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

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江苏省连云港市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

邮政编码: 222005,222000

联系电话: 0518-85895135

电子邮箱: hhitzsb@163.com

学校网址:http://www.hhit.edu.cn

学校新闻平台:http://www.hhitxuri.cn

学院简介

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淮海工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位于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著名的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西麓。校园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是理想的学习和生活场所。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为全国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淮海工学院

学校目前占地2246亩,固定资产总值12.8亿元,校舍面积54万多平方米。全校拥有各类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万多台套,总值1.7亿元,其中单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数控车床等精密贵重仪器设备160台套,共建海洋考察船1条。拥有基础化学、大学物理、生物学、现代商务与港口物流、机电综合实践等5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示范中心和2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39.4万多册,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万方、EBSCO、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系统,建成江苏省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学校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拥有主运动场、第二运动场、主体育馆、龙舟训练馆、瑜伽训练馆、篮排球场和网球场等室内外体育设施。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0000人,教职工1600人。设有18个院(部)以及公有民办东港学院,现有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八大学科。目前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等3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和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校共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200多门。“海洋科学与技术”成为全省唯一的海洋类优势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成功晋级省重点培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工程”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中心等一批海洋特色鲜明、学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省级“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之中。

学校现有940名专任教师,其中440人具有高级职称,71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正高119人,博士183人。100多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数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来。常年邀请外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多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刊物编审工作。学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开办国际课程实验班,每年输送数十位学生赴海外留学,同时面向美国、日本、韩国招收来华留学生。

学校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

联系电话:0518-85895135、85895139、85895134、86059305、86059306、86059307、86059308、86059309

学校网址:http://www.hhit.edu.cn(可在线咨询)

电子信箱:hhitzsb@163.com 邮政编码:222005

学校代码:11641(国标)

江苏招生代码:1321(公办本科) 1839(民办本科) 1640(国际课程实验班)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江苏省代码:1839)

东港学院为淮海工学院下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江苏省首批公有民办高校之一。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连云港市“城市绿化先进单位”。

学院现设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和环洲书院等五个书院。目前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会计学、英语等40余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5000余人。

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教学、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图书馆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图书丰富;学生社团中心2200平方米,有乒乓球室、羽毛球馆、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实验楼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设有自动控制、电机与调速、测试技术、网络工程、可编程控制等40余个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电工电子、数控技术、经济管理、新闻摄影等训练中心,建有150座语音教学系统和400余台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系统及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37间,座位数5000余座。学院教学工作由淮海工学院专业学院组织实施,共享本部119名教授、183名博士教师资源。学院有一支190人导师队伍,按师生比1:20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其中,9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另外,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与本部实行资源共享。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贯倡导“严谨、求实、团结、献身”的治学精神,恪守“以人为本”、“学生利益第一”的办学宗旨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新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目前学院正在进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书院制、“番号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实行专业注册制、课程选修制、学业导师制,学生享有充分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管理建立了“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格局,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1年, “选课制 导师制 书院制 本三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不断加强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研究,探索和实践“专业+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社团建设对培养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实用性、技能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性质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是1998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江苏省首批公有民办性质的试点院校之一,隶属淮海工学院。

院系设置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下设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专业教师75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18人,博士、硕士以上学历教师50余人,拥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培养对象、“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此外,聘请10余名国内著名高校和软件企业的博士生导师和高级研究开发人员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建设,形成了以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为主体的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平台,与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了多个高水平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Microsoft、IBM、ATA等著名信息技术教学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合作。学院专门为本专业学生建设了机器人科技创新和ACM程序设计竞赛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提供专门的指导教师和优越的实验条件。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和省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业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中获得十余项奖励。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围绕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形式化方法、网络工程等专业领域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近年来,承担了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市(院)级课题50余项;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获得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通过省、校级结题鉴定成果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8部。

