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发展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师范”最早出现于汉朝扬雄编著的《扬子法言》:“师者,人之模范也。”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就提出设立“师范斋”的设想,并疾呼:“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继承和发展了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创设了含“师范馆”在内的“京师大学堂”(1902年12月17日)。1923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式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晚清
成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前身)等一批师范学堂、馆,是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国后来许多著名大学的前身。它们的建设历程见证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发展。在此,以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为例,阐述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末甲午科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在南通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
大学建立
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中华民国建立,师范教育萌发期首先要提起的还是成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大学堂因大清新学制兴办,后因庚子之乱撤办。1902年1月10日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下设仕学馆和师范馆。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至1908年又改设独立的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前后实际存在了7年之久。共培养学生300多人。1898年—1908年期间因新学制的推动,国内兴起很多师范学堂、馆。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把师范教育单列系统,专门制定了初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办学宗旨、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入学要求、毕业效力义务、附属学堂等。京师优级师范学堂首先照章办理,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编制了课程,引进国外现代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种自然科学,编纂了各种教材,包括一部分中学教材。这些章程规制的确立,初步奠定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基础。
民国建立后
大学区制推行,师范教育曲折发展整合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系列的改造:延长修业年限、扩充学科专业、建立研究所、延聘优秀教师。1922年11月教育部批准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于是一所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终于在中华大地上矗起。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师范教育经过一番曲折。除北京高师外,其他五所高师或与普通大学合并,或停办。北京高师坚持师范教育方向,积极探讨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道路,充分论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价值,为北京高师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作好了准备。但是到1927年,北洋政府竟然借口经费困难将北京9所大学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又将北京9所国立大学及河北大学、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北洋大学等合并为北平大学。北师大与女师大师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护校运动。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1929年恢复独立。在此时期,国内许多院校也经历了整合、挫折,国内高等教育及师范教育发展艰难,留洋求学是为风尚。
1928年南京政府-1949年左右,师范教育新探索期国民党执政20余年各类教育几经周折,但是由于一大批国外求学有志之士的加入和实践,中国的教育还是保存了一定的实力,国内涌现一批大师级人才。中国师范教育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体系,加强教育。
解放后
师范教育的大步提升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师范教育。
1949年底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了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方案,1950年5月19日正式颁布了《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方面颁布的第一个法令性文件。《规程》全面规定了北师大的办学宗旨、教学原则、学生、教学组织、行政组织等问题,是全面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文件。
1951年,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大会确定:每一大行政区至少建立一所健全的师范学院,由大行政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现有的师范学院要加以整顿和巩固;大学中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独立设置为原则。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并于1952年7月16日公布试行。
195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高等师范教育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辅仁大学并入北师大,北大教育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与北师大教育系合并,但北师大也受到不小的损失。不少系科被调出单独设院,如音乐系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基础,体育系成为中央体育学院的前身,美工系扩建为艺术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归并入北大,还有不少著名的教师被调到中科院及其他高等院校。
195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议讨论了高等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学校设置和发展的五年计划;讨论了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师资培训和编译教材。
1953年-1959年,模仿苏联模式期,对中国师范教育有一定影响。
停滞期
1960年-1977年,国内师范教育停滞期。
发展期
1978年-至今,中国恢复高考,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28亿,录取人数约5386万。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中国教师队伍猛增。其中: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1983年,邓小平同志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探讨把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中国广大的城市乡村教育战线,急需大量的师范类人才,中国师范教育成为比较关键的人才输送环节。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也是江泽民同志首次确认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表述,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教育发展道路的准确定位,对近十多年来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培养和造就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一些师范大学已经或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大学转型。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中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中国师范教育承载着更多的梦想与希望。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并且提出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具体要求。师范教育再现她无穷的魅力与风采。
如今,中国已经有师范逾百所,各类高校开设师范专业的亦以千百计。师范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必将展现其更大的前途。
