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友
巴登尼玛 |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科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四川省藏校客座教授 |
曹建华 |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宣部文艺界优秀专家,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副会长 |
慈鸿飞 |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长 |
杜平让 | 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岩彩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理事,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 |
冯锐 |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
方创琳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
韩经太 |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主编 |
侯向林 | 历任,《陇东报》,社编辑,庆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馆长 |
蹇长春 | 曾任《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主编、该校中文系主任及该校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知行学院中文系主任 |
李宝堂 | 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
李传永 |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李伟 | 上海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主讲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
李一平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美术家协会理事,庆阳市,美协主席 |
刘建设 |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 |
刘志坚 | 兰州大学教授,法制顾问,法学院院长,宪法与,行政法,研究所所长 |
莫晓松 |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动漫游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编审 |
权衡 |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宋圭武 |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唐慧安 | 兰州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硕士生导师 |
王飙 | 甘肃画院专业画家、创作研究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
王守义 | 《甘肃文艺》,《飞天》,杂志编辑,甘肃省文联,文学院,专业作家 |
解志熙 |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
杨永林 |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尹金凤 | 青海,广播经济频率,采访,编辑,主持 |
于培彦 | 宁夏理工学院,教授 |
张志斌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
张学忠 |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 |
朱庆,之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 |
王嘉毅 |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
陈学亨 | 原甘肃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
李希 | 辽宁省代省长,辽宁省委副书记 |
蔡国英 |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
罗笑虎 | 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常务副省长 |
吴德刚 |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
何西庆 | 海南省副省长 |
张津梁 |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原甘肃省省长助理,原兰州市市长 |
李沛文 |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原甘肃省政府秘书长 |
张生桢 | 甘肃省政府秘书长 |
石晶 | 甘肃省政协秘书长 |
李廉 |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都伟 | 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市长 |
贾超风 | 甘肃省体育工作一大队队员,曾获得2011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女子组冠军,2012北京国际马拉赛女子组冠军, |
严文科,黄伯荣,廖序东,吴海鹰 | 西北师大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 《现代汉语》主编 《现代汉语》主编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 |
上述表格校友资料来源于人物简介和西北师范大学校友会官方网站:
省部共建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在兰州签署共建西北师范大学协议。此举对促进甘肃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教育部部长周济,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政协主席陈学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市长张津梁,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周绪红,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中科院院士程国栋、薛群基等出席签约仪式。副省长郝远主持仪式。
签约仪式上,徐守盛和周济分别讲话,并在共建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教育部将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中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并对其改革、建设、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扶持;省政府将进一步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西北师范大学,在政策、经费、项目及建设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西北师范大学改革发展创造各种优良条件,使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成为立足甘肃、服务西部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
历史沿革
名称变革
1902.12.27——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西北师范大学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7.11——西安临时大学
1938.3——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9.9——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9.9——西北师范学院
1958.11——甘肃师范大学
1981.9——西北师范学院
1988.5——西北师范大学
校史综述
前身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她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发展
1908 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
西北师范大学1912 年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1931 年和 1952 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 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一百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大师生在 “ 五 ·四 ” 、 “ 一二 · 九 ” 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黄现璠、侯外庐、范文澜、钟敬文、启功、白寿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 20 余万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 “ 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 ” 的优良传统和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耀眼的篇章。
延读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西北师范大学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新的历史使命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
相关新闻
定西中和集团西北师大商学院实训基地揭牌
