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

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全日制本科

所在地: 浙江浙江理工大学省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5号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 310018

联系电话: 0571-86843333 86843999(传真)

电子邮箱: zsb@zst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zstu.edu.cn

招生网址: http://zs.zstu.edu.cn[1]

学院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浙江理工大学,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9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含在建)15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领域,3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拥有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正高职称18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在聘省级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其中重点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

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几年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8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有着110多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迈进!

院系设置

理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下设数学科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心理学系,是建设、发展浙江理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数学、化学、心理学共有二级学科硕士点五个。在校本科生千余名,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并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已经建成“浙江省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同时承担全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的公共课教学任务。

理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工129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4人。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共100人,占专任教师96.6%。另外1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师资队伍的层次不断提升,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4人,第三层次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拥有副教授评审权。

学院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重学习,勤实践,讲诚信,懂感恩,促和谐”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浙江省的一、二、三等奖,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2005年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六个二等奖。曾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CCTV杯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先进小分队”。

学院成立五年来,纵向课题立项73项,其中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1项;横向课题立项57项。共发表论文298篇,其中一级期刊以上论文共210篇,被SCI、EI、SSCI检索论文134篇。仅2006年发表在一级刊物以上的论文共76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53篇,有3篇高质量的论文刊登在SCI一档期刊上。05、06学年发表论文数居学校榜首。荣获200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注重以学科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增强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材料与纺织学院

材料与纺织学院是浙江理工大学办学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设施条件优良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1994年12月由历史最悠久的丝绸工程系和纺化工程系组合成立纤维分院,1999年12月更名为材料与纺织学院。

学院学科内涵涉足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纺织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和材料学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自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2006年正式获得博士授予权,2007年获得教授评审资格。

学院现设有纺织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轻化工程系、设计与包装系等四个系。 现有纺织工程博士授权点;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6个硕士点;纺织工程领域、材料工程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工程硕士点;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4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和轻化工程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正高21人,副高31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许多教师有出国留学、访问、进修的经历。近年来,学院聘请了一批相关学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美国、日本、英国、巴西、印度、德国及港澳台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协作交流关系,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

学院近几年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科技项目和大量企业委托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

学院上下齐抓共管,学风良好。近五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等奖各2项;“外教社杯”首届全国大学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1项、省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浙江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生的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名列全校前列;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续五年名列学校前茅;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连续三年名列学校前茅。

服装学院

服装学院是浙江理工大学中最具鲜明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服装高等教育机构。1979年学校创办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1982年创办服装设计专业,1985年成立服装系,1993年成立服装分院,1999年更名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00年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IT)合作办学,2004年经学科整合后,定名为服装学院。

学院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1个,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艺术硕士和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服装设计与工程是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的一个方向,设计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现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设计与营销)、产品设计(纺织产品设计)、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人物形象设计)等专业及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学院完成多项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年科研经费1千万元以上,位居全国同类学院的前列。学院拥有1个浙江省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成员单位、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牵头单位,与国内著名企业共同建立了11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009年,服装学院被评为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校院系,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余人,高级职称、国外学成归国师资以及"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获得者等近70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国外留学生2300余人。学院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杉野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

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服装人才为目标,建立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创意设计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教学与国际合作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院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二等奖、优秀奖各1次,浙江省一等奖4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2次,被誉为"中国著名时装学府"。已有8名毕业生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在校学生连续多年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新人奖",学院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服装教育"育人奖",杭州女装产业60%的服装品牌由学院毕业生创办或担任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大批毕业生成为服装行业的技术骨干,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及相关行业的欢迎。

信息电子学院

信息电子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浙江丝绸工学院机电工程系自动化专业,1993年调整为电子与自动化系,1998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调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2000年成立信息电子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了约3600名本科毕业生、10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达1400余人。近年来,本科各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信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研究方向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所形成的优势研究方向为图像分析、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检测系统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46%,具有博士、硕士高学位学历的教师约占97%,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博士、硕士比例约占100%。