学院始终把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较扎实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较强技术运用能力的实用性、技能型软件工程人才放在首位,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开拓,扎实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联系人:万洁 联系电话:0518-85895385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5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学科为硕士建设单位授权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江苏省高校新一轮重点建设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和博士领衔的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其中教授16人,博士学位教师21人,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学院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苏省高校精品(优秀)课程2项、江苏省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奖3项。实验、实训条件优越,实验设备价值2600余万元,已建成先进加工技术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工程训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CAD中心(连云港市CAD技术培训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江苏省财政厅)、连云港市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港口物流装备研究中心等,在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船舶先进制造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测控技术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机电综合实践教学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商务与港口物流实践教学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升德升(连云港)电子有限公司共建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化工机械厂、徐州恒盛肥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已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学风建设成绩斐然,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高,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力学、数学建模、节能减排及江苏省大学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机器人、机械创新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材料力学、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30余项一等奖、二等奖,有优秀校友已担任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校博士生导师。

联系人:张萍 联系电话:0518-85895324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分设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港口工程系,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753人。土木工程学院具有良好的师资团队,现有教职工5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8人,近半数的中青年教师具备博士和硕士学历。实验中心教学条件良好,拥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工程地质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工作室。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进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与企业联系广泛,建有十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每年均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各类各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

自1985年招收首届学生以来,土木工程学院已有3390余名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在国内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领域,社会声誉良好。

联系人:肖莉 联系电话:0518-85895345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创办于1985年,下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六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现有在校生1570人,教职工80人,有教授7人、副教授31人,教师中有博士10人、硕士39人,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培养对象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师7人。

学院教学成绩突出,科研成果丰硕。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设备总额1500万元,有计算机系统、通信技术、测量与控制、电子系统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17个实验室,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创造了优越的实践条件。近年来,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取得鉴定或验收成果10余项,申请专利8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江苏省优秀课程1门,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国家精品教材奖1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8年、自动化专业于2010年分别入选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于2008年入选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0年初入选江苏省硕士点建设学科。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毕业生主要从事综合电子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电子工程、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机与电器、测量与控制等专业领域的信息检测与处理、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制造与应用等工作,主要就业于邮电与通信电子、电子信息制造、机电制造工程、广播电视技术等国有、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及部队、政府机关等部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联系人:阙建定 联系电话:0518-85895365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是我校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建院以来,学院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开拓创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师资实力、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办学条件达到了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目前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六个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材料化学、制药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基础化学实验室为省级教学试验示范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我校三大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之一。

学院一贯重视“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缘、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2名,其中,教授19名,副高级职称36名,兼职硕士生导师16人,博士27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7人。院长童志伟教授为全国优秀教师。拥有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六大人才高峰”1名;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学院教育教学水平优良,不断加大科研团队建设,立足本地区、本行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合作,取得了一批丰厚的教学和科技成果。目前共承担主要科研项目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企业博士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7项,在研项目经费达300万元以上,拥有4个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种;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面向师生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10余场,积极支持教职工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我院为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单位,学院“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小组被评为市先进集体。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中央的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5个,大型仪器10余种,设备总值千万元以上。

学院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重点推进学生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强化学生科研与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为近30个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近些年来学生参与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化学化工实验技能竞赛三等奖3项,考研率达到25.3%;在校学生党员200人左右;2010年就业率达到98.68%,所培养的化工专业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联系人:周锦忠 联系电话:0518-85895406

海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

海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现有海洋科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海洋管理等六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管理、海洋科学、动植物检疫、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九个本科专业,其中水产养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淮海工学院品牌专业。

学院现有在校生1200余人,教职工105人。现有90名专任教师,64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10人被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海洋生物学”学科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淮海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近3年,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被SCI、EI收录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连云港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多项。目前承担各级各类项目9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6项,主持江苏省科技厅项目12项、主持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项;。

海洋大楼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设有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央和地方共建的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加工实验室及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连云港市科技局共建的“连云港市海洋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2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并建成榆城集团、中洋公司、三得利公司、雨润公司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