2013年10月27日,定西中和投资创业集团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隆重揭牌。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李长著、院长张永丽及全体员工,定西市教育局负责同志及中和集团相关负责人出席仪式。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和学校、定西中和教育港培训中心是西北师范大学、定西市政府与兰州中和投资创业集团于2012年引进的校地合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由兰州中和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4.4亿元进行建设,本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将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和学校及定西教育港培训中心打造成“全省现代化、生态化、人文化的省级示范性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和一流的教育综合培训机构。该项目于2013年开工建设。力争按计划于2014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校容校貌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36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9.58万平方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534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49万余册(盘)。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图书馆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积70多年的搜集和整理,典藏甚丰,其中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馆藏古籍线装书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总计有4827种,93584册,其中善本书527种,7003册。大型的丛书、类书种类比较齐全,有400多种。主要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正、续、三编,《四部备要》,《中国方志丛书》,《孔子文化大全》,《中华大藏经》,《道藏》,《敦煌宝藏》,《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近代史料丛刊》等。馆藏拓片581张、字画96幅。另外还保存了一批百年外文原版图书,20世纪初珍贵书刊,早期革命文献。
古籍善本书主要有明景泰七年(1456)内府刻本《御制饮膳正要》,明天顺元年(1457)蜀府大字本《增修埤雅广要》,明嘉靖六年(1527)吴郡陆采仿宋刻本《艺文类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绍兴山阴延福寺比丘刻本《敕修百丈清规》(国内孤本),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元善校刻本《合并字学集篇集韵》(存二十卷、全国只有江西省图书馆收藏),崇祯刻本《册府元龟》,陇人著作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空同先生集》,明万历八年(1580)刻本《赵浚谷先生文集》等。
百年外文原版图书馆藏最早的版本是1815年(德)《尼伯龙根之歌》(德国十三世纪英雄史诗),1819年出版的《天路历程》。另外还有牛津大学赠书、中华浸会神学院赠书、学校第一任校长李蒸赠书等。还有1819年版世界名著《莎士比亚著作》,1890年版马尔萨斯《人口论》等。
大学排名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六,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三。在武书连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前350名中名列第112名,2013中国大学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前100名中名列第八十七。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
【2012年师范类大学部分排名】
排名 | 大学名称 | 综合得分 | 声誉得分 |
1 | 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大学) | 68 | 82.6 |
2 | 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大学) | 62 | 75.1 |
3 | 东北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 | 49 | 64.6 |
4 | 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 | 48 | 66.4 |
5 | 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 | 43 | 57 |
6 | 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 | 41 | 60.6 |
首都师范大学 | 41 | 55.4 | |
8 | 湖南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 | 40 | 57.6 |
9 | 华南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 | 39 | 55.7 |
10 | 上海师范大学 | 38 | 58.7 |
11 | 福建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35 | 54.8 |
12 | 山东师范大学 | 34 | 51.6 |
西北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34 | 52.4 | |
14 | 浙江师范大学 | 33 | 51.6 |
15 | 安徽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32 | 51.8 |
辽宁师范大学 | 32 | 48.8 | |
17 | 广西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31 | 48.2 |
河北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31 | 48.7 | |
19 | 天津师范大学 | 30 | 52 |
20 | 江西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5 | -- |
21 | 云南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4 | -- |
杭州师范大学 | 24 | -- | |
徐州师范大学 | 24 | -- | |
河南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4 | -- | |
沈阳师范大学 | 24 | -- | |
26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23 | -- |
曲阜师范大学 | 23 | -- | |
28 | 重庆师范大学 | 22 | -- |
山西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2 | -- | |
四川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2 | -- | |
西华,师范大学 | 22 | -- | |
32 | 青海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1 | -- |
湖北师范学院 | 21 | -- | |
信阳师范学院 | 21 | -- | |
临沂师范学院 | 21 | -- | |
36 | 内蒙古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20 | -- |
郑州师范学院 | 20 | -- | |
绍兴文理学院 | 20 | -- | |
赣南师范学院 | 20 | -- | |
40 | 太原师范学院 | 19 | -- |
海南师范大学 | 19 | -- | |
新疆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19 | -- | |
吉林师范大学 | 19 | -- | |
淮北师范大学 | 19 | -- | |
广西师范学院 | 19 | -- | |
盐城师范学院 | 19 | -- | |
淮阴师范学院 | 19 | -- | |
48 | 洛阳师范学院 | 18 | --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 18 | -- |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18 | -- | |
沧州师范学院 | 18 | -- | |
衡阳师范学院 | 18 | -- |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 18 | -- |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18 | -- | |
贵州师范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 18 | -- |
学校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之一。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49个系、2个教学部、160个教学科研中心(所)、41个实验室(部),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省级重点学科、34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人才培训中心”、“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汉语国际推广中心”、“甘肃省教育发展研究院”、“西部资源应用研究院”、“西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
学校办学资源丰富,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1982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 法学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在职攻读硕士学位,70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8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52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00余人,普通本科学生1690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2700余人。连续五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
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支持高校,学校将在硬件、师资、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和投入。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9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58年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 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8万余人。
