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2011年SCI索引排名位列全国学术机构第26位。

2012年,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2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1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1篇研究报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3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012年该校共申报专利689件,授权专利302件。

(“校园风光”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苏州大学共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4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名录

国家重点学科(4个):

放射医学

内科学(血液病)

纺织工程外科学(骨外科)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

放射医学

内科学(血液病)

注:打“*”的学科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个):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应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任

1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钦华
2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钦华
3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阮长耿
4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张学光
5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张学光
6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李述汤
7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沈明荣
8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姚英明
9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钱培德
10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陈庆官
11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钦华
12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医学部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童,建
13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朱秀林
14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朱秀林
15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医学部熊思东
16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
排名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苏州大学共有32个学科参评,4个学科排在前10位,18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在第3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纺织科学与工程313化学20
2设计学914数学20
3体育学1015教育学20
4政治学1116哲学21
5基础医学1317美术学27
6图书情报及档案管理1618临床医学28
7药学1719中国史32
8护理学1720世界史32
9法学1721材料科学与工程33
10心理学1722应用经济学36
11社会学1723工商管理42
12艺术学理论1824机械工程64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名单
职 ? ? ? 务?姓 ?名
校,长朱秀林
党委书记王卓君
校,长朱秀林(兼任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江 涌(兼任副校长),高祖林(兼任纪委书记)
副,校,长路建美,田晓明,陈一星,熊思东,江作军,杨一心,蒋星红

文化传统

校训

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注: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原东吴大学校训,苏州大学未明确校训,默认沿用原东吴大学校训)

校歌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东吴大学校歌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遗产保护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创建于1900年,校园旧址位于苏州古城东南角的天赐庄,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1901年至1936年间分10次陆续募款建造。东吴大学旧址在总体格局和景观营造上秉承西方式的井然有序,参照了当时西方大学校园模式,但局部又点缀以中式园林元素。每栋建筑风格虽然有不同,但都是以红砖叠砌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装饰上都是以罗马式古典石柱和圈廊组合在一起,使整个校园显得整齐而又变化多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东吴大学旧址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是被俗称作“钟楼”的建筑,早年又名“林堂”。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建于1901年—1903年,为纪念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林乐知先生而命名。钟楼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顶部置有报时大钟。1903年大楼落成时,成为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此外,旧址内的孙堂、葛堂、红楼、体育馆等建筑也都各具风格,或为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仿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建筑工艺精湛。

1991年,东吴大学旧址曾作为近现代历史遗迹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苏州东吴大学旧址成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团组织

团委

苏州大学团委属于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担负着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教育和服务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团员成才成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责任。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苏大团委在大力推进团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方面,紧扣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一中心,作出了相应贡献。

学生会

苏州大学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是校内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和带领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为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该会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和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会员,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

研究生会

苏州大学研究生会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研究生的纽带,为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成员。该会接受苏州大学校党委的领导,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靠全校研究生开展工作。

学生科协

苏州大学学生科技协会是该校主要的学生组织之一,以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科研兴趣,提高学术科研能力,促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素养的养成,营造优良的校园学术氛围,浓郁学术风气为工作目标。科协开展了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学生第二课堂,繁荣了校园文化

东吴书画院

东吴书画院成立于2007年3月,旨在通过弘扬书画艺术,彰显我校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为学校的发展大局服务,为学校的对外交流提供高层次文化平台和便利条件。 (训铭:师古然非泥古,开今而不从今。)

知名校友

雷洁琼

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噢、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就读或者执教于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

李济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董事长。

许德珩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活动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学系主任。

周谷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雷洁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朴初全国政协副主席,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费孝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
孙起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董寅初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一中
荣毅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马寅初经济学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入上海,中西书院
金善宝农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江南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
谢少文微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高尚萌病毒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胡经甫昆虫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承钊动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4年于东吴大学任教
周同庆光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江南大学教授
谈家桢遗传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陆志韦语言学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顾翼东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
钱俊瑞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1928年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苏元复化学工程,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化学系
时钧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
宋鸿钊妇科,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朱洪元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28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董申保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士,就读上海东吴第二中学
汪菊渊花卉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
陆宝麟昆虫学家,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健康鱼类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汪闻韶

