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排名
2007年学校获留学生招生资格。2001年始,学校以合作方式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应用化学联合培养硕士点。2006年上海香料研究所并入院校,该所在1984年就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长期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历史和经验。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师学校现有教职工1738名,其中专任教师1091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24名,占教师总数的38.86%,其中教授105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45%,其中博士学位376名,占教师总数的34.46%。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13名。学校积极开展“筑巢引凤”六大工程,在大力引进优秀师资的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经过不懈努力。现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师资结构合理。
院系设置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体育教育部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程创新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部
具体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有三个培养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院校与美国中密西根大学(CMU)合作办学专业方向为数控技术应用。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包括正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外籍顾问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
机械工程学院与美国中密西根大学、德国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德国科堡应用技术大学有着长期交往的历史,并互派师生进行交流。每年有外籍教授来院校进行讲学与学术交流,同时还接受国内外学生学习与进修。
机械工程学科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都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校级第二期和第四期重点学科,现代设计方法与先进制造技术是校级第三期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校级第五期重点学科。学院有十几门课程被列为上海市教委资助的重点建设课程。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验中心拥有五轴数控加工中心1台、各类加工中心3台、各种数控机床10台,还拥有三坐标测量机和快速成型机等先进设备。机电技术实验中心拥有各类研究手段和设备,拥有多种CAD/CAM/CAE软件、多种故障诊断与分析软件,还具有一个较高水平的光弹力学实验室。
学院与上海制造业中的三大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宝山钢铁集团、上海汽车集团)紧密合作,互为依托,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1350余万元,其中70%以上为横向项目经费。
重视基础研究,近三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上海市政府项目10余项。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NA超螺旋分子行为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和“时滞反馈对非线性动力系统安全盆侵蚀的控制”。现承担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试验平台列车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研究”、国家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关键基础件高压液压阀阀体铸件工艺技术攻关”、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功率风力发电机运行仿真技术研究”、上海市经信委重点项目“重型装备零件热加工温度场测试技术研究”等。
“三维位移激光电子散斑干涉研究”、“数字化设计技术在清洁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式拉拔机关键技术及新型结构研制开发”、“汽车座椅智能化综合检测设备的研制与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了“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半组合曲轴的国产化研究”工作,该项目于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NECCS-C竞赛、“正保教育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全国调试与开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大赛中,分别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特别是在2009年的“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获全国唯一一个特等奖。
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每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根据2005年以来的跟踪统计,毕业生绝大部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专业对口率一直保持在75%,并逐年增加。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的前身是原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化工系、精细化工系以及原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化工系,迄今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已为上海化工行业培养了一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上海化学工业生产、科研和管理上的骨干。院校现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28名。全系由七个教研室、三个实验中心、两个系级研究所和一个校级分析测试分中心构成。现有专任教师71人,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25名,研究生导师18名,博士30名,硕士17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2%。
近年来,院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共同开设的了应用化学(分析及监测)专业中外合作班,各专业(方向)还与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和稳定的联系。
目前,院校的应用化学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培育)学科;应用化学专业为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高地;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为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化学课程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市级教学团队。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7月,前身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学院设有轻化工程(香料香精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轻化工程是国内唯一培养香料香精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点,是上海市教委高地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的4年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学生880余人,其中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此外,外聘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8名,学院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结构能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的需要,总体教学质量良好。
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轻化工程专业为龙头,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工程专业为两翼,拓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本科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品牌”,弘扬特色,成为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特色院系。
学院目前有香料香精研究技术创新中心和生物与食品工程研发中心两个科研平台,拥有可进行轻化工程(香料香精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设备。学院同时建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职业技能鉴定站、美国国际香料有限公司联合调香实验室、深圳冠利达波顿香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心等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并在国内知名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外香料香精行业和上海地区食品行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学院正在以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轨道交通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为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特色学院,主要培养面向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轨道交通学院充分依托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较强教学资源和上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遵循整合学校资源,借助现有资源,依托行业资源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的方针,重点建设与发展“轨道通号技术”,“机辆工程”、“轨道工程”、“电力牵引与传动”等专业方向,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运营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而把轨道交通学院建设成为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轨道交通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主要师资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建工集团、上海铁路局、上海申通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一线企业。至2010年1月,学院共有专、兼职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5%。全院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力争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创新学院