西北师范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始建于1902年。一百年时光荏苒,西北师范大学从初创、发展,到辗转流徙,再到壮大腾飞,几经磨难,与近现代中国一起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西北师范大学以她海纳百川的气概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诚,吸引了无数的鸿儒硕学执鞭杏坛;辐辏而至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接受科学与民主的洗礼,然后又回到全国各地,或入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亲自执鞭故里,为国家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
截至2013年,学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论文数量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79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7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2007年该校被SCIE收录论文170篇,其中,被SCI收录109篇,被EI收录论文78篇,被ISTP收录论文7篇。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765种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08篇。
截至2008年,历年发表被SCI收录论文在 2008年被国际引用246篇、536次。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868种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496篇,论文被引用1066次。
学校主办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主要学术期刊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化教育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学报》、《丝绸之路》等。
研究机构
截止到2013年9月,学校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26个,其中,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创新研究群体2个,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160个教学科研中心(所)、41个实验室(部),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布
序号 | 基地中心名称 | 基地类型 |
1 |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2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研究中心 |
3 |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 | 教育部培训基地 |
4 | 甘肃教育发展研究院 | 省级研究中心 |
5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全国高校古委会研究所 |
6 | 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 省级研究中心 |
7 | 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 | 省级研究中心 |
8 | 甘肃省地方性法规评价中心 | 省级,评价中心 |
9 | 西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10 |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11 |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12 | 甘肃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中心 | 省级研究中心 |
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典藏甚丰,其中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馆藏古籍线装书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总计有4827种,93584册,其中善本书527种,7003册。大型的丛书、类书种类比较齐全,有400多种。馆藏拓片581张、字画96幅。另外还保存了一批百年外文原版图书,20世纪初珍贵书刊,早期革命文献。
学术交流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莫斯科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台北教育大学、新竹教育大学、佛光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主要学术期刊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化教育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学报》、《丝绸之路》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双月刊,迄今共出版36卷156期。主要开设有中外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西北史地、教育学、美学、西部文化、敦煌学、民族学、艺术学等栏目,具有明显的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特色。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一级期刊",1996年被列入国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社科类"一级名牌期刊"、"首届全国社科双十佳学报",2000年入编CSSCI-1998来源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刊发论文转载和二次文献使用率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中稳居前20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为综合科学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15日出版。主要刊登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论文。本刊多年来一直作为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为国际和国内一些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的源期刊。曾获中宣部、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并多次获教育部和甘肃省优秀科技刊奖。在学术界和科技期刊界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电化教育研究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权威刊物,荣获"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的赞誉,读者遍及国内外。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教育类国家级学术刊物第9位,2000年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同年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列为"CSSCI"来源期刊。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1999年起由原来的自办刊物《函授通讯》改名为《西北成人教育学报》正式出版发行。以宣传有关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探讨成人教育理论、指导学员自学和答疑等为办刊宗旨,突出学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开设有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指南、基础教育研究、学员论坛等栏目。经过近3年的努力,已在西北地区以及全国成人高校产生良好影响。
丝绸之路
综合性文化月刊,创刊于1992年9月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展示西部开发风采为宗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2001年入选全国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加大对外宣传西部、宣传甘肃的力度,英文版《丝绸之路》正在筹办之中。
数学教学研究
创刊于1982年,由甘肃省数学学会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编辑出版。该刊以中等学校数学教师为主要对象,以研究数学教学为主要方向,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和资料性,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定期举办有关中学教学改革和科研的座谈会、讲座和经验交流会,为甘肃培养了一批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骨干。曾获甘肃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当代教育与文化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当代教育与文化》创刊号于2009年1月出版发行。
《当代教育与文化》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中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问题意识,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研究并进的学术定位,以良好的学术规范、品质和求真务实的学术追求推动当代教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当代教育与文化》以创办导向正确、特色鲜明、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文化精品期刊为目标。本刊广纳教育名家、提携学术新秀,努力刊发具有创新价值的教育成果。
