
公丕祥 | 校长 | 1996年7月—2002年4月 |
宋永忠 | 校长 | 2002年4月— |
☆院系调整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三江师范学堂 | ||
缪荃孙 | 总稽查 | 1902年5月—1907年4月 |
陈三立 | 总稽查 | 1904年12月—1905年 |
两江师范学堂 | ||
李瑞清 | 监督 | 1905年—1911年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
江谦 | 校长 | 1914年8月—1919年9月 |
郭秉文 | 校长 | 1919年9月—1923年7月 |
国立东南大学 | ||
郭秉文 | 校长 | 1923年7月—1925年 |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 ||
张乃燕 | 校长 | 1927年6月—1928年2月 |
国立江苏大学 | ||
张乃燕 | 校长 | 1928年2月—1928年5月 |
国立中央大学 | ||
张乃燕 | 校长 | 1928年5月—1930年11月 |
朱家骅 | 校长 | 1930年11月—1931年 |
李四光 | 校长 | 1932年 |
罗家伦 | 校长 | 1932年8月—1941年8月 |
顾孟余 | 校长 | 1941年8月—1943年 |
蒋介石 | 校长 | 1943年—1944年 |
顾毓琇 | 校长 | 1944年—1945年 |
吴有训 | 校长 | 1945年—1947年 |
周鸿经 | 校长 | 1948年8月—1949年6月 |
国立南京大学 | ||
梁希 | 校务委员会主席 | 1949-1951 |
南京大学 | ||
潘菽 | 校长 | 1951- |
☆金陵大学及前身历任校长
汇文书院 | ||
福开森 | 院长 | 1888年—1896年 |
师图尔 | 院长 | 1896年—1907年 |
包文 | 院长 | 1907年—1910年 |
私立金陵大学 | ||
包文 | 校长 | 1910年—1927年 |
陈裕光 | 校长 | 1927年—1951年 |
李方训 | 校长 | 1951年—1952年 |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建立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李瑞清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亲自书写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悉心主持下,学堂十分重视科学、国学、艺术,不仅延聘中外著名教师来校任教,还重视开设技能学科和实验,为学堂购置农场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农学博物科学生实地试验之用;设置画室及工场等设备,供图画手工科学生使用;购置仪器、药品,设实验室,供理化科学生实验用。
学堂教学成绩卓著,学生考试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为江南三省培养了第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等就是两江师范学堂早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民国时期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立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国8个传教会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并向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传教士发出倡议。1913年夏,由美国北长老会,北浸礼会,南、北卫理公会,基督会等各选3人,组成校董会,是年11月13日,校董会公推北长老会代表德本康夫人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校长。1914年11月教会的管理董事会正式通过以金陵女子大学名称代替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名称。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绣花巷李氏宅院为临时校址,招生开学。创建初校内设文、理两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4年秋,校内设英文、历史、社会学、数理、化学、生物、体育、医预科等9个系科。同时添设附属实验中学,作为毕业生实习教学场所。1927年增设国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选金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获博士学位的吴贻芳为校长。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准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散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办学。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全校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在校生达223人。金女院累计毕业生达994人。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 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江谦任职后,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来校任教务主任,聘留美教育学士陈容为学监主任。并聘前教育部视学袁希涛、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省教育会会长沈恩孚为评议员,为筹划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集思广益,商讨办学事项。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校徽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国立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是在南高师的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始设教育、心理、体育三系,1924年增设乡村教育系,以训练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学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为陶行知,1923年后由徐则陵(养秋)继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则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陆志韦教授;体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饶冰士。全科教师34人,其中曾获国外博、硕士学位的有13人,本国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师资力量十分雄厚。著名教授有徐则陵、陈鹤琴、陶行知、陆志韦、郑宗海、孟宪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国立东南大学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长,引发了风潮,持续三年之久。最终因正局动乱,被迫停办。1927年5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派员来校接收。
国立中央大学成立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抗日救国运动中的解散与整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进步师生在南京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动抗日救国运动,抗议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国各地来南京学生近万人联合举行总示威游行,中大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遭到残酷镇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珍珠桥惨案"。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重建中大后的教育学院
罗家伦就任中大校长后,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针是"安定、充实、发展"。他认定这三个目标去开展各项工作,使中大在国难深重之际有所发展。
