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际交流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世界五大船级社等国际上100多所知名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现有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本科学生478人,首届合作教育毕业生34人全部在澳大利亚就业或攻读研究生。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有计划地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创新基地

青岛校区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项目位于青岛大学城,占地1300 亩,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80 万平方米,设有1.5公里海岸线和码头,规划建设教育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产业基地、产业孵化基地、软件研发基地及与船海相关的各项试验基地等功能设施,设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工信部与海军装备部共建2个),办学规模1.2万人。项目建成后,将对山东半岛海洋能源开发利用、船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深远海工程技术、数字新传媒技术的发展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将实施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总建设周期5年,建成后办学规模将超过12000人。

江北科技创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北科技创新园计划占地约18万平方米(27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创新园计划由应用技术研究基地、工程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实验基地四个主要功能分区组成,依托大学现有的科研优势和技术资源,将建设居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地位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船舶动力工程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系统建模仿真研究院等,借助科技园的产业平台,建设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聚集区,充分发挥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家大学科技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园区占地7.6万平方米(114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4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

科技园园区由四部分组成:以科技大厦为主体的孵化创业中心;以哈尔滨软件园为主体的科技产品研发中心;以船舶电子大世界为主体的科技产品交易中心;以省博士后公寓为代表的精英聚居园区。科技园内的哈尔滨软件园、省博士后工作站及电子大市场独具特色。全国唯一一个大学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就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据学校官网资料,哈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入驻企业110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是哈尔滨最大的IT集散地,为哈尔滨市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万个,带动就业近5万人。科技园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良好的前景为园区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领航高科技,创造新生活”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永恒的主题。

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徽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任第一任校长。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及“政治上不合格”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8月通过立项审核,进入“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27所高校行列;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并由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四方共建。

学校占地面积12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5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软件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外语系、工程训练中心、体育军事训练部等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234万册。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整体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本科专业54个(其中3个未招生),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涉及7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为国防重点学科,流体力学等28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等3个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自动化等14个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3064人,其中专任教师1707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55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26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现有各类在校生23517人,其中本科生13705人,各类研究生73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46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2321人。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现有海军国防生600余人。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学生近3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百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称号。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一支重要依托力量。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十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高端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0余项。2008年到校科技经费超过5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北达科他州立大学、韩国金乌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现有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本科学生478人,首届合作教育毕业生34人全部在澳大利亚就业或攻读研究生。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有计划地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系统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大中型企业的院士、教授、厂长、所长及劳动模范,以及一大批科技和管理专家,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06年,学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传承历史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55年来,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奋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形成了“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电子杂志

《先声》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先声学社主办利用iebook?超级精灵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制作的内部交流简报的再编精选电子特辑,以先声学社文库为基础的季度性电子刊物。

《先声》是一本试图搭建大学生前沿知识交流和智慧共享之平台的学术性电子杂志,为大学生提供日常学习交流的便捷平台。分享你的智慧,探索未知的世界。

领导题词

哈尔滨工程大学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到哈工程大学,学校的发展历经改建、分建、调整及归属变更等多次重大变化。无论是在哈军工创建阶段,还是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集中体现在学校的训词、题词和贺信中,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国内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

哈军工的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大典,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毛泽东主席亲颁训词,并为学院院报题写报名“工学”。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及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中央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祝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在共和国领袖和将帅们的关怀与期望中诞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时期是学校艰苦创业、在困境中堀起的阶段,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题写院名,徐向前元帅、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建院三十周年题词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岚清、刘华清以及各级领导都对学院发展建设给予关怀与指导,并欣然为建院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亲笔题词祝贺,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期是学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快速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 邦国等3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中船总公司等部委集团主要领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先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陈庚大将夫人傅涯女士、哈军工老领导刘居英、老校友等纷纷为建校五十周年发贺信或题词祝贺,对学校五十年的辉煌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校园荣誉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着力培养高素质打造一流的工程的创新型人才,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该校学生近3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4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操场

%以上。连续多年位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继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得“优秀”评价。

截至2011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300余名共和国将军,100多名省部级以上干部,40余名两院院士,7名世界500强的掌门人(董事长、总经理),40余名高校校长、副校长以上领导,2000多名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领军人物,数万名科学技术人才。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荣誉。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中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中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0年科技经费(到款)6.4亿元(总量全国第17,人均全国第5),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科技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