联系人:赵芳仁 联系电话:0518-85895426

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设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一个专科专业,其中海洋技术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为教育部首批产学结合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在校学生约700人。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

现有教职工48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具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连云港市“521工程”跨世纪培养人才,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多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一支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博士、副教授为骨干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拥有空间信息工程、测绘工程、海洋技术三个专业实验室和与江苏海事局共建海洋信息技术中心,连云港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数字地球、遥感图像工作站、GPS定位与导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施,其中GPS-CORS实验平台和全天候测量实验室位于全国领先水平。

全院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和“863”计划项目,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关于数字城市空间管治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连云港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研究”、“GPS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控制网系统”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近海核电站温排热污染遥感监测与影响评价研究” 获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5本;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

联系人:王瑞 联系电话:0518-85895585

文学院

文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淮海工学院建立的最早的院(部)之一,至今已有25年的办学历史。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方向、涉外文秘方向)、新闻学、广告学三个专业,一个“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和“一个文秘工作实务实验室”。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73%。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近年来先后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项20余人次;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共20余部。

文学院现有学生800余人。到目前为止,文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他们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有的在各级电台、电视台一显身手;有的进一步深造,获得了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学位,有的成为知名学者;有的成为教育、文化或宣传战线的骨干力量。

文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广,近年来就业率都在95%以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联系人:芦海英 联系电话:0518-85895464

理学院

理学院的前身为淮海工学院数理科学系,2007年更名为淮海工学院理学院。理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数学实验室,学院共有实验室用房近6150平方米 ,其中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06年被评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共有50个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数学实验室总面积达150平方米,共有微机54 台,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上机实验。学院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光机电信息技术实验室、太阳能利用技术实验室。拥有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测试系统、太阳能电池IV测试系统、风能发电测试系统、GO2000分布光度计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

理学院拥有教学人员及其他教学辅助人员10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学位7人。有多名学术带头人,其中省“333工程”2人,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在进行,完成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省级二类优秀教学成果一项。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170多篇。有7名教师参加了教材编写,共正式出版8部,主编6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一类和二类优秀课程.

近年来,理学院积极探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均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理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联系人:张亮 联系电话:0518-85895512

法学院

法学院是一个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二级学院,下设法学系、行政管理系、思想政治教育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现有法学和行政管理2个本科专业招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 8 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人 )、兼职教授5人、副教授18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 100% 具有硕士学位。有 1 名省优秀教师,4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3 名连云港市“ 521工程”培养对象,师资力量雄厚。

近三年来共承担或参加省部级研究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 200 篇,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三等奖2 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2项。获得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

学院现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模拟法庭、刑侦综合实验室、行政管理综合实验室、图书资料室,与连云港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商局等12个政法机关及行政部门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司法考试中,2006级学生有47人参加,通过22人,通过率为46.8%,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2009届毕业生中,有8人考取研究生,9人考取公务员,11人被选为大学生村官,1人成为苏北计划志愿者,年终就业率达到了96.1%。2010年2007级学生中又有28人通过司法考试。2010年63名毕业生中,有13名同学考取研究生,11名同学考取公务员,占总人数38.1%。2010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了98.4%,其中协议就业率与2009年一样均超过50%。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学校许多大型文体活动中成绩突出,如在淮海工学院首届及第三届大学生龙舟比赛中,我院代表队均勇夺冠军。

联系人:黄金虎 联系电话:0518-85895544

商学院

商学院是学校首批硕士点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财务管理系、市场营销系、国际贸易系、金融学系等 7个系,以及 1个江苏省现代商务与港口物流实验示范中心。工商管理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目前,全院在校生 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00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 3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75人,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江苏省委“333工程”领军人才、省中青年科技带头人选、省“青蓝工程”人选。此外,该院还从国内著名高校聘请了十多名博士生导师、教授为客座教授;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经营水平高的企业家为兼职教授。该院教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市校级课题80余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市厅级优秀成果一等奖 5项、二等奖 6项。近五年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75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9部,主编或参编教材 15部。该院已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模式,为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院正在着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商学院秉承“诚正、自律、和谐、创新”的院训,学生学风好、素质高。通过推行“八一工程”的素质教育模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联系人:马建新 联系电话:0518-85585690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是淮海工学院1985年建校初期就设置的系院之一。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和朝鲜语(韩国语)系,在校学生近1000人,形成本二、本三、专转本、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中国籍多语种专业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讲师27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3人。多数教师具有国外工作经验和学习经历,先后有二十多名专业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访学研修和培训。常年聘请十多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国的专家、教授执教。 