《当代教育与文化》主要围绕西部教育发展设置选题与栏目。杂志主要刊载西部地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注重刊载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设置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西部教育研究,农村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学术动态,热点聚焦,校长论坛等栏目。
所获荣誉
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
校徽
西北师大校徽标志物为“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木铎”是以一直作为西北师大的校徽标志物。“木铎金声一百年”,2002年9月8日,西北师范大学迎来百年华诞。
校训
【知术欲圆 行旨须直】
校训校徽这是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黎锦熙先生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智欲圆,行欲方”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见于文子《通玄真经》卷七微明篇记载老子的一段话: 凡人之道,智欲圆,行欲方。
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 故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知术欲圆,是指在求知识、做学问这类智能活动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灵活,方法要多样,活泼生动、触类旁通,如长河落日一般,玲珑剔透、丰满圆润。
行旨须直,是指行为举止和生活旨趣要端庄、正直、正派,在为人处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烟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间,别无旁骛,特立独行,透现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气。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从为学、做人两方面提出了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体现着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追求,是学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校风和“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独特展现。
校歌
《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
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 这儿鲜花朵朵 绿树行行
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 这儿歌声阵阵 书声朗朗
在花丛的浓荫之中 智慧的春光在荡漾 知识的青春在流淌
啊啊啊……你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
你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
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 这儿鲜花朵朵 绿树行行
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 这儿歌声阵阵 书声朗朗
在歌声和书声之中 青春的理想在闪亮 慈祥的乐章在回响
啊啊啊……你的精神鼓励我们奔向远方
你的精神鼓舞我们奔向远方
奔向 远方
学院领导
西北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刘 基
校长:刘仲奎
党委副书记:于树青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卫国
党委常委、副校长:万明钢
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玉泉
党委常委、副校长:丁虎生
党委常委、副校长:田 澍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47人,其中专任教师1303人,教授(研究员)29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16人。专任教师中,410人具有博士学位,624人具有硕士学位。
现有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01人,硕士生导师69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8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62人。学校还聘请了38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0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院设置
截止到2013年9月,学校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2个孔子学院。
门类 | 部门 | ||
---|---|---|---|
文科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 |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 |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 ||
艺体 |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
理工科 |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 |||
其它 |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独立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设置
哲学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法学 | ||
社会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技术学 | 学前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育学 |
历史学 | 体育教育 | 运动训练 | 汉语言,文学 | 阿拉伯语 | 俄语 |
日语 | 翻译 | 英语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地理科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生物科学 | 生物技术 | 应用心理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 | 电子信息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联网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药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行政管理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旅游管理 | 酒店管理 | 音乐表演 | 音乐学 |
舞蹈表演 | 舞蹈学 | 广播电视,编导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动画 | 美术学 |
绘画 | 视觉传达设计 | 环境设计 | 数字媒体艺术 | 新闻学 |
重点学院
传媒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前身为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电化教育系于1984年在全国率先招收两年制电化教育专业专科生,1986年经教育部审批,增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5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教育技术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学校批准,在原电化教育系的基础上组建了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为我国五个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之一,是西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独立申报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学院与中教科技合作建立学校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增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07年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2年5月,传媒学院成立。学院以“传媒六艺”(礼、乐、摄、制、书、说)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的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创意素质、编导设计能力、新闻采编水平和传播沟通技巧,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媒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乐于教书育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2人。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33名,兼职硕导均为国内知名人士和业界精英。