为了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拟在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基础上,依照国际上合作开发的最新工程教育模式和教学大纲,通过较完整的四年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培养,以使学生达到:富有理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充满活力;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构造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中、英语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在校期间获得国际国内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目标。在学校领导支持和关心下创建了工程创新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地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宇陆教授兼任工程创新学院首届院长,教务处长周小理教授兼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由机电学院副院长、工程实训中心主任、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钱平教授出任。
工程创新学院创办初期,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班),首届招生80名,从2009年各专业入学新生中择优录取。学院把进一步引进东方学者、专任教师和实践训练指导教师。引进人员把注重工程和研究背景和工程创新能力与潜力。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各兄弟二级学院的支持配合下,工程创新学院的公共课均配备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讲授。工程创新学院把不断地在师资配置、教学资源、实践环境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搭建宽松、和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成长平台,同时为应用技术类工程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思路和模式。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现设有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含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三个方向)、安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在校学生共1549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从职称方面看,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含博导1人),占8.3%;副教授25人,占41.6%;讲师29人,占48.3%。从学位方面看,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31人(含博士后9人),占51.7%;硕士21人(含在读博士6人),占35%;硕、博士合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7%。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8%。从毕业学校看,80%以上的教师来自国内外重点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
学院的实验中心下属5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机房(80余台计算机),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其中拥有电液式万能试验机、高温热像仪、中央空调实验设备系统、地质雷达、气相色谱仪、桥梁激光挠度仪、结构静(动)力应变测试仪、消防报警示教设备系统等大、精设备110余万元,实验室使用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此外在奉贤新校区建设的实验室面积把达5000m2,还把新建1200m2的结构实验室。
实验中心以本科实践教学为主,承担学院各学科的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还承担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实验(如材料工程系、机电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相关专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目前学院承担了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城市安全工程”和校级重点学科项目 “土木安全监测与控制工程” 的建设。
2008年全院纵横向科研经费合计300余万元;发表论文87篇(其中核心期刊35篇,国际会议论文21篇);申请专利2项。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土木工程团队和安全工程团队;2008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1等奖1项、2等奖2项。
学院的本科办学定位是:突出专业特色,以“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型”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此,学院在注意学科知识面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充分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院的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在充分共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网络系统、图书资料以及其它各种教学资源外,还拥有办公、教学、科研用房及各专业藏书数千余册。
学院形成了优良求实的学风,毕业学生以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享誉上海及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全院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力争培养出更多质量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09月,是由原上海高等冶金专科学校冶金系与原上海高等化工专科学校化工系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在原有专科近50年的办学基础上,材料工程系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创新教学体系,狠抓学科建设,经过6年多的建设、调整、充实,材料工程系在师资队伍、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实验室装备等方面在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院校现以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招生,该一级学科下设冶金新技术、金属压力加工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化学建材六个专业方向,学生进校三个学期后选择专业方向。院校现设有五个专业教研室、一个院级材料检测中心、一个材料教学实验中心、一个新材料研究所和一个磁性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以及校企产学研合作教学实训基地9个。
院校是上海市聚氨酯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新材料学会理事单位、硅酸盐学会理事单位、金属热处理学会理事单位。应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EI收录期刊《煤炭转化》邀请,院校从2005年起成为该刊协办单位。自20世纪50年代办 学以来,至今已为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近58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12人。
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院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至 2007年8月底,全系共有教职工 52 名,专任教师 41 名 , 其中正教授 7 人、副教授 14 人,讲师 18 人,助教 2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 65% ,兼职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 5 人。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称号。为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材料工程系聘请了 8 名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院以及企业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近年来经过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以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在教学科研设备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系实验中心在上海市政府的专项和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近1000万元的投资下,先后建成了以现代材料检测为主的院级材料检测中心和以现代材料加工为主的材料教学实验中心。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1年被评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1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重点培育学科。经过四年的建设,2005年院校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上升为海市重点培育学科。2006年12月又获上海市教委批准建设“材料加工”本科教育高地。
近十年来院校教师在一些特色方向上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主要有:纳米炭材料制备、沥青中间相有序生长、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改性、陶瓷材料组织与结构、金属材料成形新工艺、金属材料成形设备诊断、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以及磁性材料组织结构与特性研究等。先后承担“八五”、“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预研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和冶金部科技攻关项目、宝钢、马钢、攀钢等大型企业集团技术进步项目70多项,纵横项研究经费超过90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新产品奖等多种奖项。近年来,院校教师在国内外核心科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等三大检索超过30篇,编写教材近10本。