学院拥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研究中心、软件工程研究所、计算机技术开发中心、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电力电子与数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几年来承担完成了近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60余项横向项目。近3年,全院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90余篇论文为SCI、EI检索,或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出版和翻译教材、专著5部。

学院承担完成教学研究和重点教材出版等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共计20余项。其中《基本电路与电子学》为教育部立项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在"挑战杯"、 "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等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是浙江理工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1974年开始正式培养“丝绸机械”专业学生,197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底在原来的“机电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经过30多年的风雨磨砺和学术积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目前下设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测控科学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流体机械与工程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以及现代纺织装备研发中心、材料工程中心、浙江省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拥有现代纺织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

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硕士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流体机械与工程七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以中青年为主的、整体实力较强的科研教学队伍,现有教职工11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17名,副教授2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名。教师中有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9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学院办学规模已趋稳定,现有在读研究生250余名,本科生1700余名。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学院既保持了原有的学科特色又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流体机械与传动、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材料学、车辆工程、可靠性工程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的科研教学体系。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共1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12 项,研究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目前承担各类项目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 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7 项,总经费4323.04万元。在现代纺织装备技术、农业机械、大位移纳米测量技术、可靠性技术及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有创新和特色,研究方向与浙江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学院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学术团体等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学院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注重实践”的良好学风,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绩。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获得各类科技获奖2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获得各类专利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6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

学院积极致力于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浙江省特等奖、浙江省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学院设立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风景园林5个教学系,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风景园林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材料学和城市景观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生1800余名。岩土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学院设有岩土工程、道桥工程、环境与软土工程、风景园林、公共空间艺术、建筑节能、城市燃气与热能工程等7个研究所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面积达5000m2,设备总值达2050万元,下设5个专业实验室,24个实验分室,形成了涵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设备安装、园林景观设计与营建等建设全过程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具有正高职称10人。学院教师获得省"新世纪151人才"、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优秀教师、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坛新秀、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荣誉。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各类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53项,科研经费总数达2400余万元,获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项;承担教改项目60余项,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SCI、SCI、EI、ISTP收录1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部。学院的学术气氛浓厚,校际交流活跃,先后邀请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同时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和学习。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先后与日本佐贺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工程学院等互派交流学生,与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正积极推进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2+2联合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学生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成绩显著,在大学生"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130余人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省级优秀社团等多项荣誉。

全院师生秉承"勤学诚信、敬业奉献、务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建工精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建成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交叉渗透、产学研紧密结合、国际交流活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以理科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学院,成立于2004年3月。

学院以“高起点、高素质、培养高端人才”为建院原则,拥有生命科学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优秀人才,科研教学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7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1人, 151人才第一层次3人、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4人;青年教师中9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另有1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院下设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新元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蛋白质组学与分子酶学研究室,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另拥有浙江有害生物控制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浙江省基因治疗中心。科研实验室建筑面积4330平方米,实验设施先进,拥有价值4000余万元的精密进口仪器设备。主要研究方向有: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组学、肿瘤基因治疗、家蚕生物反应器技术及生物多肽药物、植物生物反应器与天然药物。

建院六年来,学院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子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1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10项(含重点5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其中重点2项),科研经费总和达8374.38万元人民币,授权专利2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6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233篇,影响因子共计460点;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16本。

学院下设应用生物技术系,目前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390人,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在读硕博研究生266人。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拥有660平方米的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分设植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以科研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专业实验中心,分设生物制药实验室、天然药物实验室、肿瘤治疗实验室、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实验室。

学院认真践行“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发扬 “求是笃实”的校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开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在全国和省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省高校生物技能比赛、全国英语竞赛中屡获佳绩。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命科学学院迸射出蓬勃的发展生机,为把学院建成为一个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和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教学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要方向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经营管理系, 1999年12月成立经贸与管理学院,2005年11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3818人,研究生153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博士20人,在读博士16人;5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各层次培养对象,4人被选拔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项目1项;省部级奖项4项。在《经济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72篇。

