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江苏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江苏省盐城市迎宾大道9号
邮政编码: 224005
联系电话: 0515-88298060
电子邮箱: zjb@ycit.cn
学校网址:http://www.ycit.edu.cn/
招生网址: http://zjb.ycit.cn
学院简介
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在享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美誉的沿海新型工业中心城市——盐城。矗立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校大力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坚持走具有盐工特色的办学育人之路,凝炼了“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理、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部和7个校属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8000人,有专任教师99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45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75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44人。2009年,学校设计艺术学院陆庆龙教授的水粉画作品《兄弟》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盐城工学院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养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09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荣获特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1件参赛作品获省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该校“梦之声”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大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优秀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近几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攀升,2009年达到333人,升学率高达10.3%。2010年,有370人考取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该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能力强、就业层次高,一批批毕业生成为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鼓励优秀考生报考,今年该校将继续安排60万元设立高考优秀学生奖学金,重奖被该校录取的本二、本三批次的优秀考生。
随着国家沿海开发号角的吹响,在江苏沿海涌动的滚滚春潮中,盐城工学院正信心百倍地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创建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同类一流高校而努力奋斗!
欢迎广大莘莘学子积极报考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博雅学院简介
博雅学院是盐城工学院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而建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充分发挥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形成以盐城工学院为依托,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6个本科专业。所有学生享受和盐城工学院在校生完全一样的师资,接受同样的管理,获得同等的奖学金,以及享有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助学权利,毕业生将接受学校同样的就业指导,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由盐城工学院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盐城工学院授予学士学位。
博雅学院依托盐城工学院的雄厚师资,共享盐城工学院的教学资源,积极强化学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着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的各环节都制订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并实行日常督查和期中、期末检查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保证了学院制订的培养方案的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学院始终将学生的成人成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学生管理部门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学院每学期都进行评奖评优活动,在广大同学中树立典型,在全院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强烈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学院积极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和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博雅学院因培养人才而诞生,也因人才的培养而发展,博雅学院将以自身特有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着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院系设置
博雅学院(3429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2131人)
机械工程学院(1889人)
土木工程学院(1695人)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1672人)
电气工程学院(1443 人)
材料工程学院(1414人)
信息工程学院(1185)
纺织服装学院(1115人)
人文学院(1071人)
设计艺术学院(816人)
优集学院(613人)
汽车工程学院(557人)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402人)
共有19431名在校生,其中男生11899名,女生7572名。(截至2013.1.3)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盐城工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1961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盐城工业专科学校;
1962年7月,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办;
1977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批准恢复建校,时称南京工学院盐城分院;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再度定名为盐城工业专科学校;
1996年5月,经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创建于1985年的盐城职业大学合并建立盐城工学院;
1996年盐城工业专科学校、盐城职业大学、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盐城纺织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盐城工学院
2000年2月,盐城会计学校并入盐城工学院;
2007年9月,启用希望大道校区;
2007年11月,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2008年10月,盐城工学院举办建校50周年校庆。
盐城工学院新校区
◆学校现有迎宾大道和希望大道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536亩,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5万㎡,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自1996年升格本科,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学校秉承“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坚持走有盐工特色的办学育人和服务地方之路,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万余人,设立15个公办二级学院、1个民办二级学院博雅学院和5个教学部;设置44个本科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建设点;学校的基础化学、物理及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和环境化工等4个实验室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两重两强”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的新路径。2007年,取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2年,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性竞赛和文化艺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获得“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校“梦之声”合唱团屡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2011年2月应邀赴维也纳参加“中奥建交40周年金色大厅庆典音乐会”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攀升,2010年考取36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1.6%。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第二批试点高校,列为江苏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现有52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为新兴产业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建设点;建有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机制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4项,省级精品教材9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6万多名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沿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形成了以“环境”为特色,以近海滩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材料制备、环保装备及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滩涂风电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海洋与海涂生物化工、建筑节能技术等为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新兴、交叉、应用学科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姚冠新同志,江苏启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副理事长。1983年7月留江苏工学院任教,1990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历任江苏工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助理、江苏理工大学材料系副主任、副书记,江苏省阜宁县副县长,江苏大学研究生部副书记(主持工作)、书记,江苏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江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2008年6月任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2年7月任盐城工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与管理、摩擦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汽车制动摩擦材料,在《机械工程学报》、《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编著专著、教材6部,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和完成了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累计指导研究生60余名。