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冯新德高,分析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
钦俊德昆虫生理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黄培云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殷之文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周维善有机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就读东吴附中
王守觉半导体电子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36年入东吴附中
郁铭芳化纤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潘君骅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毓元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苏肇冰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50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乔登江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李正名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陈子元核农学家,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李政道物理学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东吴附中
薛鸣球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
宋大祥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

阮长耿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述汤化学家,材料学家,中科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
陆琰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
陈衍近代诗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金松岑诗人,教育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吕思勉历史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教授
黄人文学家,东吴大学中文教授
王宠惠法学家,法学博士,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任教
吕凤子书画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东吴大学任教
吴梅词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顾维钧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中西书院毕业
雷沛鸿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梁漱溟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郭绍虞语言学家,文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钱基博国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教授
许崇清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俞颂华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洪深戏剧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潘慎明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
陈调甫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苏州东吴大学化学毕业,1917年获硕士学位
顾颉刚历史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林语堂文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钱穆国学家,1947年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朱东润文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沈青,来数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数学系主任
童润之教育家,苏州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刘湛恩

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4月7日被日伪特务暗杀。

周予同经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戈绍龙耳鼻喉科专家,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教授
王遽常中国哲学史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东吴大学教授
吴福桢

我国昆虫学科和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系主任、教授。

吴经熊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夏承焘词学家,国学专修学校教师
盛振为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董渭川社会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鄂森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梁实秋文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朱正元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二级教授
唐兰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1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王同观妇产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端木恺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曹聚仁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程有庆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二级教授
李一氓外交家,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肄业
顾廷龙图书馆事业家,于东吴大学附中专修,英语
许幸之画家,影剧编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胡曲元哲学家,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秦柳方经济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兆龙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雪庵作曲家,音乐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倪征燠法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潘汉年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就读无锡国家专修学校
吴其昌历史学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焦菊隐著名导演,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李浩培法学家,198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
张奎寄生虫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
周有光语言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钱仲联国学家,1926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苏州大学教授
陈汀声电影技术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绛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陈白尘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柴德赓史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吴强作家,早年就读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
郑君里著名演员,导演,国立社教学院教授
马荫良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云南省省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就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汤不器组织,胚胎学,专家,苏州医学院学院二级教授
陈明斋外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教授
周振甫文学家,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迟作家,就读东吴大学
吴大琨经济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周孝谦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
陈王善继放射医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附属第一院院长
钱仁康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蒋纬国军事学家,蒋介石次子,就读东吴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
饶宗颐历史学家,文学家,1943年至1945年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陈务民儿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许国璋英语教育家,在东吴大学执教英语
戴爱莲舞蹈艺术家,1942年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陈悦书血液病学专家,我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苏州医学院教授
王绍堉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冯其庸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4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
柯岩作家,诗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8级学生
林斤澜作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方汉奇新闻学家,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范敬宜新闻学家,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金庸小说家,1946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修习国际法
杨铁梁香港高等学院首席,大法官,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蒋学模经济学家,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苏州大学共有教职工5065人,其中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27人(其中包

苏州大学

括“青年千人计划”15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5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2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者20人、江苏特聘教授7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23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28人次、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者26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224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姓名

备注

潘君骅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述汤中国科学院院士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永舫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详细信息:

1、薛鸣球,男,1930年-2013年,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系中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等职, 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薛院士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观察望远镜;1967年为中国第一代遥感卫星设计了高质量光学系统;1993年提出普查、详查结合型光学遥 感的创新思想,该项目于2000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6项,主编、合著专著3本,发 表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生16名,硕士生9名。