学院现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等4个系,拥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8个本科专业。学院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3项,省级学科竞赛奖10多项。先后培养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

学院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区域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等4个硕士点, 1个工程硕士方向(纺织经济与企业管理),1个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学院建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纺织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管理工程研究所、现代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所、心理与行为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

艺术与设计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是以培养艺术设计高级应用人才为主的学院。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1979年,其后根据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于2004年校内整合分别成立了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服装学院。目前艺术与设计学院开设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方向、家具设计方向)、动画、广告学、美术学(商业插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硕士点。

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名,在校本科生(含艺术类、工科、文科生)2000余名,在读研究生70余名。学院秉承并坚持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及时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已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这些多年来探索实践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资队伍层次、结构、教师科研创作及教学改革、师生国内参展参赛获奖、历届毕业生就业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

当前,学院正在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加快向“教学研究型”办学转型,正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也已具备了更多更好的优质教学资源。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著名专业院校、业界专业设计单位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与欧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相关艺术设计学院有良好的合作交往,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已显成效,已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多项奖励,办学声誉得到众多好评。

团结求实、创新创业是学院办学发展的理念和精神,在高等教育事业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更踏实更努力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法政学院

法政学院成立于2001年,现有法律系、社会工作系、公共管理系等三个教学单位,设有法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四个本科专业,一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硕士点方向。设有院教学实验中心、图书情报资料中心等教学、科研服务机构,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门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科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5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7名;博士16名;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1名;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多名教师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有15名省内外社科界知名学者出任学院兼职教授。在校本科生1200余名。

学院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学院成立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余项、地市级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3项、地市级科研奖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摘或复印;公开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学院有一支敬业奉献、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有多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

学院近年来已派出多位教师到英国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进修。

学院面向校内外开办了法学第二学位班、经济法辅修班、公务员考前辅导培训班、社工师培训班以及成人教育的相关专业等。

外国语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培养外语专业高级人才及为全校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生提供公共外语教学的学院。学院拥有一支一百余人、实力强、水平高的专业师资队伍,有多名教师曾先后在美、日、英、加等国留学深造,在同类高校中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优势。学院现设有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一部、二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考试中心和外语电教实验中心。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专业人才。

学院继承浙江理工大学百年优良传统,依托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按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文理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方面具有以下特色:在着力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同时,十分注重经济、管理、外贸等跨学科知识的拓展,不仅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技能,又结合各跨学科方向使学生具有相当的实践能力。现有英语专业、日语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为本校各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第二学位”专业。为其他专业的优秀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本学院毕业生以语言技能过硬,知识视野较宽,实践意识很强,适应面较广的特点,拓展了就业领域和发展空间。

学院教学设备先进,目前有多媒体语音实验室16个,共计882座, 多媒体教室15个,450座,用于面向全校公共外语和外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听说能力培养和课外自主学习。并专设调频台1座,每天定时为学生播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节目。图书音像资料室共有各种语种的书籍和工具书10000余册,音像资料近2000盒。除了国内主要英语报纸、杂志外,学院还订阅了Newsweek 《新闻周刊》、Time 《时代》、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等国外刊物。先进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音像资料室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外国语学院是我校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外籍教师十多人,承担学院的口语、视听说、写作、英美文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开设专题讲座介绍相关国家的文化、习俗、概貌,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角”等外语交际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我院每年都有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对外交流是外国语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学院正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将学院建成一所开放型的国际化学院。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目前学院共承担了二十余项部、省及校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三十余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共发表了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我院目前在办好英语、日语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正积极筹办翻译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申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希望经过5年努力,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语种多类型的外语教学体系,将学院办成省属院校同类学科中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成立于2003年,现设有中文系、传播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写作教研中心等几个教学单位,有汉语言文学、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传播学专业是浙江省第一所本科院校招生专业。学院承担全校大学语文类公共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全校汉语水平考试的各项工作,并面向全校开设六十多门文化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设有浙江文化研究、文化创意研究、中国期刊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六个研究所,现有文化传播综合实验室和中文综合实验室及图书资料中心等教学、科研服务机构。同时学院还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国家职业汉语水平测试等工作,其中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是下沙大学城唯一的一个测试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4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4名;博士12名,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学院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争创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会泽百家,与时俱进”是学院的办学精神。