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合作交流新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积极拓展海外合作项目,为学生出国学习深造、教师互派、合作培养搭建平台。与日本关西国际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互派交换生;与广岛大学签订了实质性的合作协议,选派在校学生赴日参加短期实习项目;推荐优秀毕业生赴日工作。与韩国国立群山大学、韩国湖西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校韩国语教育中心、韩国草堂大学校国际语言学院在朝鲜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留学生交换、研究生项目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为学生出国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英语专业学生申请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高校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多。

外国语学院教师潜心钻研业务,积极从事科研工作。近几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及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编著和教学参考书30余部,承担各类教研和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级精品教材奖两项,省级精品课程一项,校级精品课程4项。  

外国语学院教风、学风良好,学生基础扎实,教学成果显著。英语、日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朝鲜语专业学生韩国语TOPIC和职业韩国语能力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高校和理工科院校的平均水平。在省、市级各类外语大赛中,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外语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研修的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劳、创新实践的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联系人:张学武 联系电话:0518-85895484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是淮海工学院富有特色的二级学院。目前设有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设有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方向。学院坚持以开放办学,兼收并蓄的办学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培养具有较高视野和理论素养,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设计艺术人才。学院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建有综合材料工作室、模型工作室、数字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一批校内实践场所,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是淮海工学院的直属教学机构,负责开展对外教育合作。学院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为宗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完善的教学软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平台,努力实现国内外优质教育的有效衔接,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学院目前已经设立的项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本科项目2+2、财务管理本科项目2+2、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硕士留学项目、美国加尼福利亚三角洲学院的学生交流项目及对外汉语培训项目等。学院采用国外合作院校认可的课程体系,引进英语原版教材及教学方式,采取集中英文授课,注重将英语强化培训、专业基础课程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语言、学习技能、独立生活等方面为学生尽早融入留学国家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可靠平台。

联系人:赵宏 联系电话:0518-85895573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

东港学院为淮海工学院下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江苏省首批公有民办高校之一。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连云港市“城市绿化先进单位”。

东港学院现设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和凌州书院等四个书院。目前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英语等40余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500余人。

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教学、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图书馆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图书丰富;学生社团中心2200平方米,有乒乓球室、羽毛球馆、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实验楼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设有自动控制、电机与调速、测试技术、网络工程、可编程控制等40余个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电工电子、数控技术、经济管理、新闻摄影等训练中心,建有150座语音教学系统和400余台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系统及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37间,座位数5000余座。东港学院由校本部相关专业学院组织教学,共享本部教师资源。我院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也与本部实行资源共享。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贯倡导“严谨、求实、团结、献身”的治学精神,恪守“以人为本”、“学生利益第一”的办学宗旨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新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目前学院正在进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实行选课制、导师制和专业选择制,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业选择自主权;学生管理建立了“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格局,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院为08、09级学生共配备82名学业导师,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8人。学院不断加强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研究,探索和实践“专业+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社团建设对培养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实用性、技能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在92%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今年本科招生计划1000人,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

联系电话:0518-85153223、85153219、85895135、85895139、85895134

东港学院网址:http://dgxy.hhit.edu.cn/

东港学院校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昌生路2号 邮编:222069

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工程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CAD/CAM、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电工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营销以及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电子工程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C程序设计,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设计,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机床电气控制等。

培养目标:具备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从事机械装备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及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体结构、船体制图、船舶阻力与推进、船舶设计原理、船体结构强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技术等。