清朝官员
人物生平
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官至望江县知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廾九日生于大理赵州(今弥渡县寅街镇)莘野村,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安徽望江旅次。
师范少即博学,下笔千言立就。年二十一,以中该省乡试第二名入都,诸先达巨公虽咸叹为国士,卒不获遇。便挑补剑川学博。后以军功保授望江县知县。时值西南用兵,军事繁剧,州郡承应,恒惧不给,而先生以闲曹受当时知,委理州事,措施裕如,且出奇策济饷,一时赖之。及莅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复志在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士有长者,誉之如恐不及,岁损数百金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勤勤不倦。并搜刻望江先辈遗文,籍风后进。城内三十年未有通籍者,至是且相继登选。惜以疾去官,未尽展其才,士民哀之。
师范平慷慨有大节,重然诺。自幼倜傥多能,凡有关民生国计者,莫不考求实用。尤熟于水利边防事宜,指陈古今,悉中利害。晚成《滇系》百卷,固为研究西南舆地所必不可少之书,更睠睠于表章遗逸,多足订补史乘,盖合亭林、梨洲两先生之才识为一,非徒推方志善本已也。馀诗文集尚若干卷。
著作
《滇系》
师荔扉的一生,虽经历坎坷但饱览经史,遍历全国、又博闻强记,勤于著述。他的宏篇巨帙《滇系》等大量著述,是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他的诗是一部诗人成长史,南北交通史、社会生活史,而他的历史著作又恰似一部云南家乡的赞美诗。
《滇系》一书,共分十二系(类),40册,约45万字,全面、详尽载述有清嘉庆以前云南一省疆域、职官、事略、赋产、山川、人物、典故、艺文、土司、属类、旅途、杂载等。该书于1806年开始编纂,嘉庆13年(1808年)成书,计40册,约45万字,记述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
《滇系》一书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其中《滇南经费略论》、《滇省利弊》、《论钱法》、《缅事述略》、《征安南纪略》、《金沙江议》等篇,已收入《皇朝经世文编》中。此书在安徽望江县刻板印刷,姚鼐称此书为“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滇系》是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
墓葬
师范墓葬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坝下川东山寅街镇蔡家地村与干海子之间,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学士谷西阿题碑文,举人张登瀛作传。可惜在“文革”期间皆被彻底毁坏,墓碑全无。1991年,经师范后裔去台同胞师惇先生出资1万余元,重新修复了师范墓。墓高、宽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东,耸立于青松丛林之中。1983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立于弥渡县东山师氏祖茔的师范碑,即《师荔扉先生传》碑,记述了南诏大理区域的兴衰。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中国家。”文中的“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对元代大理区域社会生活的复苏是肯定的,因而聚焦三月街人们盛装华服,结队相携,信仰自由,买卖昌盛的和谐社会,正是诗人用意歌颂元代的反映。
师范墓联
贤里义乡留宦绩;
青山碧树葬诗人。
——题云南弥渡师范墓
由云龙(1877-?),字夔举,号定庵。云南姚安人。清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大理等五府一厅自治总理,旋又署理水昌府知府。后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云南教育司司长、政务厅长,并一度代理云南省长。1927年清史馆聘为名誉协修。雅好联对,著有《楹联录存》、《定庵楹联》等书。
基本简介
起源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的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在中国古文献中,所谓“师范”,意为“可以师法的的模范”。西汉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最早把“师范”二字并用的,见于《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内云:“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世人遂把教师职业的特征概括为“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老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后汉书·赵壹传》松皇甫规书:“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文心雕龙·才略评》云:“相好如书,师范屈宋。”意思是说司马相如下协作,便以屈原、宋玉为师范——学习的榜样。“师范”已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了。
现代“师范”一词,成为培养监视教师的学校,尽管名称不同,级别有异,意义仍是指培养“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人才的,由此可见,“师范”一词的深义,古今无异。
师范作为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最早起源于17、18世纪的法国和德国。
职前培训
分为各级师范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其中各级师范学校包括高等师范学校与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又分为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又分为普通中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院、系、班以及电视大学师范类院、系、班。
职后培训
分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形式)。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分为省级教育学院、地(市)级教育学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其他教育机构(形式)分为各级师范学校培训部、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函授部、师资培训班;电视大学卫星电视教育以及自学考试。
教育现状
教育成果
经过建国后五十余年励精图治,师范教育已是硕果累累。1999年至2006年,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4所;师专由110所减少到48所;中师由683所减少到199所;师范本科毕业生由5.3万增加到24.0万。
各级各类师范学校为中小学培养、培训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2006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43.8万人,其中小学教师558.8万、初中教师346.3万、高中教师138.7万。小学生师比下降到19.2∶1;初中生师比下降到17.4∶1;高中生师比18.1:1。城乡分布上,城市教师190.9万人;县镇338.2万人;农村514.7万人;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占到81.7%。
1997年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师院校14所,专业点125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师院校37所,专业点869个。1997年高师在校研究生1.19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0.5%(中高级45.8%)、7.7%、20.4%,比上年分别提高0.1、1.1、1.1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达到0.3%、4.6%、12.1%。农村学校具有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有较大提高,与城镇教师高级职务比例的差距逐步减小。一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正在迅速成长。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中国的师范教育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基础教育,她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费教育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六所师范院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国内高校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6所)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西南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湖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华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高校)
福建师范大学(省部共建高校)
西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高校)
江西师范大学(省部共建高校)
安徽师范大学(省部共建高校)
西华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