材料工程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3年以来,院校引导高年级的学生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使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数一直位于学院前列,2005年院校学生的研究项目入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材料工程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院校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其中: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全国和上海市健美操比赛获女子单人竞技第一名、女子三人竞技第一名;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院田径运动会总分四连冠等。近年来各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2006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园林专业成立,开始招收第一届园林专业本科生,隶属土木建筑与安全工程学院。作为院校第一个农学学科、学院第二批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把秉承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传统特色,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错位发展,整合院校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资源,依托与上海市农科院建立的学科发展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专业建设,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培养应用型园林人才。
一年多来,园林专业结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了大力度的专业规划及建设工作。同时,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也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学观念、手段、方法得以不断提升。目前,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已初步建成,成为院重点学科之一;观赏园艺专业已申报成功,把于2008年正式招生。
2008年初,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全院教职员工正满怀激情、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和学院建设工作之中。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0年9月,由原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合并组建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第一批建立的6个本科专业之一。2009年11月,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简称计算机学院)。
目前,计算机学院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游戏软件制作与开发等4个方向。另外,计算机学院还承担了全校所有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10年来, 计算机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3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75%。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已毕业6届学生1300多人。
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计算机学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多年名列全校第一。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是2000年9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之时,由原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工商管理系、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企业经济系和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财经系合并组建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2006年9月,经济与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原“三校”会计学等经管类专业最早设立于上世纪80年初。
机构和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会计系、营销和会展系、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经济基础理论教学部;以及会展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校级)、人力资源研究所;经管学院实验中心。学院设有五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
师生概况
截至2009年6月,学院共有教职工80名,其中专任教师6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36人,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学院共有全日制学生1475名,其中本科生1408名、专科生67名。
国际合作
学院与加拿大汤姆逊大学(TRU)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开展合作办学,2008年2月,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通过教育部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市场营销(中加合作)专业获准颁发加拿大汤姆逊大学的BBA学士学位。学院与法国马赛商学院、美国桥港大学、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2002年以来,已派出教师20多人次赴北美、欧洲、澳洲等国家进修和访问;每年有十几名学生赴法国马赛商学院、TRU等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理学院
理学院的前身为数理教学部,部门成立于 2001年1月,由原三所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及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物理教研室及物理实验室合并构成。部门下设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专业及物理4个教研室以及物理实验中心。部门主要承担全校数理公共基础课教学,2008年新建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现已招收两届学生。部门现有专职教师49名,其中,教授3名(占6% ),副教授18名(占36.7% ),博士16名(占32.6%),硕士21名(占42.9%)。
部门自成立起, 通过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以及“大学物理实验”等公共课程的先后立项建设,使数理基础课整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06 年以来,“大学物理实验”与“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获上海市教委重点立项建设课程。物理实验中心获“2008年上海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先进集体”。
近5年来,部门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校“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以及“ ‘忠诠 - 尔纯’思想政治教育奖”等荣誉。由部门教师指导的学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队先后获得全国一、二等奖3项、上海赛区一等奖3项、上海赛区二等奖17项以及上海赛区三等奖40项。另外,部门教师主编出版了《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大学物理基础知识与训练》及《应用泛函分析》等多本本科教材。成功申报了1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7项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及数十项校内项目,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
学科建设
学院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兼办三年制高职(高专)。学校现有工、理、管、经、文、法、农、艺8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三大主要学科覆盖了25个本科专业类。学校共设有47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予领域。以现代都市工业学科群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科群覆盖了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形成了“上海市、市教委、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格局。学校设有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2个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
教学建设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漕宝路校区地图学校狠抓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的服务社会定位。为此,学校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率。学校先后与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的多个市(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300多家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同时,学校还不断推进与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宝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石化公司、上海科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在区域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校还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从工程实际和技术开发中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部委攻关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等国家项目115项,省部级项目158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1部,发表学术论文3563 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 1899 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87 篇,申请专利数726个,其中发明专利534个。