培养目标: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大中型造船企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市场营销

主要课程: 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和推销技术、公共关系学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能方面的系统训练,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优良综合素质、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及宽厚基础知识、通晓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相关组织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和研究以及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会计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税法。

淮海工学院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审计、财务等实践工作以及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7级设五个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VB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机床电气控制、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系统设计、CAD/CAM、机械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培养目标:具有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能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VB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等。

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掌握化工、轻工、能源、环保、医药、卫生、冶金、炼油、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基本知识,能从事过程工业机械装备和控制工程设计、制造、开发、运营、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艺术类)

主要课程:工程图形学、VB程序设计、设计素描、产品速写、基础色彩、设计构成、设计效果图、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学、模型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图形设计、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及概念设计等。

培养目标:具备机械工程基础,掌握工业产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工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及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及CAD、VB程序设计、工程经济学、工业工程导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工程运筹学、应用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质量管理、物流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等。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房屋建筑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钢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通土建、建设项目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综合应用外文、计算机和现代设备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桥梁、道路、市政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研究与教育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装饰制图、效淮海工学院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设计、室内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环境规划、室内家具与陈设、住宅室内设计、商用环境设计、宾馆环境设计等。培养目标:培养在环境艺术及视觉艺术方面艺术修养较高,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艺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在建筑装饰施工企业、广告、艺术设计公司、高等学校及相关单位从事环境艺术和视觉艺术设计、创作、施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建筑学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美术实习、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

主要课程: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可编程器件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设计、数据库概论。

培养目标:培养可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制造、应用与维护、研究与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高频电子线路、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光纤通信技术、信号传输设备、数字通信、微波通信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可从事通信与信息处理和通信工程领域的设计与制造、应用与维护、研究与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检测与转换技术、检测仪表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DCS与现场总线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工厂电气控制与供电技术概论。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过程控制领域的电路和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可从事过程控制领域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研究与开发、制造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与设备、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企业供电与继电保护、计算机网络原理、现代控制理论。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的电路和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的设计与制造、应用与维护、研究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网络工程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技术、专业英语等。

主要实践环节:工程训练、C语言课程设计、装机与综合实习、数据淮海工学院库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习、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Web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能够从事网络工程方面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及科研工作,同时又能胜任计算机网络相关领域的应用与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软件工程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数值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方法学、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NIX操作系统、UML理论与实践、Web应用开发技术、编译原理、专业英语等。

主要实践环节:工程训练、C语言课程设计、装机与综合实习、数据库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实践、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测试实践、Web应用开发技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能够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设计、开发及科研工作,同时又能胜任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的应用与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通信协议及编程技术、FPGA/CPLD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专业英语等。

主要实践环节:工程训练、C语言课程设计、装机与综合实习、数据库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实践、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淮海工学院

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开发、设计及科研工作,同时又能胜任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与管理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现代食品工程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工程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业分析、生化工程、发酵工艺学、发酵工厂机械与设备。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生物技术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食品、医药、化工、海洋、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设计、生产、管理和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技术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能在医药、农、林、牧、渔、海洋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水产养殖学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动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化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海藻贝类增养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病害防治、水域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从事水产养殖开发、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应用性复合型科技人才。

海洋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会计学、统计学、海洋学、海洋调查、海洋资源与利用、海洋技术概论、海洋法、海洋经济、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

培养目标:培养能献身中国海洋事业,熟悉海洋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具备经济学、管理学、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海洋法等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在海洋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经济管理工作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海洋科学

淮海工学院主要课程: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海水养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资源开发及利用,海洋生态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广泛的海洋科学基础知识和坚实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在海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热力学,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化工、石油、医药、材料、轻工、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化学制药、工业分析、化工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技术人才。

材料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工原理、晶体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材料设备基础。

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与工程应用的技术人才。

制药工程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化工原理、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药物合成反应及工艺基础、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用高分子材料。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有关制药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化学制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或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教学、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技术人才。