根据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将教育学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会4个系改并为教育学系。自1933年起另设师资专修科,凡各学院毕业学生有志中等学校教员者,得在教育学系肄业一年,修习特定科目后,由学校给予证明。原有艺术教育科、艺术专修科改并为艺术科。体育专修科并入体育科。卫生教育专修科改为卫生教育科,学制由二年改为四年。理学院心理系与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合并为心理学系,隶属教育学院。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校务会议议决,核准教育学院试办教育实验所。5月,开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1936年6月,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持中学英语测验结束,历时4年,遍及10余省。接着,又开始研究高中数理化测试问题。其时教育学院的师资实力较强。有专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专任讲师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计教员60人。此外,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实验学校也有了扩充,有教员76人,助教4人。
抗战期间西迁重庆后的师范学院
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此时,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教育学院更名为师范学院后,除保留原教育学院系科外,增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体育和公民训育7个系。1939年5月,教育部长陈立夫视察中大,提出要师范学院筹建童子军专修科。至8月,师范学院已设有10个系、3个专修科。即: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博物、体育、艺术等系以及体育、史地、童子军等专修科。原心理学系改属理学院。?1944年9月。师范学院研究所,除原有心理学部外,增设教育学部。1945年7月14日,增设艺术学部。
1945年8月1日,为了在课程开设和师资上,节省人力、物力,经校行政会议通过,对师范学院一部分系科进行改并。公民训育系并入教育系;童子军专修科并入体育系;国文系并入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英语系并入文学院外国语文系;史地系分别并入文学院历史、地理系;数学系并入理学院数学系;理化系分别并入理学院物理、化学系;博物系分别并入理学院生物、博物系。至此,师范学院只保留教育、艺术、体育三系和附设体育专修科,此一体制一直延续到复员南京后。
师范学院从1938年至1945年,共四届毕业生,输送中等教育人才约500人,高级研究人才(研究生)10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自1937年至1945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在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学科研,在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及学校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的发展。
抗战胜利复员南京后的师范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吴有训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长。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师范学院设3个系、1个专修科。教育学系主任徐则陵(养秋);体育系主任江良规;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分绘画、音乐组;体育专修科主任由江良规兼任;师范学院院长为罗廷光(炳之)。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在体育馆,艺术系的音乐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绘画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学生377人;教师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师范学院设置管训部。聘教育系教授赵冕为主任。但因管训部之具体办法教育部迄未颁布,遂先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代替管训部之组织。同年,师范学院院长罗廷光(炳之)辞职,由徐养秋(则陵)继任。
建国以后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赵卓任军代表。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后,任命陈鹤琴为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教育学系、艺术学系(绘画组音乐组)、体育学系(含体育专修科)。有附属中学、四牌楼附小、丁家桥附小。师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愿生281人,合计607人、师范学院教职工79人(教员57人,职员7人,工友15人)。
在这期间,华东地区高校进行局部调整。1949年10月,上海国立师专、上海市立体专、上海市立幼专三校学生共300人并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学艺术组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10月,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
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设文法、师、理、工、农6个学院,共37个系。其中师范学院为5个系2个专修科,即:教育学系、幼稚教育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体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地理专修科。各学系毕业年限为四年,各专修科毕业年限为二年。
公立金陵大学诞生
1950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金。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下令冻结美国在中国的财产,并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根据政务院决定,发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16日,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校会议。会议期间,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托事部电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与托事部代表商谈津贴费事宜。金大师生通过决议,不予回复,表示与美国教会断绝一切关系。会后,金大与金女院进行酝酿协商,决定由政府接管,两校合并,改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1年5月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金大与金女院两校合并筹委会委员名单。1951年6月8日,华东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筹委会关于系科调整及招生计划。在两校合并后,仍设文、理、农三院共23个系、6个专修科、2个部。1951年8月6日,华东教育部批准金大与金女院合并方案,合并后仍名金陵大学。文学院设在原金女院校址,称金大宁部(宁海路);理、农学院设在原金大校址,称金大津部(天津路)。9月15日,华东教育部批准新的公立金陵大学由李方训,吴贻芳、戈福鼎、樊庆笙、陈中凡、陈纳逊、高觉敷以及其他教师、学生代表共1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李方训、吴贻芳为正副主任委员。两校合并后,教职工为397人,在校学生为716人。公立金陵大学至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结束。
南京师范学院的建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别于11、12月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纵翰民为副院长;任命高觉敷为教务长,胡颜立为总务长,熊子容为图书馆长。设立政治辅导处,白沙任主任。
南京师范学院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产为基础,拥有土地191亩,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学、办公用房为9448平方米,学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职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实验室4个,仪器700余件。图书馆藏书及资料11.7万余册。到1956年,教学、办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师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温室、洗衣房和浴室。图书馆藏书及资料25万余册。