学校科研经费从合校之初的300多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6亿元。学校先后与企业签署了786项合作协议,项目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校长卢冠忠教授的“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项目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同时学校还承担上海石化焦油综合利用、飞机汽车工业和大电气设备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制、宝钢的节能改造项目,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包括高铁和城市轨交的技术攻关项目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反哺了本科教学,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历史沿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景色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简史:院校前身原三所专科学校,冶金高专(现北校区)、轻工高专(原东校区)和化工高专(现南校区)分别成立于1954年、1956年和1959年。1997年,轻工高专和冶金高专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2007年10月7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启用,首批1000多名07级大一新生入住,至此,列入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规划的项目基本完成。2007年10 月23 日,学校在图书馆举行校史馆揭幕仪式。
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56年成立,位于邯郸路440号。学校的前身系中专学校,创建于1956年秋。当时上海市轻工业局开办了上海市轻工业技术学校,同年9月,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在所属制药公司开办的上海制药工业中等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开办了上海市第二轻工业技术学校。1957年7月,因一、二轻工业局合并,两所学校也合并,改名为上海市轻工业学校。1959年9月,上海轻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并入院校,与上海市轻工业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62年9月,上海食品工业学校并入院校,改名为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学校,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74年9月学校改名为上海轻工业七·二一工人大学。1978年1月,恢复大专,定名为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1992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轻工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的大专院校。建校四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二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仅成为上海轻工企业、而且成为全国许多轻工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相当一部分校友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出类拔萃的优秀企业家,为轻工行业的发展和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1954年成立。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121号,地处上海市西南隅的漕河径新兴技术开发区。校园占地约10.5公顷,校舍建筑面积6.6万余平方米。
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中央重工业部领导的“重工业部上海冶金机械工业学校”(属中专)。1954年8月,上海冶金机械学校建校筹备处成立,1955年7月,上海冶金机械工业学校正式成立,位于原上海市龙华区徐家木桥。1956年5月,改属中央冶金工业部领导,1958年7月,冶金工业部委托上海冶金工业局代管,同年10月改为专科学校,并更名为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同年11月,学校与上海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分设大专部和中专部。1962年6月,学校由高级专科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1963年3月,学校归冶金部直接领导,同年6月校名改为上海冶金机械学校,并于1964年2月定为冶金部的重点学校。1971年3月,学校归上海市冶金工业局领导。1974年9月学校改为上海冶金七·二一工人大学,招收工人学员。1978年1月恢复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名称和高等专科学校性质。1990年10月,学校又与上海第二冶金专科学校合并成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并于1991年9月启用新校名。
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59年成立。初名为上海化学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校部设在上海市化工局,学制三年。1960年7月,更名为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1961年,学校迁至上海市漕宝路120号。校园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1962年上海化工医药专科学校并入。1971年5月,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上海农业化工学校三校合并为上海市化学工业专科学校。1974年校名改为上海化工七·二一工人大学。1978年8月,恢复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校名。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校名调整为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校训是“勤奋、求实”。
学校简介
学校名称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相关简介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为办学目标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景色
学院本部坐落在上海西南隅,相邻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1000 人,专职教师 600 余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以及正、副高级职称教师 200 余人。学院已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近年来,学院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攻关项目、973 计划项目前期、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每年新增与企业合作项目 100 余项。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200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9月14日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为办学目标的全日制普通高校。2004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全日制学生18000人,教职员工1738名,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努力建成“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漕宝路校区坐落在上海西南隅,相邻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区,奉贤校区坐落在奉贤海湾地区,(上海市奉贤区海泉路100号,邮编201418)。三校合并后,学校在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领导关心下,围绕“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一所大学”,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逐步形成了共识。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一所高水平、应用型、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成为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摇篮”的办学定位,确立了“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服务社会是兴校之源;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情况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景色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签署了91份合作协议,现有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4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还积极推动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选派百余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274名学生出国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17个国家的235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学校引进优秀外籍教师,并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文化传统
学校校训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训明德、明学、明事”。校训涵义,“明”为“清楚,懂得,知晓,明白”等,引申为学会、通过学习而掌握。“明德”,即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有德之人。中国传统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强调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指分门别类的系统知识,如哲学、数学、医学等;又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学问、学术、学识、博学多才等。《广雅》曰“学,识也。”“明学”,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治学。与通行的“博学”、“厚学”等相比,“明事”,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事。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会做事”作为对人的一种积极评价,《论语·学而》强调“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现代大学教育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明事,重要的是“明事理”、“明事功”、“明事巧”,即懂得做事的道理、做事的价值、做事的技巧,这也符合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定位。概而言之,“明德、明学、明事”,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治学,学会做事。