文化传播学院作为一个新型学院,充分利用优质社会办学资源,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原则,在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下,确定“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名院”的发展思路,在人才培养上突出“通识教育、按类教学、鼓励创新”的教学理念, 突出复合与应用,面向社会办学。为此,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并与有关新闻媒体、市县文化部门、企业公司共建了十几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成才构建立体的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本科生400余名,培养留学生40余人次,目前,学院正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下,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为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6月30日,由原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合并而成,是浙江省高校第一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优秀骨干教师4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校级学术拔尖人才4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统编教材专家1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专家2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职务12人次。

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拥有省内本科院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团队,获得过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他4门课程分别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校级重点课程(《形势与政策》),建构了一个优质的课程群。

学院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相继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20多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0多项厅局级项目,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3项,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思想政治理论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专著与教材30多部(册)。

学院下设五个研究所和五个教学部,实行所、部合署办公。五个研究所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五个教学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形势政策教学部。

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管理;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新硕士点建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点。硕士生导师35人,在校研究生69名。

校园文化

校徽

1、浙江理工大学校徽、校徽以校名英文缩写的首字母“Z“为”基本骨架和第一识别元素,简洁的图形同时明确包含中文“工”字,点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1897”数字组,表示学校诞生于1897年。

2、 校徽将字母“Z”的第一笔划处理成展翅飞翔的翅膀、象征学校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和勇往直前,同时中间的笔划更象征“1”字,体现学校力创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的信心。

3、 标志色彩采用深翠绿色和天蓝色组合。深翠绿色象征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广袤大地,天蓝色象征翱翔的天空和无限希望,两色的组合的视觉效果清新靓丽,充满希望和激情。

4、 标志整体造型饱满、富于动感,既具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稳健、严肃形象,又展现了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识别性,以表达新世纪学校的新形象。

校训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厚德”,犹言大德,引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指人事,是谓厚德育人。德,乃浙江理工大学校训立身之本。《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致远”,谓人的志向远大,才干卓越,能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引自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通今博古,学识渊博。引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敦行”,犹言笃行,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引自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中的“敦行不倦,持善不厌”。又《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此语要求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做到知行合一。

校训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校风

求是笃实

求,意为探索、寻取;是,意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的规律;笃,意为纯一、专一;实,坚实、实在。笃实,浙江理工大学校风指纯厚朴实,忠诚专一。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故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杭州蚕学馆成绩记》中,就称赞蚕学馆的学生嵇侃“坚苦笃实”。林启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笃实”,他将所创办的书院(即浙江大学的前身)命名为“求是书院”,选拔的学生要求“行谊笃实,文理优长”等,显示了他的价值取向。并且,他在守杭期间自己也身体力行,故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

在新时期仍然要继承和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要求广大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要求纯厚朴实,勤奋努力,专一坚定。

校歌

作词:清松,张建宏

作曲:孟可

西子湖,美天下,浙江理工大学校歌

金沙港,诵风雅。

筚路褴褛,先贤创业流芳韵

薪火相传,文脉悠远绽新葩。

丝路花雨,翩翩霓裳飞天舞,

姹紫嫣红,巍巍学府景更佳。

究于理,成于工,

育英才,泽万家。

厚德致远,自强不息长求索,

博学敦行,敢为人先意气发。

融通古今,代代俊彦竞风流,

荟萃中外,片片云锦接天涯。

[副歌]

跨越历史的沧桑,

奏响时代的乐章。

宏图绚丽,雄风浩荡,

放飞梦想,光耀中华!