学校秉承“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职称结构:学校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94人。其中正高职称427人,副高职称560人,占师资总数的55.02%。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历结构: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959人,占师资总数的53.4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650人,占师资总数的91.98%。

年龄结构:为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学校加大了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力度,每年有大批博士等中青年人才来校工作,师资队伍逐步年轻化。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7.53%,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47.21%。

学缘结构: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缘结构,学校积极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接收重点高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师资队伍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学缘结构合理。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为1,008人,占师资总数的56.19%。

教师中有院士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8人,聘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15人,柔性引进海内外专家学者40余名,兼职(客座)教授250余人。

院系部所

大学设有22个二级学院、部、中心,分别是: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外语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军事训练部、工程训练中心、创业教育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首批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设计”两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设计艺术学”5个二级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4个二级博士授权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学院还拥有“机械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点和“机械设计及理论”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重点本科专业。机电工程学院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其中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是国家CAD培训网络的培训基地。在学校“211工程”建设中,有两个学科方向得到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持。

学院共有12个实验室,总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总金额3000余万元,其中,CIMS研究中心是省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加工技术实验室为部级重点实验室、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外语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教务部外语教研室,历经哈尔滨工程学院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1966-1970年),于1987年在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第一、第二教研室基础上组建外语系。1978年招收国内首届英语师资班学员,1985年招收首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招收首届“科技英语”本科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外语系目前已拥有一个“英语”本科专业和两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1998年)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6年)。

外语系除承担本系英语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外,同时还承担全校2万余名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英、俄、日、德、法和韩语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语系教学条件一流,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多媒体语言实验中心(共912)、多媒体教师备课中心(48座)、学术报告厅(192座)、外语电台、CAI工作室及图书资料室等条件设施,为我校外语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科建设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

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创新引智基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有5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分别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哈尔滨工程大学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

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别是: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有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分别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软件工程;设计学。

学科排名

在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共有23个学科参与评估。其中,2个学科排在前5位(含,下同),4个学科排在前10位,9个学科排在前20位,15个学科排在前30位,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在第2位,核科学与技术排在第5位,系统科学排在第7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在第8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情况
部分学科此次未参与评估取上一轮学科评估成绩
全国排名学科代码学科名称
2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
50827核科学与技术
70711系统科学
80825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7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17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
180807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200803光学工程
20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210808电气工程
220831生物医学工程
240801力学
24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270303社会学
290802机械工程
33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3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340835软件工程
341305设计学
390305马克思主意理论
41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420403体育学
520502外国语言文学

院系设置

船舶工程学院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水声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防教育学院

软件学院

外语系

体育军事训练部

工程训练中心

国际大学生文化教育素质基地

两院院士

杨士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用水声电子专家

廖振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波动理论专家

徐玉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

王仲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

孙玉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舰船核动力、核反应堆工程专家

闻学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舰船燃气轮机专家

邢球痕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陆 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能核物理专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参建/理事单位]

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111"工程]

深海工程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111"工程]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类]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传媒类]

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类]

学校层次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汇集了陆、海、核、空、天、导弹等诸多兵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校。

1953年苏联对华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入选高校。 1956年国务院确立的首批4所重点大学之一。   1959年教育部确立的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教育部64所重点大学之一。

1978年教育部88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

1993年国家拟重点建设的首批10所211高校之一。

1995年国家拟重点建设的首批15所211高校之一。

1996年8月通过立项审核(非预审)的首批27所211大学之一。

2002年“国防985”三所大学之一(投资10亿,并按教育部985标准建设)。

2002年教育部54所研究生院之一(后又增加2所)。

2008年进入教育部“985平台”高校之一(拨款9000万/年)。

2011年进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的15所大学之一。

2011年进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11所大学之一。

2011年进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的11所大学之一。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之一,是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院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行评审权和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审权,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是我国舰船领域、核工程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校容校貌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坐落于校园东部,紧邻教学、科研和实验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整个建筑以方形中部主体为中心、两侧圆弧形配楼为辅,形成东西两翼对称式布局;其建筑风格既秉承了建成于“哈军工”时期的校园主体建筑群所独有的沉稳厚重的风格,又融入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元素。