主持并全面负责校党委工作。负责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统一战线等工作。
分管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
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保林同志,男,江苏涟水人,理学博士,物理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月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9月至1987年1月在苏州大学物理系核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8年9月至2002年1月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及2006年9月至10月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访问研究,日本文部省纳米前瞻性项目特别研究员。2000年6月晋升教授。1993年11月任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系副主任、副书记,1997年6月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2000年6月至2003年1月任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长。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淮阴工学院副院长, 2008年12月起任盐城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团簇物理学与计算纳米材料科学,从事低维纳米系统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权威学术刊物Phys. Rev. Lett., Phys. Rev. A、B, Appl. Phys. Lett.等发表SCI论文7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200余次。他引论文分布于40多种刊物和专著,包括Rev. Mod. Phys., Chem Rev.、Phys. Rep.等国际一流刊物综述论文。
1992、1996年两次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2000年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2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3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7年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08年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持并全面负责校行政工作。负责人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分管人事处、研究生培养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兼任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主任。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张建祥同志,男,江苏阜宁人,197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 月参加工作。历任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组织员,财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机关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统战部部长、党委委员,校长助理、党委委员。1999年5 月任盐城师范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1 月任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8年6 月任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2012年7 月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主编《教育伦理学》、《教育管理研究》、《成才修养学概论》、《简明校办工厂管理学》、《企业新财会制度实用读本》等论著。曾获得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盐城市“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
负责校党委校行政日常事务、财务管理等工作。
分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发展与改革办公室、财务处。
党委副书记:
胡凤娥同志,女,江苏盐城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涉外经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第四期美国伊利诺大学高研班学习。先后担任盐城市皮革塑料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外合资华悦公司董事长、厂长,1992年12月起任盐城市轻工业局副局长,1995年12月起盐城市轻工业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2001年5月起任盐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党委书记,并兼任招商局长、市贸促会会长、外商投资协会会长,2007年12月起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盐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党委书记。2011年7月起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先后在《塑料加工》、《轻工标准与质量》、《经济导刊(C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管理学》理论丛书专著。
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商务部表彰为“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连续两次被省科协表彰为“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多次被盐城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三个文明先进个人”。曾担任省、市人大代表,市委委员、市政协常委、市科协常委、省科协委员。
负责宣传思想、工会、离退休、老校区置换、继续教育等工作。
分管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校区置换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方海林同志,女,江苏阜宁人,硕士,教授,常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12月获得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参加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海外研究班学习。先后担任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实验教学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教务处处长等职务,2007年9月起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精细化工概论》、《化工助剂》、《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教材《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主持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等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2项。承担多项省市、校级科研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研发课题。三项成果获盐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加工助剂及表面活性、高分子材料及其生物分析应用,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应用化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多篇,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
负责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民办教育等工作。
协助校长分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分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办公室、教育教学评估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处、博雅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董跃进同志,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教授,先后担任盐城工业专科学校政治辅导员,盐城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干事,盐城市监察局监察科科长,盐城市郊区尚庄镇党委书记,盐城职业大学、市广播电视大学纪委书记、党委委员,盐城工学院东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办、院办主任等职务,2006年4月起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工会主席,2008年5月起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长期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把教育管理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研究方向,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重点期刊上发表了《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创业职场的思考》、《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前瞻性思考》、《拓展高校培养全面小康人才的新思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多层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等20多篇论文,出版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导读》、《大学生素质养成导读》、《创业职场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学》等四部专著;主持完成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2012年承担团中央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曾被盐城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获省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省教育学会科研三等奖各1次,获盐城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
负责后勤服务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校友等工作。
分管后勤管理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服务总公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校友工作办公室。
党委常委、副校长:
薛浩同志,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教授。工作以来,先后担任盐城职业大学、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监察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团委书记,射阳县兴桥镇副镇长(正科级),校基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层正职),盐城工学院计算机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团委书记、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11年9月起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助学工作体系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和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研究”等课题;出版《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独著)、《跨世纪工程》、《青少年素质修养测评》(副主编);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中国青年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档案与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成人高教》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负责学生教育管理、招生就业、共青团、安全与稳定、校园基本建设、东校区土地资金回收等工作。