195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为集中领导力量办好几个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则,南京师院与江苏师院相关系科进行调整。江苏师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术系科并入南京师院,南京师院的数学、物理系科并入江苏师院。调整后,南京师院设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八个系,中文、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五个专修科,并开办高师函授教育。
改革中继续发展
1960年南京师院根据中央关于高等师范学校必须成为教育革命的学校、文化科学知识质?量要迅速赶上综合性大学水平的指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这一时期,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校学生数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达3000人,还创办了多科性业余大学招生842人,举办了农业高中师训班等。
1965年,在句容设立南京师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学生在句容分部进行半耕半读。
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江苏教育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原南京艺术学院),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76年,南京体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从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3755人,学制为三年,为江苏省中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
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
2000年原化工部所属“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校容校貌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9957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4103平方米。
位于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的私立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建筑群是民国教育建筑遗存。金陵女子大学于1915年9月17日在南京绣花巷正式开学。1921年在陶谷购地10.6公顷(即10.6万平方米),聘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新校舍,由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2年动工,1923年建成100~600号楼。1924年建成700号楼。1934年建成图书馆、大礼堂。校园按东西轴向布置,平面对称,中心为大草坪。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100号楼又名中大楼,主体2层,下为接待厅,上为室内运动场,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现用途不变;200号楼为科学馆,主体2层,建筑面积1541平方米,现为国际交流学院;300号楼为文学馆,兼作行政楼,主体2层,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现为办公楼。400~700号楼为学生宿舍,主体2层,建筑面积皆为1151平方米,现400号为数学、计算机科学院,500号为外语学院,其余为办公楼。图书馆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现为华夏图书馆楼。大礼堂建筑面积1444平方米,兼作音乐教室,主体2层,现为教工活动中心。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近些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1项;在国 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5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第一单位),5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科研平台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农业部专业分析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
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各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4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
自然科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药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智能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江苏省能源系统过程转化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工程中心、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
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南京管理信息化工程中心、南京市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
部级:道德教育研究所、联合国农教中心、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级: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创新经济研究院、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司法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江苏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总量274万册,居江苏省高校第二位。馆藏文献种类覆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门类,馆藏文献学科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适应综合性大学的办学需要。?形成专业特色:五个学科的文献种量居全国大学图书馆前20位,其中,生物学科类(包括心理学)居第2,语言文字类居第8,文学类和教科文类同居第12,艺术类居第20。
国内出版的工具书基本上都有收藏;国外有影响的一些大型工具书也有收藏,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还有一些专业性的检索工具书。
古籍藏书12万余册,其中线装书11万余册,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190种、3000多册,其中孤本明末刊孚中道人的《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明天顺间刻本《宋学士文集》等,弥足珍贵。另有《四库全书》、民国时期教育学文献收藏、《方志丛书》等古籍影印精装本1万余册。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有13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江苏省高校之:电子资源建设正加快进行。南师大先后引进各类大型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70余种,内容覆盖文、史、哲、社科、心理学、理工、艺术等学科,实现了网络共享,读者可通过校园网进行检索、查阅。
学术期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校园文化
校歌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三江创业,校史峥嵘,薪火相继,前景恢宏!严谨朴实,唯真理是从,奋发奉献,青春永无穷!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培育英才,师范光荣,振兴中华,道远任重!展翅翱翱,向万里碧空,桃李芬芳,清誉满寰中!