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另外,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物理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并重。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实现了综合性、特色性的馆藏体。

知名人物

历任领导

陈赓(开国大将、黄埔三杰、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

[1953.9-1958.1]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

[1953.9-1961.3]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谢有法(开国中将、原华野东线兵团政治部主任)

[1958.1-1966.4]军事工程学院政委

刘居英(开国少将,一二·九学 生 运动领袖,原铁道兵副司令员、海军政治部主任)

[1961.7-1966.4]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1966.4-1970.8] 哈尔滨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林毅(1964年少将,原东风导弹基地[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

[1971.11-197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

[1971.9-197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卓明(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长)

[1970.8-1971.9]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4.12-1975.5]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5.5-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冯捷(原129师53团党总支书记、二野军政大学政治处副主任)

[1980.2-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1983.6-198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邓三瑞(中国潜艇之父,八十年代曾任联合国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成员)

[1983.6-198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黄绍(原新四军军医所所长)

[1987.6-199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陈大炎(60年代任东风113号歼击机翼面设计组组长、中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主要参研专家)

[1991.5-1995.3]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吴德明(乌克兰造船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8.10-1994.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1994.5-1997.12]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钱秋珊(水下声纳信号处理专家,原上海船舶工业总公司党委书记)

[1984.12-198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1987.6-1988.10]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邱长华(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科协副主席、黑龙江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1995.3-1996.6]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6.6-1999.8]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1997.12-2004.6]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王树权(原国防科工委财务司司长、国防科工委副秘书长,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2004.06-2008.2]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谷焕民,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校长

刘志刚,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高晚欣,负责党政办和校友工作、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教育工会与教代会、医疗服务工作。协助党委书记负责组织、党建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魏潾,负责宣传、统战、学生工作、共青团、招生就业、人民武装工作。

纪委书记

杨志宏,负责纪检监察、离退休、机关党委工作。协助校长负责审计工作。

副校长

杨德森,负责本科生教育教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国际合作教育、继续教育工作、体育工作。

夏桂华,负责科学研究、保密工作、档案工作、期刊工作。

姚郁,负责发展计划、基本建设、校园信息化工作。协助校长负责财务工作。

杨冶,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国有资产、实验室管理工作、图书工作。

知名校友

国防、军队代表:

国家军委副主席 徐才厚 上将;

二炮政委 彭小枫 上将;

总后勤部 部长 廖锡龙 上将;

总政治部 副主任 唐天标 上将;

总装备部 政委 迟万春 中将

总装备部副部长 李安东 中将;

二炮副司令员 杨桓 中将;

海军副司令员 金矛 中将;

兰州军区空军政委 臧穗 中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主 谢名苞 少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司令员 张建启 少将

省、部领导:

建设部 部长 俞正声

河北省 省委委书记 白克明

湖北省 省委书记 俞正声

湖南省 省长 张云川

黑龙江省 副省长 孙尧

湖北省 副省长 韩忠学

石家庄市 市委书记 吴振华

河南平顶山市 市委书记 田承忠

。。。200多位省部级领导;

企业家代表:

中石化 总经理 苏树林;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任汇川;

大唐电信集团 总裁 周寰;

中信集团 董事长 王军;

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 董事长 王之;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 总经理 贺 争;

华为通信技术公司 副总裁 李吉林;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副总裁 王晓白;

。。。数千名企业高管;

高校领导代表: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 刘志刚;

北京理工大学 党委书记 郭大成(之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党委书记 崔锐捷;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党委书记 王少杰;

江苏科技大学 校长 王建华;

。。。数十位高校领导;

知识分子代表:

中国潜艇之父 邓三瑞;

中国歼-10之父 宋文骢;

。。。等39名两院院士;

:::哈船舶——哈工程时期(1970-今)知名校友:::

黑龙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孙尧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任汇川

深圳市机场集团 董事长 黄传奇

中科方德 总裁 张庆源

深圳中科新业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健

黄兆波 上海陆通投资有限公司 总经理

朱铭 上海威迅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姜犀利 江海证券上海管理总部 总经理

韩波 瀚博顶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姚惠汕 上海申赛效果图公司 总经理

刘志凌 亚孚投资 总经理

施远强 上海孚创动力电器 总经理

于海琪 上海碧宸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

姜明星 上海中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裁

刘金旗 上海微恩索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章新甫 上海财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尹棋 上海创业通信网络有限公司 总经理