传媒学院是一所文理兼收、以艺术见长、重视文化传统教育的学院。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4个本科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方向)1个专业方向。传媒学院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编导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和动画系等4个系,1个实验中心。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新闻传播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00余名,硕士研究生90余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是西北师范大学创办最早、实力最强的理工学院之一。学院现设有物理系、材料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实验中心四个教学单位,设有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和信息技术研究所五个研究单位。学院现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段时间在其下含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等5个二级学科方向招生),电子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点,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物理学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并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建有“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和基础物理实验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视野宽、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73人,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4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9人,留学回国人员15人。
经济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发端于1983年成立的经济系,2000年在经济系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2001年甘肃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绝大多数专业和师资整体并入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学校机构改革中在原经济管理学院调整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学院。
学院现有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统计学系、财政与金融学系4个系;有甘肃省软科学中心、统计调查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财政与税务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所、经济模拟实验中心、资料中心8个基层学术组织和人才培养实践实训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富有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16人(兼职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28人,硕士生导师2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6.5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95%。
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位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位点;拥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4个本科专业,全部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各类学生17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35人,本科生1319人,成人本科生200余人。
文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939年8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建立,国文系就是独立设置的系科之一。1950年12月,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国文系改称中国语文系。1959年1月,院系调整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兰州艺术学院中文系全体教师并入中文系。1977年后,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完善,高等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中文系的面貌也焕然一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赵逵夫教授任中文系主任期间,在中文学科基础上,又先后开设文秘教育(1993年招生、2000年设立秘书学系)、新闻学(2002年招生、2012年并入传媒学院)、对外汉语教学(1993年设立“教学中心”,1994年招生,2007年成立对外汉语系、2012年整合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三个新专业。2000年9月,为了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中文系与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北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合并,成立文学院,2008年改称文史学院,2012年6月,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专业调整,以中文系、秘书学系为教学主体,以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北师大西北文化研究所、西北师大国学中心等为科研平台重新组建了文学院。
自1942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搬迁至兰州以后,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先后在中文系和文学院任教,黎锦熙、何士骥、谭戒甫、刘朴、刘文炳、易君左、罗根泽、于赓虞、焦菊隐、李辰冬、王汝弼、李嘉言、张舜徽、叶丁易、冯国瑞、赵荫棠、徐褐夫(徐行)、沈心芜、舒连景、杨伯峻、郑文、匡扶、尤炳圻、彭铎、廖可兑、郭晋稀、唐祈、吴福熙、张文熊、支克坚、孙克恒等先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已退休的李鼎文、叶萌、陈涌、霍旭东、蹇长春、万嵩、乔先知、李树凯、季成家、胡大浚、张明廉等先生仍然关注着文学院的进步,为文学院的发展献言献策。黎锦熙、何士骥、徐褐夫、傅恒书、彭铎、胡大浚、蹇长春、赵逵夫、彭金山等先生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为中文系、文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批年轻的学人加入到文学院的队伍中,共同浇灌着文学院这棵参天大树。几代人辛勤耕耘,老中青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健求实、锐意进取的学术传统。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文学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既能坚守学术家园,又能注重现实关怀,成为独树一帜的“陇上毓苑”。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识渊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业教师58人,教辅行政人员9人。专业教师中教授15人(其中8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学位者28人,在职在读博士2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赵逵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韩高年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4人。以博士为主体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建构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和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文学院已建成《中国古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美学》、《写作》、《古代汉语》、《新时期文学研究》等6门甘肃省精品课程,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体、辐射选修课程的精品课程体系。与精品课程建设相伴随,文学院也及时推进教学改革。由众多教师参与的《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于2011年获得了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文学院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教育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是西北师范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1996年由原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合并组建的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6月学院更名为教育学院。学院有4系、4所、4中心:教育系、心理系、学前教育系、教育管理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这中心、资料中心、实验中心等十二个教学研究机构。其中2000年成立的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在全国八所师范大学设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指导中心之一;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该研究基地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人文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在全国大学学科排名中,教育学院一直在前十名。
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院现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有一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有十个硕士学位点---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有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高校教师、教育硕士和农村教育硕士;有五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公共事业管理;有三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学前艺术、教育管理、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