分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党委保卫部、安全与维护稳定工作处、人武部、基建规划处。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韩同友同志,男,江苏淮安人,法学硕士(在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淮安市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常务理事。1989年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政教系。1991年9月至1992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进修学习;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读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读博士研究生。工作以来,先后担任淮阴师范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党委组织部、统战部部长。2012年7月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周恩来思想生平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完成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省高校哲社基金重点项目等7项,出版《周恩来思想与实践探微》等学术专(编)著6部,在《党的文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全文转载,多次获江苏省党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淮安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市“五个一工程”作品奖、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先后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淮安市“十百千”第二层次培养人才、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优秀社科工作者及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主持并全面负责校纪委工作。负责监察、审计、机关党务和作风建设等工作。
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
副校长:
邵荣同志,男,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工学博士,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及常州大学硕士生导师。199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12月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化工热力学及分离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到盐城工学院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化工系讲师(兼化工实验室实验员)、政治辅导员、化学工程教研室主任、教务处教学设备管理科科长、实验教学部副主任、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主持工作)兼副院长(主持工作)、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2010年8月晋升教授。2012年7月任盐城工学院副院长,11月任党委常委。
先后承担了《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化工专业英语》、《化工热力学》、《化工概论》、《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指导《化工原理实验》、《化工专业综合实验》。主编教材2部,作为副总主编参与编写系列教材1部,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1部。其中,主编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高教研究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省教育厅高教研究课题1项。
长期从事化工环保、生物化工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了包括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苏北支撑项目、江苏省属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省级环保科技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十多项。2项成果通过省科技厅鉴定,4项成果通过省教育厅鉴定。获盐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曾获得“盐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负责科学研究、科技与服务地方经济、大学科技园建设、图书馆建设、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等工作。
协助校长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
分管科技产业处、服务沿海发展办公室、政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有限公司、图书馆、高教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战略,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72人,其中正高职称109人,副高职称37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9人,在读博士11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人员8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有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8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2人。1个教学团队为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学术团队为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66名教师被东南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姚穆院士、阮雪榆院士、孙伟院士、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王新元等一批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或兼职教授。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等一批特聘教授。
学校相关
教学工作
盐城工学院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教材建设工程、示范实验中心(室)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监控工程、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等八大教学基础建设工程。2004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教材和省级教学成果、重点项目资助、省级教研课题立项资助以及省级实践创新项目立项计40余项,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攀升,50多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6万多名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沿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始终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攀升,2007年6月,学校在全省高校第二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了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学校以培养理论基础实、创新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两重两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投入、学风建设、人文艺术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2008年达到256人,升学率达到9.14%;2009年333人。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我校2006年以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达98%以上。
盐城工学院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14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集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联合举办“3+1”国际课程实验班、与美国UGS公司联合共建优集学院、与韩国江陵大学互派留学生、与印度NIIT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软件人才。学校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渠道,与中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现有兼职研究生导师34人,在培研究生44人,其中博士3人。
产学结合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开展科研攻关,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生物工程4个省重点建设学科。建有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保护海涂生态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盐城地区主要支柱产业的江苏省产品快速设计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机械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环保装备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4个省级科技服务中心以及3个校级科技服务平台和7个校属研究机构。图书馆藏书151万册。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是江苏首家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也是盐城市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6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2项、省级121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科研论文5000多篇,被SCI、EI等收录507篇。高教研究和《盐城工学院学报》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学校被中国高教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单位”,《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社科版、自科版均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单位、全国和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江苏省和盐城市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集体、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助学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省高校节能工作先进院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收费标准
8、各专业的学费标准按江苏省物价局批准的收费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