校训释义
关于“明德”
“明”在此作动词,其义为“清楚,懂得,知晓,明白”等,引申为“学会”(通过学习而掌握)。
“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如公德、道德准则;又指个人内在的优良品质,如美德、品德;还指德行,即有道德的行为。中国文化中,“德”被认为立身之本。
“明德”,即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有德之人。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重品德修养,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品德高尚是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关于“明学”
“学”,指分门别类的系统知识,如哲学、数学、化学等;又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学问、学术、学识、博学多才等。“学,识也。”(《广雅》)。
“明学”,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治学。“明学”更加强调对学问的追求,强调使学生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强调学以致用。
关于“明事”
“事”,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与活动,如事情、事件、事业等;又指职业,如“谋事”,即找职业、找工作。
“明事”,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事。中国传统文化把“会做事”作为对人的一种积极评价,“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符合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定位。
校徽介绍
上海应用技术学校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英文译名: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缩写“SIT”为整个校标图形构成元素。SIT字母构成的整个椭圆形带毛边拟人化图案,表示全体师生员工在党委领导下去“创新·开拓·进取·腾飞”的意境,采用铁灰颜色的“S”粗框架,表示这是一所非常有为,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带毛边粗黑体字拟人化的“IT”字母,表示有活力的学生在大学里茁壮成长,也表示“铁打的大学,流水的学生”的意思。更有以“I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中间用了黑白二色,这是一种永恒的色调,象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昌盛发达”。
办学特色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自合校以来,经过七年的努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对外交流、文明创建及大学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快速的提升。现有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32个本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7.58%,居上海市属高校前列,历届毕业生受到上海和全国各界的欢迎和好评。科研经费从合校之初的368.4万元上升至2006年的5540.6万元。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学校已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很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学院正朝着创建一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稳步迈进。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一线工程师,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积累五十余年一线工程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传承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以适应现代国际大都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坚持“崇尚实践、回归工程、成人成材”的教育理念;坚持“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原则,坚持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的导向,把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还主动汲取德国、法国等国家工程师培养的经验和理念,以工程创新学院为试验区,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实施“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63%,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学校现拥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拥有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5门,上海市级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7个;学生实践实习教育教学基地237个。
学校领导
厉无畏:?名誉校长(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
吴松:党委书记
卢冠忠:校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宋敏娟
副校长: 刘宇陆 陈东辉 叶银忠 张锁怀 张艳萍
校容校貌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景色学校现有奉贤校区和徐汇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106870.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49309.25平方米,徐汇校区位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内,奉贤校区坐落于奉贤海湾地区。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工程创新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部)。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现有全日制学生18148人,其中本科生15700人,研究生861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46.06万册,电子图书67.39万册,中外文网络数据库37个;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网络架构,提供视频课程点播570个。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13项,其中国家项目32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课题资助304项等;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8项;每年新增与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2008年底,科研经费达8051万元。学校现已获得上海市教委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拥有2个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6门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基础化学实验室被批准为上海市首批示范性实验中心;现有校、院(系)级实验中心21个,分实验室83个;建立了124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各类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学校获留学生招生资格。 学校历届毕业生受到上海和全国各界的欢迎和好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7.5%。
科研资源
学校狠抓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的服务社会定位。为此,学校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率。学校先后与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的多个市(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300多家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同时,学校还不断推进与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宝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石化公司、上海科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在区域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研究成果
学校还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从工程实际和技术开发中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部委攻关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等国家项目115项,省部级项目158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1部,发表学术论文3563 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 1899 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87 篇,申请专利数726个,其中发明专利534个。学校科研经费从合校之初的300多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6亿元。学校先后与企业签署了786项合作协议,项目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校长卢冠忠教授的“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项目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同时学校还承担上海石化焦油综合利用、飞机汽车工业和大电气设备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制、宝钢的节能改造项目,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包括高铁和城市轨交的技术攻关项目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反哺了本科教学,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关新闻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大一男生跳楼新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大四一男生跳楼自杀
2012年6月9日7:30许,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男生跳楼自杀。据学校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该生为外地学生,学校已经在第一时间通知其父母,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