阮长耿2、阮长耿,男,1939年8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 。 1979—1981年赴法国进修期间,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学成回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1983年,阮院士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随后,研制成功了“苏州系列”单克隆抗体,其中的5株单抗被确认为国际血小板研究试剂。 阮院士组建了“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了IAEA资助重点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等省 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获国家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20多个奖项 。主编专著4部,先后在国内外刊物 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1982年以来,培养了博士生29名,硕士生34名。

4、潘君骅,男,1930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2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潘院士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苏联6米望远镜和中国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制中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各种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和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发表了科研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

5、李述汤,男,湖南邵东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曾任职于美国柯达公司高级研究员及项目主任,现任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FUNSOM)主任及材料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部主任;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和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和纳米有机光电子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以及金刚石和相关超硬薄膜领域的研究,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成果有“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应用”等。

詹启敏6、詹启敏,男,江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肿瘤专业,曾赴美深造和工作。2002年被卫生部聘任为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表SCI论文122篇,SCI他引9500多次,主编著作4部,申报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专利2项,专利已进入临床前研制阶段。 现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十一五”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肿瘤转移)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学会常务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担任《中华肿瘤》和《科学通报》杂志副主编、担任《J Biol Chem》(美国)、《Carcinogenesis》(英国)、《Cancer Biol and Ther》(美国)等国际学术杂志编委。

7、柴之芳,男,1942年9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4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80-1982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从事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其后,曾在美国普度大学, 法国斯特拉斯堡帕斯特大学,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荷兰代尔夫大学等地任访问学者。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柴院士长期致力于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在若干重要元素的分子-中子活化分析,铂族元素丰度特征,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和纳米安全性,核爆炸现场快中子谱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现从事核能化学、金属组学和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负责和组织了多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共发表论文4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包括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Society Review,PNAS, JACS, Nano Letter等,中文著作8本,英文5本,在国际重要会议作大会或基调报告50多次。曾任或现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领衔委员(Tit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以及其他5个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或顾问, Radiochimica Acta, Metallomics等4本国际杂志的编委。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7项。2005年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George von Hevesy奖, 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第1个获奖人。

院系设置

二级学院?(截止2011年)

文学院

凤凰传媒学院

社会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东吴商学院王健法学院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敬文书院
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能源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医学部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沙钢,钢铁学院
音乐学院唐文治,书院老挝苏州大学-
二级独立学院

文正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文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是苏州大学的龙头系科之一,学院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在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3个系科:中文系、对外汉语系、文秘系,1个海外教育中心。同时学院设有中国昆曲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生态批评研究中心等10多个校级、院级研究所(室)。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点(含方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11个硕士点(含方向),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等5个本科专业。

数学科学学院

该院创建于1952年。现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运筹与控制论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应用数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整个数学学科也被列为“211重点建设和立项的学科”。

社会学院

该院是苏州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社会学系。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档案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8个专业和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机构以及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国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研究室、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档案数字化研究所7个院级科研机构。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该院是由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主要特色学科与专业组建而成的,是苏州大学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学院担负着为全国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纺织及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所培养的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很多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管理、贸易、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力量。根据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及学院学科的特色,现设有纺织工程系、轻化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并设有丝绸科学研究院、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丝绸工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院中心实验室。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学院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二级博士点4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设计),硕士点4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设计),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设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等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600余名,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生4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现有80余名教职工中,有教授20余名、副教授30余名。教育部在该院设置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是苏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现代光学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薄膜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点,还成立了能源学院。 学院有物理学、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共8个专业,使用的教学楼为鸿远楼,是一幢同样拥有历史的3层建筑。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该院成立于1985年6月,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财政厅参与直接投资建设的经济管理类学院,也是苏州大学建立最早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经济系、财政系、金融系、经贸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商务系7个系科;乡镇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3个研究所和MBA中心。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CGA等10个本科专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国际贸易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MBA)、金融、会计、税务、国际商务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金融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王健法学院

该院隶属于苏州大学,为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王宠惠、吴经熊、倪征(日奥) 、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苏州大学该院由原化学化工学院、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学部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应用化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无机化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有机合成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市和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分子设计与器件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学部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化学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人数已超过两千余人。学部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校特聘教授2人,在职教职员工180名,其中教授57名(博士生导师39名)、副教授69名、高级工程师(实验师)15名,师资队伍基本完成了硕、博士工程。