几十年来,在中国的西部、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学院始终保持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显示其地方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能力同时又为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学院的教育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术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劳作专修科,设立于1939年,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所设18个学院之一。1949年11月,西北师范学院为适应国家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原三年制的劳作专修科,改建为四年制的艺术系,当时是我国师范院校中最早设立美术专业的五所院校之一,首任系主任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担任。在后来的岁月里,学院在名称和设置上几经变迁。1996年,学校在原美术系和音乐系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2006年1月,成立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0多年来,先后有吕斯百、常书鸿、洪毅然、刘文清、方匀、韩天眷、汪岳云、黄胄、陈兴华、张阶平、杨鸣山等多位艺术大师在这里辛勤耕耘,为学院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甘肃乃至西北和全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学院现设有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实践教学部、敦煌艺术研究中心、图书资料管理中心等内设机构,有美术教育、中国画、油画、版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多个本科专业方向,具有艺术学、美术学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中国画艺术研究、油画艺术研究、美术理论研究、传统美术研究、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整体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在46名专业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5人。全院现有研究生近100人,本科生500余人。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教育部设立的十一所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之一,在《人民网》公布的2002年中国大学艺术学科总排名中名列第19位,在师范院校中名列第4位。
外国语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校最大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1939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城固,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同年设立英语系,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甘肃兰州,1950年学校撤消英语系,改设俄语教研组;1958年恢复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改名外语系。1999年12月学校进行院系机构改革,将原外语系与公共外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依托西北师范大学优良的师范教育和民族教育传统,充分打造基础教育外语教学和民族教育外语教学并重的办学特色,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现有教职工154人,专任教师132人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78人;在校本科学生1200多名,各类研究生400多名。学院下设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翻译系、公共外语教学部、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研究所、外语培训中心、外语教育技术中心等内设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四个本科专业;有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硕士点,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俄语语言学八个研究方向,同时还有英语教学论、俄语教学论两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及教育硕士招生方向,英语教学论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法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前身为 1953 年 8 月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1959 年 3 月成立政治教育系,后几易其名,分别为政史系、政治系、政法系,于 2000 年 10 月 由原政法系和马列教学部合并组建 政法学院。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标志着法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阶段。学院现已建立法学专业和民商法专业方向的本科培养体系,设立民商经济法、法律两个教学系,形成了完备的法学培养机制。学院现有教职工 42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5人,校外兼职教授12人; 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师入选甘肃省“ 555 ”创新人才工程、2名教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3人担任全国法学一级学术团体理事,5人担任省级法学学术机构副会长、常务理事,1人担任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4人担任甘肃省人大特邀地方立法研究员,2人担任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1人担任兰州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1人担任民族法学会会员并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法学学科现为甘肃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具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已在法学理论、民商法、诉讼法、宪法与行政法和刑法五个学科培养研究生。学院现有甘肃省人大批准成立的省级研究机构“甘肃省地方性法规评价中心”,学校批准成立的“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法律与公共政策咨询中心”和“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所”、“西方法政传统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所)。
学院人才培养注重法律专业基础的夯实与实践技能培训,注重学生法律思维及法律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法律职业伦理和国际化视野的养成,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适应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2012年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学本科生过关率为46.9%,A证过关率达到31.3%,远高于全国司法资格考试过关率。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科,其后发展成为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时期随学校西迁至陕西,后来再次西迁至兰州,成为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2000年成立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悠久的办学历史】
先后有著名地理教育家邹豹君、万方祥、傅角今、庐村焦北辰、魏文泽、刘仲瑜、董文朗、李宗芳、王琪生、郑宝喜、孙永清、黄大燊、陈仲全、董宏儒、詹启仁、向传璧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执教于此。这些地理教育先贤,为地理专业的办学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形成了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树立了教书育人的良好学风,培养了大批地理专业人才,为中国现代地理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雄厚的师资队伍】
以程国栋院士领衔的教职员工7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后5人,博士26人(含在读博士9人),硕士19人。学院教师主(参)编国家部委和地方组织的各类教材、专著20余册(部),发表论文350余篇,承担的国家、省级项目60多项,获厅局级以上奖励10余项。学院教师长期致力于地理与环境科学教育、国土开发整治、区域发展与管理、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荒漠化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脆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领域的研究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学院院系】