历史沿革

蚕学馆(1897-1908)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浙江丝绸工学院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中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学校从创办时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新学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中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蚕丝职业学校(1908-1949)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因蚕学馆办学卓有成效,奏请清廷改校名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并获御准。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192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1927年,从五年级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8年,又改称为浙江省高级蚕桑科中学。1934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直到1949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是年12月,学校搬回杭州,1946年春、秋两季继续招新生。

浙江丝绸工学院(1949-1975)

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0年,学校在萧山坎山设立分部。1952年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专业化办学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成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蚕丝职业学校蚕桑部分与国立湖州高级蚕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蚕桑技术学校。同年底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改名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原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的纺织科也同时并入。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从解放到1957年,学校几经变迁,体制不稳定,对学校发展有一定影响。

1958年,在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1959年,丝工和丝织两专业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0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的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本科。196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1964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文革”十年动乱,学校两迁校址,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1970年,学院被下放,改为杭州工业学校。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浙江省领导。

浙江丝绸工学院(1976年-1999年5月)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经过调整、充实,各个方面都呈现一派新气象。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先后开设了艺术类和经济类等专业。1980年学校成立中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1984年学校改由中国丝绸总公司领导。1987年1月,学校隶属关系改由纺织工业部(后为纺织总会)领导。1992年,邓小平南下以后,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使学校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199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祝仪式。经过百年办学的积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国,以丝绸纺织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隶属关系由原纺织部直属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根据新的办学形势,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加大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浙江工程学院(1999年5月--2004年5月)

1999年5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2004年5月起--)

2004年5月21日,经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省市   类型   总分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综合声誉  

25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理工   18.82   20.04   13.81   24.85  

28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理工   16.98   16.25   13.84   23.62  

32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理工   14.04   12.58   12.28   19.63  

35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理工   13.21   13.47   8.87   21.26  

50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理工   9.85   9.07   7.78   15.36  

51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理工   9.70   9.01   6.82   17.18  

85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理工   4.88   4.38   4.53   6.08  

101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理工   4.30   5.96   3.79   0.23  

132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理工   2.84   3.42   3.05   0.09  

144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理工   2.32   2.53   1.79   2.67  

157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   理工   1.97   3.07   1.39   0.11  

161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理工   1.94   2.87   1.46   0.27  

167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理工   1.85   2.15   2.02   0.14  

176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理工   1.78   2.00   1.97   0.28  

177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   理工   1.77   3.08   0.82   0.39  

178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理工   1.76   1.79   2.21   0.10  

184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理工   1.69   1.78   2.00   0.26  

212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理工   1.27   2.26   0.60   0.13  

216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理工   1.23   1.23   1.54   0.11  

221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   理工   1.18   1.07   1.59   0.10  

231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理工   1.10   1.67   0.78   0.16  

231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理工   1.10   1.82   0.63   0.18  

239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理工   1.02   1.30   1.00   0.10  

269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理工   0.76   1.45   0.28   0.03  

374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理工   0.27   0.15   0.44   0.08  

教育部批准,浙江工程学院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正高职称18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在聘省级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其中重点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

收费标准

第二十八条 被我校录取的新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视为放弃入学资格。新浙江理工大学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二十九条 学校收费严格按照浙江省物价局批准或备案的标准执行。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办法,新生入学时按学年制学费标准预交学费,按年度结算。学年制学费标准:1、一般本科,非艺术类专业4400元/(人·学年),艺术类专业7000元/(人·学年);2、中美合作项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1.6万元/(人·学年),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专业2.2万元/(人·学年)。

第三十条 根据浙江省高校收费的有关规定,学生住宿费以1200元/(人·学年)标准预收取,按照实际住宿情况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