电子信息学院

该院原名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随着学科发展和规模扩大,2002年7月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为潘君骅院士。学院所在地位于绿树环抱的苏州大学北校区,12 层的工科新大楼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实验场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信息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生规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等方面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教育学院

该院其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苏南文教学院等)教育学系,1982年改称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1999年改现名。顾树森、张焕庭、刘百川、辛润棠、吴曾芥等知名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课程与教学系。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苏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均附设于学院。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一个专业硕士点、三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承担全校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书法课程及其他校级公共课程的教学。

机电工程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是苏州大学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是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摇篮。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先进,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53人,在岗教授18人、副高职23人,教授和副教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达75%,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人才1人,校青年骨干及优秀教师7人,学院还聘请中科院闻邦椿院士等4位知名学者和10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及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凤凰传媒学院

该院是苏州大学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在整合苏州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相关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共同组建的直属公办学院。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的新闻传播系,2005年发展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组建凤凰传媒学院,现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学院现有“媒介文化”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自设二级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与方向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含主持人艺术)。学院除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外,还与凤凰卫视集团、各类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创办了凤凰论坛,定期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专场讲座,开阔学生眼界。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该院是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该院。学院有8个本科教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门类较多的学院。全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137人,其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122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26人,副教授44 人,讲师 43人,助教 8人)。学院分社会科学系、政治(哲学)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系4个系科,设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8个本科专业,哲学、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和16个二级硕士点和公共管理(MPA)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学科支撑,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5个博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政治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和12个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学科支持。同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雄厚学术力量的支撑(基地主任为学院教师兼任),全院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规模1200多人,已形成了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态势。

外国语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230 名,其中教授 23 名,副教授 68 名,已获博士学位的教师 近40名;学院现设英、俄、日、法、朝、德、西等7个语种专业, 学院现设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连续评为“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大学外语部所属的“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在读的全日制专业本科生 1,000 多名,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300多名。

艺术学院

该院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艺术学院。“艺术学”为江苏省首批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院设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设计学博士、设计学硕士、美术学硕士、艺术硕士(MF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艺术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区,艺术设计也是十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度江苏省品牌专业;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现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几年来,学院共出版有专著和画集及论文数百余种,各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大赛,获奖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单是每五年一次的第11届全国美术大展上就有13件作品入围。其它各类设计、美术等门类的奖项举不胜举。

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94人,教授21人,副教授 33人, 讲师34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6人(含双跨),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2280人。艺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正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严治教、为人师表,以团结、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姿态,为把学院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多学科性的艺术院校而努力奋斗。

医学部

该院是苏州大学于2008年初由医学院各系与生命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和药学院组建而成。医学部为学校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统一负责并管理医学和生命科学类的学生培养、就业指导、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以及日常工作。医学部内设:党务行政管理工作办公室(简称:医学部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含本科生、留学生、成教生)、学生工作办公室(含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成教生)、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和发展办公室。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临床医学院,学部内设教学实验中心和动物实验中心,拥有附属医院14所,教学医学院61所。预防医学和法医学和药学实习基地各10个,生物与农学实习基地22个。