安全工程

主要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材料、介质危险与控制技术、化工过程安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安全卫生评价、工业卫生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安全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安全、化工、石油、能源、医药、机械、建筑、交通等企事业与机关单位从事安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科技开发、评价、管理与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

主要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淮海工学院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设计、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环境化学、环境仪器分析。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环境评价、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开发、环境工程设计和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环保、化工、轻工、医药、建筑等企事业与机关单位从事环境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科技开发、评价、管理与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C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信息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图像处理的现代方法、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模型、数学实验、运筹学、数据库与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分析、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修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熟悉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并具有计算机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在科技教育、经济统计、金融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数字模拟电路、新型计算机应用软件、物理光学、信息光学、光信息处理、光电子学与光电测试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讯、光谱分析技术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光纤通信、太阳能光伏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光电信息处理、光机电算一体化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通信公司从事光信息处理、光电产品的技术研发、营销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可以在医院、海关、建筑等部门从事影像透视分析、声光度参数设计等光电技术工作。

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 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运筹学、统计学、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融资、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建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建设、营运等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会计学

主要课程: 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税收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

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的会计准则;能在工商、金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从事会计、财务、审计等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

主要课程: 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评估、投资学、金融学、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企业并购及集团财务、企业价值评估、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主要课程: 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法、世界经济、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企业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在涉外经济部门、外资企业、涉外金融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外经贸管理,以及从事外经贸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市场营销

主要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与推销、国际贸易、公共关系学、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营销及策划技能,并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解决企业在营销实践中存在问题,能够在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工贸公司、流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从事营销管理、营销策划、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金融学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投资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央银行学等。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金融、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法学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等。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有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中、外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法学教学、科研能力,能从事法律实务及其他相关职业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海关、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法律服务咨询机构;企事业单位、涉外机构等。

行政管理

主要课程: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导科学、法理学、行政法学、行政伦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分析、行政案例分析、电子政务、社会调查与统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政务、机关文秘等方面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基础写作、秘书学、文书档案学、英语、计算机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一定管理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文化、新闻、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新闻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广播电视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英语、计算机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获得新闻传播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新闻、宣传、出版以及相关领域从事采编、写作、管理、宣传等工作。

日语

主要课程:日语专业已形成了基础日语课程群、高级日语课程群、日语视听说课程群和经贸口译课程群等四大课程群,囊括了的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基本外语语言知识和基础技能、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竞争的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开放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外经、外贸、外企、外事、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等工作。

英语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翻译(含口译)、外贸英语、国际商务函电、进出口实务、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报刊阅读、第二外语等。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英语语言素质、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熟练的语言运用技能和良好的口、笔译能力,以及能从事国际贸易、外事活动、语言教学、语言文学研究、翻译、管理、文秘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朝鲜语

主要课程:基础韩国语、高级韩国语、韩国语视听说、韩国语会话、韩国文学史与韩国文学选读、韩国概况、韩国报刊阅读、韩国语语法、韩国语词汇学、韩国语应用文写作、外贸韩国语等。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韩国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韩国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技巧训练,培养具有较强的韩国语语言能力,能在外事、外经、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及外资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韩国语专门人才。

测绘工程

主要课程:数字化测量原理及应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数字摄影测量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工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课程:地理学、地图学、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遥感图象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分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与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有关数字政府、市政规划建设、公安、环保、水利、电力、国土、电信、交通、物流、石油、房地产、测绘、海洋等众多行业部门及高校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的高级复合信息化人才。

海洋技术

主要课程:海洋动力学、海洋水文学、海洋资源学、海洋工程环淮海工学院首届龙舟赛(18张)境、海岸带规划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与导航、海洋遥感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籍管理、海洋调查、港航工程、海洋数值模拟分析、数字海洋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海洋科学基本理论与掌握海洋技术专长。具备从事海籍管理、海洋高科技开发、海洋信息技术、海洋资源探测、海洋环境监测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能在海洋、海岸带开发与管理、国土资源、交通、水利、石油、环保、测绘、渔业、港口规划建设等众多行业部门及高校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历史沿革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发展苏北、均衡全省高校布局,于1985年在连云港市创办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淮海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我校题写校名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担任筹建顾问,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12所省内著名高校对口援建了12个本科专业。