现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个博士学位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6个硕士学位点,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现有在读普通本科生115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6人,博士研究生16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0余人。
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与资源学、地理信息学等四个系,拥有GIS开发应用研究中心、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研究院、西北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实验中心、图书信息资料中心等多个机构,具有测绘资质、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土地利用规划资质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资质。
【挂靠在学院的专业学会】
学院是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地理学会挂靠单位,亦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以及甘肃省测绘学会、遥感学会、气象学会、土地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理事单位。
是中国地理学会下属的省级地方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省广大地理工作者开展地理科学研究、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地理科学知识,为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学会下设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自然地理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图与GIS专业委员会、中学地理教学与科普宣传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李吉均院士;理事长:石培基教授。
【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
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下属的专业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定位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西部地区,组织广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主要围绕生态经济当前国际研究的几大热点和前沿领域,开展西部寒区与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生态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理事长;程国栋院士。
【学院成就】
生态经济学科先后被评为2002—200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专业被评为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人文地理学专业被评为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地理学居第10位。
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创办的学术期刊】
主办有甘肃省科技厅核准科技期刊《资源环境与发展》和《生态经济学报》两个学术刊物及学生刊物《北极星》。
《生态经济学报》 全面反映、报道生态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热点与前缘、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应用实践和进展情况。为2003年1月创刊的综合性学报。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连续性内部刊物(季刊)。主编:程国栋院士。
《资源环境与发展》 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探讨国家和地区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学术与政策问题。为2000年创刊学术期刊,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连续性内部刊物(季刊)。主编:赵军教授。
《北极星》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分团委主办、面向省内高校交流。集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是大学生们抒发感情、发表学术见解的阵地。创办于1991年4月,原名《青年之友》,后更名为《青年之声》,从第十三期改为现名《北极星》。主要有“团学建设”、“校园长廊”、“地理人”、“学术论坛”、“星河灿烂”等栏目。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览表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所在学院 | 学科带头人 | 学科批准时间 | 学科批准部门 |
040102 | 课程与教学论 | 教育学院 | 王嘉毅 | 2007年11月19日 | 教育部 |
050105 | 中国古代文学 | 文学院 | 赵逵夫 | 2007年11月19日 | 教育部 |
西北师范大学2006-2010年度省级重点学科一览表
序号 | 学科门类 | 学科名称 | 学科级别 | 学科带头人 | 所属学院 |
1 | 法学 | 社会学 | 1 | 王宗礼 | 政法学院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 陈晓龙 | 政法学院 | |
3 | 教育学 | 教育学 | 1 | 万明钢 | 教育学院 |
4 | 体育学 | 1 | 魏争光 | 体育学院 | |
5 | 心理学 | 1 | 周爱保,王沛 | 教育学院 | |
6 | 教育技术学 | 2 | 杨改学 | 教传学院 | |
7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1 | 伏俊琏 | 文学院 |
8 | 艺术学 | 1 | 张君仁 | 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 |
9 | 英语语言文学 | 2 | 姜秋霞 | 外语学院 | |
10 | 历史学 | 历史学 | 1 | 田澍 | 文学院 |
11 | 理学 | 基础数学 | 2 | 马如云 | 数信学院 |
12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2 | 董晨钟 | 物电学院 | |
13 | 化学 | 1 | 雷自强 | 化工学院 | |
14 | 生态经济学 | 交叉 | 程国栋 | 地环,学院 | |
15 | 自然地理学 | 2 | 张明军 | 地环学院 | |
16 | 人文地理学 | 2 | 石培基 | 地环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2006-2010年度校级重点学科一览表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级别 | 学科带头人 | 学科类型 | 所在学院 | 备注 |
1 | 教育学 | 1 | 万明钢 | A类 | 教育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2 | 中国语言文学 | 1 | 伏俊琏 | A类 | 文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3 | 化学 | 1 | 雷自强 | A类 | 化工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4 | 地理学 | 1 | 石培基 | A类 | 地环学院 | 含两个省级重点学科 |
5 | 心理学 | 1 | 周爱保,王沛 | B类 | 教育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6 | 历史学 | 1 | 田澍 | B类 | 文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7 | 社会学 | 1 | 王宗礼 | B类 | 政法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8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 陈晓龙 | B类 | 政法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9 | 英语语言文学 | 2 | 姜秋霞 | B类 | 外语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0 | 艺术学 | 1 | 张君仁 | B类 | 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1 | 体育学 | 1 | 魏争光 | B类 | 体育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2 | 教育技术学 | 2 | 杨改学 | B类 | 教传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3 | 生态经济学 | 交叉 | 程国栋 | B类 | 地环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4 | 数学 | 1 | 马如云 | B类 | 数信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5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2 | 董晨钟 | B类 | 物电学院 | 省级重点学科 |
16 | 应用经济学 | 2 | 李兴江 | C类 | 经管学院 | |
17 | 应用物理 | 2 | 段文山 | C类 | 物电学院 | |
18 | 植物学 | 2 | 孙坤 | C类 | 生命学院 | |
19 | 网络计算 | 2 | 冯百明 | C类 | 数信学院 | |
20 | 旅游管理 | 2 | 王三北 | C类 | 旅游学院 |
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牢固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级教育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美学、写作学、语文教育学与教育技能等。修业年限: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类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概率与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学、数学教学论等。修业年限: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