医学部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医学部设有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类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0多个,其中临床医学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放射医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为本硕连读,放射医学为国家管理的专业点,也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重点共建的专业。在校本科生476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200多人,外国留学生700多人。在校成教生2688人,在职成教生4028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较早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同时学院拥有 “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信息处理新技术”为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学院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及高中起点本科、软件工程本科特色自考等继续教育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9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0人,全日制本科生923人。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该院坐落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其前身是创建于2005年5月的苏州大学城市科学学院,为主动适应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需求而成立的新兴学院,是培养从事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城市园林、城市园艺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007年底,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本着双赢、可持续、共同发展的原则,苏州大学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原苏州大学城市科学学院的基础上,共建“苏州大学金螳螂城市建设学院”(学院公有性质不变,仍为苏州大学公办二级学院)。共同成立学院理事会,整合双方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试行全新的改革模式,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区”。2008年9月,经过理事会和学校论证,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学院现设四系二所一公司,即: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室内设计系、风景园林系、园艺系、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研究所、苏州苏大金螳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有建筑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园林(城市园林)、园艺(城市园艺)5个本科专业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硕士点,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52人,硕士研究生43人。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该院成立于2008年,是伴着苏州城市轨道的建设而成立的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是学校为适应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筹建的一个应用性工科学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兴起。在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除上海、南京已有建成地铁外,苏州、杭州已进入建设阶段,宁波、无锡、常州等城市也正在筹划建设。学院将充分利用苏州大学强大的教学资源和苏州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重点建设和发展轨道交通相关专业。

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1924年东吴大学始办体育专修科,1926年招收本科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创办体育系,1997年改建为体育学院。学院现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等四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体育教育专业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

学院下设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训练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部和公共体育部。形成了从中学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到体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人文社会等专业(方向)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列,已为国家培养5000多名体育专门人才。 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许多人被推上了省、市、县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岗位,不少人被评为国家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该院共有10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跆拳道选手吴静钰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女子马拉松选手周春秀获得了奥运会铜牌。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独立学院)

该院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的吴中区,东临吴中大道,西傍吴山,北靠石湖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600多亩,在校生9300余人。学院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文正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她是苏州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大胆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新路径的产物。自1998年12月创办以来,学院就以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学院始终坚持以“科学定位、创建品牌”为前提,以“规范管理、稳健发展”为保障,以“吸纳资源、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以“通才、实用,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办学特色,以“自强、博学、弘毅、拓新”为院训,充分依托苏州大学的优质资源以及苏南地区的区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行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独立学院)

苏州大学该院位于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古镇旅游区2公里处,距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20公里。毗邻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和吴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园环境优美,体现了“小桥、流水、书院”的建筑风格,校园空气清新,设施一流,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场所。

学院成立于1997年11月,2005年改制为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电子信息、服装艺术、旅游、经贸、外语、财会等7个系科,设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在校生7000余人,担任专业课的苏州大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者约占60%。

学科建设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苏州大学共有32个学科参评,4个学科排在前10位,18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在第3位。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全国高校学科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纺织科学与工程313化学20
2设计学914数学20
3体育学1015教育学20
4政治学1116哲学21
5基础医学1317美术学27
6图书情报及档案管理1618临床医学28
7药学1719中国史32
8护理学1720世界史32
9法学1721材料科学与工程33
10心理学1722应用经济学36
11社会学1723工商管理42
12艺术学理论1824机械工程64

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

放射医学

内科学(血液病)

纺织工程外科学(骨外科)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

放射医学

内科学(血液病)

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1个)

生物技术(免疫学)

“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金融学

政治学理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中国哲学免疫学光学工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纺织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儿科学外科学(骨外科)*
应用数学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学中国近现代史 药学

注:打“*”的学科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个)???: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应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任

1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钦华
2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钦华
3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阮长耿
4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张学光
5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张学光
6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李述汤
7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沈明荣
8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姚英明
9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钱培德
10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陈庆官
11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钦华
12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医学部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童,建
13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朱秀林
14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朱秀林
15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医学部熊思东
16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
  • 排名

  •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苏州大学共有32个学科参评,3个学科排在前10位,15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在第3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纺织科学与工程313化学20
    2设计学914数学20
    3体育学1015教育学20
    4政治学1116哲学21
    5基础医学1317美术学27
    6图书情报及档案管理1618临床医学28
    7药学1719中国史32
    8护理学1720世界史32
    9法学1721材料科学与工程33
    10心理学1722应用经济学36
    11社会学1723工商管理42
    12艺术学理论1824机械工程64