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均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世纪之交,淮海工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5月——1989年9月 淮海大学

1998年5月,创办于1959年的江苏盐业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现为东港学院宋跳校区)

2000年1月,创办于1958年的连云港水产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

2002年8月,创办于1958年的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现为东港学院通灌校区)

2002年8月——至今 淮海工学院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陈明辉主持党委工作,分管组织部、统战部、党校。联系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党委副书记、院长晏维龙主持行政工作,分管院办公室、政策规划处、审计处。联系商学院。

党委常委、副院长刘永强分管人事处、财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联系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宁晓明分管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团委、保卫处(武装部)。联系艺术学院、体育教研部。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史顺良主持纪委工作,分管宣传部、监察室、招投标办公室、离退休处、工会。联系测绘工程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

副院长舒小平分管教务处、工程训练中心、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图书馆、东港学院。联系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副院长杜军分管后勤管理处、饮食服务公司、基建处、置业公司。联系理学院、文学院。

副院长姚东瑞分管科技处、学科办、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期刊社。联系化学工程学院、海洋学院。

副院长王淮龙分管资产管理处、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学校建有一支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教学科研能力兼备、理论实践并重、德学双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940位专任教师中440人具有高级职称,71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正高119人,博士183人。100多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近几年有多位教师分获“全国优秀教师”、 江苏省“教学名师”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被列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拥有“海岸带经济与陆桥物流管理”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学校文化

校风:严谨 求实 团结 献身

校训:严师尊道明德至善

获得荣誉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不断加大调整和发展力度,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等3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和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课程建设按照“拓宽基础、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的总体要求,不断扩充课程总量、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全校共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200多门。积极探索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稳步推进选课制、导师制和书院制改革。初步建成数字化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和网上考试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灵活考试的成才空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次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学生龙舟队2010年在首届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勇夺混合组2000米环绕赛冠军。截至2011年,全校学生共有700多人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和省各类竞赛中获奖。2003年至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每年有1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225名学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1人荣获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1人荣获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学校拥有规格齐全、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校拥有各类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万多台套,总值1.7亿元,其中单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数控车床等精密贵重仪器设备160台套,共建海洋考察船1条。拥有基础化学、大学物理、生物学、现代商务与港口物流、机电综合实践等5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示范中心和2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39.4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万方、EBSCO、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系统,建成江苏省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学校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拥有主运动场、第二运动场、主体育馆、龙舟训练馆、瑜伽训练馆、篮排球场和网球场等一批室内外体育设施,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体活动需要。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绿化覆盖率达50%,生态式、园林化、节约型校园基本形成。

学校相关

杰出校友

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

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

陈存法: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盐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过建球:山东潍柴华丰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文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副院长

花银群: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教学成果

全院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海洋生物学” 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近五年,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 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权威期刊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90余部;100多个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和验收,“智能卡式水表及其小区网络系统设计研究”、“系列新型有机多胺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数字城市空间管理动态信息采集研究”获得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奖,“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获得江苏省软科学成果奖,一批成果获得连云港市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对外合作

学校坚持以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为突破,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搭建高端平台。每年选派数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学校与10所外国高校签署了教育与科研友好合作协议,和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英国格莱摩根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陶里亚蒂国立大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韩国大佛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开办“2+2”四年制本科层次学历教育,每年输送数十位学生赴海外留学,同时面向美国、日本、韩国招收来华留学生。

发展前景

淮海工学院全校师生正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大力实施“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发展战略,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地处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海洋品牌,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实现“两保一建”(确保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验收,力保达到大学设置基本条件,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力争越来越好。

收费标准

学校按照江苏省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培养费、住宿费等费用。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391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