南京师范大学 校门校徽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
校训
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提写校训的是书法家尉天池。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学校论坛
南京师范大学扬帆论坛是南京师范大学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网络协会负责论坛管理和维护,因采用实名制认证,论坛发展比较局限。 南京师范大学采月湖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民间论坛,域名采用的是南师英文缩写+bbs形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校科协负责论坛管理和维护。
其他信息
附属中学
南京师大附中是一所发展中的百年老校,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ISC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南京师大附中历史上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荟萃、名家云集、锐意改革的氛围使得附中教育根深叶茂,人才辈出。校友中既有顾作霖(瑞金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超(中共中央特派员)等革命先烈,也有严济慈、汪道涵、彭佩云、巴金、李国鼎等享誉世界的学者、科学家和政治家;不仅有人数位于全国普通高中前列的35名两院院士(如获得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等),也有著名歌唱家朱逢博、优秀足球评论员黄健翔、将被外国医生宣判脑死亡的台湾著名主持人刘海若从死神手中夺回的著名医生凌峰,当然更多的是数以万计默默无闻在各自岗位上为人类、为祖国作贡献的校友。历年来,附中学生不仅以高的升学率引人注目,更是以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赢得社会的赞誉。
历届英才
姓名 | 经历 | 事迹 |
---|---|---|
郭秉文 | 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 中国近代教育家。1896 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 年赴美国留学,获伍斯特大学理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博士学位。1915 年起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主要著作:《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
江,谦 | 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代表作:《绕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今《南京大学校歌》)。 |
李瑞清 | 任教 | 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美术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
陶行知 | 任教 |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诗人,民主战士 |
张大千 | 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 |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
徐悲鸿 | 任教 |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
陈之佛 | 任教 | 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 |
陈鹤琴 | 任教 |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91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
陈邦杰 | 任教 | 世界著名苔藓植物学家,中国苔藓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教育家。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中国藓类植物属志》。李旭旦中国地理学家。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 |
高觉敷 | 任教 |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主要著作:《教育大辞典》、《心理学史讲义》、《心理学史》、《现代心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名人传》、《教育心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心之发展》、《格式塔心理学》、《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中国心理学史》、《高觉敷心理学论文选》、《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
罗炳之 | 任教 | 著名现代教育家。1931年获硕士学位后,应国立中央大学之聘返国任该校教育学院副教授,翌年升为教授,兼教育社会系主任及本校实验学校(包括附中、附小)校长。1933年改任湖北教育学院院长。 |
李剑阁 | 1981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金公司)董事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洪银兴 | 1976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 | 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
刘明康 | 外国语学院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1987年获得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
张近东 |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 开创了“1200工程”、“3C模式”、“5315工程”、“3C+模式”、“旗舰店战略”、“后台战略”等系列经营管理创新模式,领导开发了全球领先的SAP/ERP系统。 |
朱成山 |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班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兼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会会长、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日本史学会、台湾问题研究会等学会理事。南京市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京好市民”等荣誉。 |
孟非 | 1992年9月就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 | 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 主持过的节目《南京零距离》《绝对唱响》《名师高徒》《非诚勿扰》。1971年10月出生于重庆市。 后就读于南京一中、三中、七中、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研究生专业。 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2007年、2008、2009年 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 2010年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
学校简介
概要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能源院)。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徐悲鸿、高觉敷、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据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介绍: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3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各1个,以及4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金奖,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所授荣誉
据学校官网介绍:“十一五”以来,学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授权专利35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9项(其中6项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4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1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内机构和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地址
随园校区: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邮政编码:210097
紫金校区:南京市板仓街78号,邮政编码:210042
仙林校区: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1号,邮政编码:210046
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学院
学院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三大学科均为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其中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8个博士学位点和14个硕士学位点,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0年学院顺利进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院众多的博硕士点和强有力的学科建设、实验室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拥有中国史、考古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世界史、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还有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社会保障硕士点。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社会发展学院的考古学、社会学、中国史、世界史等专业在全国高校排名分列第16、23、29、38名。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三个系,设有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五个本科专业(方向),设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社会发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3人,特聘教授1人,教师中70%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530人,硕士研究生284人,博士研究生23人。本科生历年保送或考取研究生比例达30 %。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就业适应面广是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培养的特色。目前社会发展学院正为建成国内一流学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