    相关分校

    老挝分校

    苏州大学2011年7月8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老挝苏州大学的批复》(教外综函35号)文件精神,经校苏州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成立老挝苏州大学(英译名为:Soochow University in Laos),办学地点位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首都万象市。

    自即日起,撤销老挝苏州大学筹建领导小组、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筹建工作小组;并成立老挝苏州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负责处理老挝苏州大学正式组建和开办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老挝苏州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朱秀林(校长)

    副组长:杨一心 黄兴

    成员:江作军 王洪法 刘标 唐忠明 姜建明 王家宏 盛惠良 薛辉 闻曙明 汪解先 吴小春 谭玉坤 张建初

    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黄兴处长介绍说,苏州大学自2007年以来和老挝展开教育合作,在该国首都万象筹建老挝苏州大学。江苏省政府已经批准苏州大学在老挝办大学,待教育部批准后,苏州大学将在老挝苏州大学设立汉语言文学、中国经济等方面专业,总招生规模控制在1万人以内,预计可以开始招生。

    据了解,老挝苏州大学的办学资金主要由苏大筹措,学校已与苏州先锋木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老挝苏州大学。师资由苏州大学派出,并逐步实现老挝本土化。“主要招收老挝当地的学生,当然也会通过国际交流把中国学生送过去。”黄兴说。

    苏大把学校办到了老挝,省内著名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包括一些知名的中小学校是否也会在海外建分校呢?根据林跃的透露,“江苏海外校园计划”是一项长期计划,江苏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去”,为当地中国企业培养人才,同时把江苏文化和汉语推广出去。除了苏大以外,江苏还有3所学校的“海外”办学计划正在商谈中,办学模式和老挝苏州大学相似,都是企业投资与省内学校联合办学。

    独墅湖校区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距校本部12公里,总建设用地约为1800亩。建设独墅湖校区是学校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该校后百年的发展,对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独墅湖校区一期一批占地89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自2004年3月正式开工以来,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的艰辛建设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历经两年有余,始成今貌。期中,学校党政领导为新校区的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新校区一期二批占地640亩,已经建成的工程近15万平方米,其他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2005年7月1日,有关学院正式开始入驻独墅湖校区。

    2005年7月,学校成立独墅湖校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为学校派出的综合协调机构,统一扎口管理独墅湖校区的有关事务。2006年9月,学校将独墅湖校区管委会和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合并成立独墅湖校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负责该校区的建设和部分管理及综合协调工作。

    入驻独墅湖校区的院系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医学部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部药学院等10个学院。2008年8月,材料工程学院也将搬入该校区。

    独墅湖校区现有全日制学生135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84人,硕士研究生2727人、本科生9689人,留学生620人。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60个博士点(约占全校的3/4)、130个硕士点(约占全校的3/5)、63个本科专业(约占全校的3/5),3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约占全校的3/5)、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

    苏州大学独墅湖三期也正在建设中,三期主要为苏州大学医学部下属的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临床医学院,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动物实验中心。预计2012年可正式入驻。

    阳澄湖校区

    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的批复》(苏政复11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的通知》(苏教发11号)精神,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将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更名为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成立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管理委员会和阳澄湖校区党委;

    将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的所有内设机构均更名为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内设机构。

    相关新闻

    苏州大学“双创人才”领跑全省

    苏州大学在2013年11月公示的“2013年度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名单”中,来自苏州大学的专家达14人之多,入选人数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该校的“双创人才”总数跃增达到42名,成为全省所有高校、科研院所中入选人员最多的单位。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对此表示并不意外。在他看来,苏州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将高水平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如何以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双创人才”数位列全省第一,正是苏大营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人才的体现。