钱骏 上海世博进出口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王伟 上海骐骏投资有限公司 总经理

云志杰 长江期货上海公司 总经理

张华 上海福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金一锋 弘业期货上海营业部 总经理

王学农 上海金石投资 总经理

张臣 渣打银行浦西支行 支行长

王惠民 马士基集团 总经理

郭良平 优问投资 总经理

王军 美航泛太物流 总经理

黑龙江省团省委副书记--陈凯云 (2008-6-23)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柏涛 (2006-7-24)

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杨东奇 (2006-5-30)

哈尔滨市平房区区长——刘忻博士 (2006-1-12)

浙江省金华双博士、枣庄市长——陈伟博士 (2006-1-12)

黑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戴彤宇 (2005-12-22)

黑龙江省省科技厅厅长——孙尧教授 (2005-10-11)

双鸭山市常务副市长——石德新 (2005-9-22)

哈尔滨市副市长——聂云凌 (2005-9-7)

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刘波 (2005-9-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委书记——崔锐捷 (2005-9-22)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党委常委——宣益民 (2005-9-22)

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叶根军 (2007-3-22)

美国赛仕软件中国区专业服务部顾问--夏坤庄 (2006-11-20)

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向辉 (2006-9-5)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 (2006-7-26)

北京中远集团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张明华 (2005-12-15)

中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吴强 (2005-11-23)

康盛世纪公司 总裁 戴志康 (2005-11-2)

黑龙江省外贸集团党委副书记—王晓秋 (2005-10-18)

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平均 (2005-9-2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总经理——徐强(2005-9-27)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 兼党组书记——苏树林 (2005-9-15)

中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席友军 (2007-3-5)

清华同方计算机系统本部服务器事业部总经理--朱平东 (2006-11-3)

常州博成电子有限公司监事--何 波 (2006-10-13)

四通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李敏玉 (2006-10-12)

哈尔滨智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 强 (2006-9-7)

常州博成电子有限公司监事--何 波 (2006-8-31)

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副部长--赵锦标 (2006-8-28)

捷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沈国伟 (2006-7-19)

昆明705所营销中心主任董事长--付明义 (2006-5-30)

西安盈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屠 巍 (2006-5-30)

深圳精鉴商用机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罗剑锋 (2006-5-30)

云南能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 云 (2006-5-30)

上海宇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吉立人 (2006-5-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移动公司副总裁--颜尧.. (2006-5-30)

北京思比科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杰 (2006-5-30)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晓白 (2006-4-18)

方正集团—北京方正世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昆 (2005-12-26)

上海汇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来弘 (2005-12-7)

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公才 (2005-11-10)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穗嘉 (2005-11-4)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南 (2005-11-3)

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翔 (2005-11-2)

北京海鑫科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平 (2005-11-1)

重庆中讯实业股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江林 (2005-10-31)

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 (2005-10-17)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江民达 (2005-10-17)

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连 刚 (2005-10-13)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戴传波 (2005-9-30)

中航第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谭瑞松 (2005-9-30)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 (2005-9-22)

中国100亿民间财富掌门人,久其软件董事长——赵福君 (2005-9-22)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 (2007-10-15)

716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李向东 (2007-6-20)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王建华 (2007-5-10)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皮亦鸣 (2007-2-14)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孙守光 (2007-1-23)

哈尔滨市平房区区长--刘 忻 (2007-1-18)

黑龙江海事局局长--孙晓秋 (2006-11-21)

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院长--王 兵 (2006-9-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实用新型审查部副部长--林笑跃 (2006-8-29)

黑龙江省航务管理局副局长--陈德斌 (2006-7-27)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石德新 (2006-7-21)

中 共 河南平顶山市委书记-田承忠 (2006-7-18)

中 共 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三江集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总经理--刘石泉 (2006-5-31)

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张相木 (2005-12-16)

中国轻工业展览中心主任——才大颖 (2005-12-1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副司长——陈斌 (2005-12-9)

航天先锋:三院副院长、项目总指挥于世元 (2005-12-6)

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詹益新 (2005-12-1)

为我国航天事业腾飞作贡献——汪浩平 (2005-11-29)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李建刚 (2005-11-25)

中船重工集团七一四所纪委书记——姜建民 (2005-11-21)

中 央 大企业机关工委监事会主席—闫克庆 (2005-11-16)

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建华 (2005-11-15)

中科院软件中心总工程师—王新社 (2005-11-14)

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刘征 (2005-11-14)

中国船舶工业第六三五四研究所所长——李树林 (2005-11-11)

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曹军 (2005-11-9)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宣益民 (2005-11-2)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副所长—张正满 (2005-10-27)

广东电视台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王克曼 (2005-10-17)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2005-10-11)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等简历—— 孙尧 (2005-10-11)

中 共 哈市十二届委员会常委书记副书记—— 聂云凌(2005-10-11)

美国爱荷华大学超级计算机部主任--倪军 (2008-10-6)

福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学来 (2007-9-6)

悉尼大学航天与机电工程系主任--叶林博士 (2007-8-29)

江南大学教授--李世国 (2007-3-15)

船舶工业专家 胡安康 (2007-3-8)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宗林 (2007-3-6)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章梓茂 (2006-12-11)

江南大学教授--李世国 (2006-11-29)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程显毅 (2006-11-27)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 勇 (2006-11-22)

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永强 (2006-11-14)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建国 (2006-11-13)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于金辉 (2006-11-10)

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月兵 (2006-11-8)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白小波 (2006-10-26)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茂祖 (2006-10-25)

海南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陈超核 (2006-10-24)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志利 (2006-10-20)

701所研究员 --张云海 (2006-10-19)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皮亦鸣 (2006-10-17)

中科院金属所首席研究员,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主任--王福会 (2006-10-16)

航天新新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洛生 (2006-10-9)

岭澳核电公司工程控制处程序科科长、高级工程师─沈峰 (2006-10-8)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系统与技术系主任,教授--黄春毅 (2006-9-8)

《舰船知识》杂志副社长、资深记者、高级工程师--田小川 (2006-8-30)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教授--李东 (2006-7-28)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 (2006-7-25)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祖源 (2006-7-20)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游亚戈 (2006-1-17)

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黄亨煜 (2006-1-16)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鲁成 (2006-1-13)

船舶流体力学专家--郜焕秋 (2005-12-29)

中船重工集团七0四所研究员——卢永锦 (2005-11-18)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09所)专家—徐火生 (2005-11-17)

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五四研究所副总——王伟雄 (2005-11-8)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 青 (2005-9-3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王福会 (2005-9-30)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教授,知名学者——郑钢铁 (2005-9-30)

北京大学工学院青年学者教授 ——郑玉峰 (2005-9-30)

:::哈军工时期校友:::

:::院士风采:::

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 (2005-9-28)

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徐玉如 (2005-9-28)

潘镜芙--船舶工程专家 (2005-9-12)

黄旭华--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2005-9-12)

沈闻孙--船舶设计专家 (2005-9-12)

王仲奇--热力叶轮机械专家 (2005-9-12)

王景全--桥梁工程专家 (2005-9-12)

马远良--水声工程专家 (2005-9-12)

黄瑞松--导弹总体与自动控制专家 (2005-9-12)

宋文骢--飞机总体设计专家 (2005-9-12)

刘怡昕--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 (2005-9-12)

顾金才--岩土工程专家 (2005-9-12)

郑颖人--岩石力学专家 (2005-9-12)

王哲荣--车辆工程专家 (2005-9-12)

宫先仪--水声工程专家 (2005-9-12)

彭先觉--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 (2005-9-12)

王泽山--含能材料专家 (2005-9-12)

李钊--地雷爆破专家 (2005-9-12)

卢锡城--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 (2005-9-12)

钟山--制导系统工程专家 (2005-9-12)

赵伊君--激光技术专家 (2005-9-12)

高伯龙--激光陀螺专家 (2005-9-12)

郭桂蓉--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 (2005-9-12)

李明--飞机自动化专家 (2005-9-12)

徐滨士--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 (2005-9-12)

王兴治--导弹专家 (2005-9-12)

顾懋祥—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 (2005-9-12)

钱七虎—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 (2005-9-12)

李鸿志—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 (2005-9-12)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 (2005-9-12)