    其它相关

    校长致辞

    校长朱秀林世纪沧桑,春华秋实。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立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一百一十多年来,苏州大学沐江南地域之灵气,循求是传统之文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形成了优良的精神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涌现出众多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凝心聚力,求实创新。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致力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新时期的苏州大学,以育人为本、学术为魂、大师为先、责任为重,坚守大学之道,会聚天下英才,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之交汇融通作为我们无时或忘的职责、本份和事业,不断攀登智慧和思想之高峰,服务于民主、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薪火传承,面向未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苏州大学站在时代的新坐标上,融合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凝练百年办学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进一步加强“又红又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培育学校独特创新文化,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春雨润花,清泉溉稻,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沐浴时代温馨,脚踏和谐韵调,把光辉的历史写进岁月的记事簿,让自信的憧憬浸润跨越的新步调。十年树木任重,百年树人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后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苏州大学。

    学校地址

    苏州大学校本部地址:苏州市沧浪区十梓街1号(邮编:215006)

    东校区地址:苏州市吴中区东环路50号(邮编:215021)

    北校区地址:苏州市平江区干将东路178号(邮编:215021)

    阳澄湖校区地址: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邮编:215131)

    独墅湖校区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邮编:215123)

    石湖校区(文正学院)地址:苏州市吴中区越湖路1188号(邮编:215104)

    周庄校区(应用技术学院)地址:苏州市昆山周庄大学路1号(邮编:215325)

    对外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苏州大学

    20余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接收各类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次(含短期培训),来校学习医学类、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化学化工、建筑、社会学、园艺、英语、日语及汉语等专业。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纺织专业,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博士、本硕连读、双学位学士等40多个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了“中新联合开放实验室”和“功能高分子研究所”,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了“纳米科技联合研究院"”和“绿色高分子工程与催化技术实验室”,与法国爱迪特集团共建了“测控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有效提升了国际联合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的新路,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了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10月,作为中国首个在国外举办的大学,"老挝苏州大学"迎来了首届学生。

    地方共建

    苏州大学注重与国家有关行业,有关地市等开展广泛合作,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促成江苏省教委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苏州大学,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建财经学院,与江苏省司法厅共建法学院,与锡山、通州、昆山、太仓等县市合作办学。与江苏省教育厅、宿迁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

    校企合作

    苏州大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注重密切与企业的联系。1999年,采用新的办学机制,利用社会资金,与苏州凯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举办了公有民办文正学院;2002年2月,与上海云海集团和昆山市周庄镇政府在周庄共同创办新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此外,学校还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十多家外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了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

    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美丽古城苏州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00多年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man)的校训精神;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培养模范公民”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弘扬“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和“博学笃行,止于至善”的优良学风;努力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完人”。

    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办学体制办学、第一家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专业教育、第一家创办学报等等。2013年3月8日,苏州大学作为牵头高校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答辩,成为首批17个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亦成为首批十四所2011计划牵头高校之一。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12年并入苏州大学。到为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现有姑苏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大校区,占地面积4051.7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图书馆藏书近400万册,中外文期刊3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6个;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工科版和医学版四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和《中国血液流变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哲社版)创刊于1906年,是我国创刊最早的高校学报。哲社版一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三十佳社科学术期刊。2011年的发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和摘编47篇次,列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第16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校还编辑出版了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截至2012年10月,拥有各类在校生约近六万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4317人,本科生25406人,留学生1143人,成人学历教育9922人,自考助学专业在籍学生8962人。

    特色专业

    档案学

    学校档案专业最先提出档案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档案学教学计划中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增加到了4门。近年来,积极开展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档案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现代化的内容,并建有专供档案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2001年,又专门成立了“档案数字化研究所”,首开全国档案高校之先河。

    法学

    2003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行政法、法理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学院拥有宪法、行政法学博士点,有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行政法学、国际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硕士点六个,并为法律硕士培养单位。

    汉语言文学

    教学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分三个方向:文科基地、师范方向与文秘方向。学院会经常邀请名家前来讲学,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讲座体系,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教学实习实行双向、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不仅到实习单位实习,还会聘请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到大学讲坛进行面授身传。

    纺织工程

    学科教学与研究主要特色是蚕丝生物工程,纺织系统工程与数字化纺织,蚕丝及丝绸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等。经过不断的开拓创新,专业发展硕果累累,丝蛋白人工皮肤、丝绸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大豆蛋白纤维就是其中三项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