邢球痕—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2005-9-12)

高玉臣—固体力学专家 (2005-9-12)

朱起鹤—物理化学家 (2005-9-12)

文圣常—物理海洋学家 (2005-9-12)

周兴铭—计算机专家 (2005-9-12)

慈云桂—电子计算机专家 (2005-9-12)

梁守盘—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 (2005-9-12)

::知名学者:::

701研究所,新型导弹驱逐舰副主任设计师--杜国和 (2006-11-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靖中 (2006-10-30)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邹逢兴教授 (2006-9-18)

北方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厚宽 (2006-6-6)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俊渭 (2006-6-2)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雷渊超 (2006-6-2)

航空航天部第六一三研究所总设计师--孙隆和 (2006-5-31)

七二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友爱 (2005-11-24)

中船重工集团722研究所副所长——徐根深 (2005-11-22)

全国先进工作者、七一三所研究员--陈宇光 (2005-11-18)

雷达专家——梁甸农教授 (2005-10-9)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和导弹与航天技术专家—卢庆骏 (2005-9-21)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曹鹤荪 (2005-9-21)

空气动力学家—马明德 (2005-9-21)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专家—董金荣 (2005-9-21)

中国轻武器专家—程尔康 (2005-9-21)

中国电子对抗技术专家—侯印鸣 (2005-9-21)

中国电子对抗技术专家—凌永顺 (2005-9-2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 (2005-9-21)

中国国际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刘小林 (2005-9-21)

中国舰艇电子技术专家—秦学昌 (2005-9-21)

中国反坦克导弹技术专家—赵家铮 (2005-9-21)

中国航空机载雷达专家—朱克昕 (2005-9-21)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秦子增 (2005-9-21)

表面工程专家——马世宁 (2005-9-19)

飞航导弹总体设计、火控系统专家——蔡淑华 (2005-9-19)

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邹逢兴教授

:::将军政贤:::

沈阳军区政委--黄献中上将 (2008-8-22)

东方红1号发射总指挥、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杨桓中将 (2007-5-8)

中国女将军——邓先群 (2007-4-13)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贾根整 (2007-4-6)

沈阳军区政委,中将--黄献中 (2007-1-11)

二炮政委,上将--彭小枫 (2007-1-3)

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 (2006-11-23)

《中国机电日报》原社长--贺德隆 (2006-11-1)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专家--董金荣 (2006-10-23)

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霍玲少将 (2006-9-19)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常州兰翔机械总厂厂长--谢励中 (2006-9-11)

中央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李安东 (2006-9-6)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润璋 (2006-5-31)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 (2006-5-30)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联盟副主席--王.. (2006-5-30)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肖策能 (2006-1-9)

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振华 (2006-1-6)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玉兰 (2005-12-21)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吴立人 (2005-11-15)

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少杰 (2005-10-2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金矛 (2005-10-13)

海军青岛某基地副司令--陈阿溪少将 (2005-10-12)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臧穗中将 (2005-10-12)

哈军工高级班学员——孙三少将 (2005-9-30)

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吴振挺少将 (2005-9-30)

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薛克忠少将 (2005-9-30)

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徐介藩少将 (2005-9-30)

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副政委——张子明少将 (2005-9-30)

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教育长——徐立行少将 (2005-9-30)

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张衍少将 (2005-9-29)

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懋之少将 (2005-9-29)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政委——贺振新少将 (2005-9-29)

哈军工干部部部长、学院副政委——李开湘少将 (2005-9-29)

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唐凯少将 (2005-9-29)

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 (2005-9-29)

军事工程学院原副政委——刘有光少将 (2005-9-29)

军事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少将 (2005-9-29)

军事工程学院原政委——谢有法中将 (2005-9-29)

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 (2005-9-29)

环境科学专家--喻名德 (2005-9-28)

工程兵指挥学院原院长——谭国玉少将 (2005-9-28)

防化专家、教育家--陈海平 (2005-9-28)

坦克炮控系统专家 一等功臣——臧克茂 (2005-9-28)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 (2005-9-28)

燮尔教授的军工缘 (2005-9-28)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唐天标上将 (2005-9-28)

计算机专家--金士尧少将 (2005-9-28)

博导——陈福接少将 (2005-9-28)

专业技术少将——沙基昌少将 (2005-9-28)

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雷达系统学组副组长——皇甫堪少将 (2005-9-28)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常显奇少将 (2005-9-28)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甘楚雄少将 (2005-9-28)

飞行器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任萱少将 (2005-9-28)

自动化专家、教育家——张良起将军 (2005-9-28)

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霍玲少将 (2005-9-26)

原大连市委副书记——王有为 (2005-9-26)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曾浩荣 (2005-9-26)

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振华 (2005-9-26)

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中将 (2005-9-22)

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中将 (2005-9-22)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 (2005-9-22)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蒋祝平 (2005-9-22)

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徐志坚 (2005-9-21)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崔占福 (2005-9-21)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务会原会长——李慧芬 (2005-9-21)

湖北省副省长—韩忠学 (2005-9-21)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丽满 (2005-9-21)

湖南省长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 (2005-9-21)

建设部部长 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 (2005-9-21)

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董浩 (2005-9-21)

某核试验基地原司令员 总装后勤部部长——马国惠少将 (2005-9-15)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张建启少将 (2005-9-15)

西北某空军基地司令员——唐正其少将 (2005-9-1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少将 (2005-9-15)

武警首位女将军——杨俊生少将 (2005-9-15)

::商海精英:::

大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周寰 (2006-10-18)

沈阳长白电子应用设备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晨旭 (2006-10-10)

辽宁431厂厂长--纪竹盛 (2006-5-31)

天津环球爱赛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少峰 (2006-1-6)

世纪智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云 (2005-12-8)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副经理—宋金刚 (2005-11-28)

上海衡山集团总裁—吴怀祥 (2005-10-26)

中国恩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温刚 (2005-10-18)

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长——王丙炎 (2005-10-17)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赵永海 (2005-10-9)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小明 (2005-9-23)

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 (2005-9-23)

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王之 (2005-9-23)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贺 争 (2005-9-23)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 (2005-9-2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夏国洪 (2005-9-19)

校园文化

校标

哈尔滨工程大学该校标既传达了学校丰富的内涵信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其内涵具体表现为:

第一、校标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第二、校标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该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第三、校标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第四、校标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

第五、校标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校训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按照邓三瑞教授的阐释,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工学”二字,这两个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大”还是“至”,从字面上讲都是极致的意思;无论是“善”还是“真”,从释义上讲都要求达到最高境界。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可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乃“好”、“办好”的意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最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作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

至善至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以来优秀历史传统之精华。“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动体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有出处、有气魄、有特色、有涵义、不流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校风

“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校园路

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风光(40张)

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路、北海路、西海路和世昌路、陈赓路、刘居英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这一命名原则,体现了该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和反映了该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居英路”以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命名,“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校歌

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

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

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

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

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俱大洋深和远。

热血溶金,固我海疆坚如磐。

大学至真,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大工至善。

扬帆远航 向前 向前!

扬帆远航 向前 向前!

扬帆远航 向前 向前!

向前!向前!

历史沿革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59年学院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特色专业

船舶

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学科实力雄厚,承担和参与了大多数现役的海军各类水面舰船、常规潜艇、核潜艇、水中兵器等武器装备的研制,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学校还设有专业的船舶博物馆,在这里学生能看到许多世界著名船舶的模型和一些组件。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声工程

源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声呐专业,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声专业,现已成为我国水声行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我国水声技术的重要科研基地,国家级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就建在这里,每年接待许多人次的国内同行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紧跟国际发展动态,引领了国内水声工程相关领域的发展潮流,为我国海军建设、海洋开发、船舶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还建有声学和水声电子信息两个实验教学中心,强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自动化

可谓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明星专业,在许多赛事上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电子设计大赛、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不论是造船还是造核潜艇,都是系统工程,若没有像自动化这样相关强势学科的支撑,是很难达到很高层次的。

核工程与核技术

目前设有核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测试与控制两个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体现了以培养船用核动力设计和研究人才为主,兼顾核电站和常规电站运行人员的培养方针,大大拓宽了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路径,而且核动力是目前人类面对的高科技最密集、最庞杂的大型工程,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是潜力是非常大的。

动力与能源工程

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现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 “轮机工程”和“交通运输”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轮机工程”为国防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